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894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10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部及换热部;第一集流部包括第一件及第二件,第一件与第二件连接,第二件与换热部连接,第一集流部具有第一集流腔,第一集流腔位于第一件及第二件之间,第一件环绕第一集流腔;第一集流部还包括第一堵帽结构,第一堵帽结构包括第一插槽部及第一插接板,第一件包括第一插槽部,第一插槽部具有第一插槽,至少部分第一插接板位于第一插槽,第一插接板封堵第一集流腔;第一插槽部包括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沿第一集流部的长度方向,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位于第一插槽的不同侧;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一侧与第一插接面连接,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另一侧与第二插接面连接,以增加第一件与第一车接板的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
(
例如空调系统或机动车
)


换热器可用于换热介质和外部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也可用于两个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

换热器具有供流体流入和
/
或流出的腔室,腔室长度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的周侧部位设置进口或出口,但该腔室长度方向的两端封堵

一般采用封堵板与腔室一端的端面焊接连接,以封堵腔室两端的开口

在换热器工作状态下,由于封堵板与腔室端面的连接面积小,当流体压力大时,较容易出现封堵板与腔室端面连接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相关技术的不足点,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4]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部及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部与换热部连接;
[0005]所述第一集流部包括第一件及第二件,所述第一件与第二件连接,所述第二件与所述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部具有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位于所述第一件及第二件之间,所述第一件环绕所述第一集流腔;
[0006]所述第一集流部还包括第一堵帽结构,所述第一堵帽结构包括第一插槽部及第一插接板,所述第一件包括所述第一插槽部,所述第一插槽部具有第一插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插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接板封堵所述第一集流腔;
[0007]所述第一插槽部包括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沿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不同侧;
[0008]所述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插接面连接,所述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插接面连接

[0009]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插接面连接,所述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插接面连接,增加第一插接板与第一件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圆圈
A
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图1所示圆圈
B
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5是图4所示圆圈
C
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6是图4所示圆圈
D
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7是图4所示圆圈
E
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与换热部3一侧连接,第二集流部2与换热部3另一侧连接

第二集流部2具有第二集流腔
201。
第二集流腔
201
与换热管
32
的腔室连通

可选的,第二集流部2与换热部3的另一侧钎焊连接

[0037]换热部3包括边板
31。
可选的,换热部3包括两个边板
31
,该两个边板
31
位于换热部3的不同侧

具体地,沿第一集流部1的长度方向,两个边板
31
位于换热部3的不同侧,并位于换热管
32
的外侧,用于保护换热管
32。
边板
31
长度方向一侧与第一集流部1连接,边板
31
长度方向另一侧与第二集流部2连接

可选的,边板
31
与第一集流部1及第二集流部均钎焊连接

[0038]可以理解的,第一集流部
1、
第二集流部2及两个边板形成一个方形框架,多个换热管
32
位于该框架中

且多个换热管
32
沿第一集流部1和
/
或第二集流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

可以理解的,上述两个边板
31
可为形状和
/
或尺寸不同的边板,也可为形状和
/
或尺寸相同的边板

换热部还包括翅片,附图中未图示

翅片用于加强换热

根据制冷或制热的程度要求不同设置翅片的多少

例如,可在一些换热管
32
之间设置翅片,也可在全部换热管
32
中的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
32
之间均设置有翅片

[0039]图1至图
11
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流部1,第一集流部1包括第一件
11
及第二件
12
,第一件
11
与第二件
12
连接,第二件
12
与换热部3连接

可选的,第一件
11
与第二件
12
钎焊连接,第二件
12
与换热部3钎焊连接

[0040]第一集流部1具有第一集流腔
10
,第一集流腔
10
位于第一件
11
及第二件
12
之间,第一件
11
环绕第一集流腔
10
,且第一件
11
及第二件
12
配合界定出该第一集流腔
10。
[0041]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流部1还包括第一堵帽结构
100
,第一堵帽结构
100
用于封堵第一集流腔
10
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腔口

在换热器工作时,防止流体从第一集流腔
10
的一侧的腔口泄露

[0042]第一堵帽结构
100
包括第一插槽部
113
及第一插接板6,第一插槽部
113
与第一插接板6连接

第一插槽部
113
具有第一插槽
1130
,至少部分第一插接板6插入第一插槽
1130
,且第一插接板6与第一插槽
1130
的槽壁连接

第一插接板6封堵第一集流腔
10
长度方向一侧

可选的,第一插槽部
113
与第一插接板6钎焊连接

[0043]第一件
11
包括第一插槽部
113
,即,第一插槽部
113
为开设在第一件
1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部及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部与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部包括第一件及第二件,所述第一件与第二件连接,所述第二件与所述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部具有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腔位于所述第一件及第二件之间;所述第一集流部还包括第一堵帽结构,所述第一堵帽结构包括第一插槽部及第一插接板,所述第一件包括所述第一插槽部,所述第一插槽部具有第一插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插接板位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接板封堵所述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插槽部包括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沿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插接面与第二插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插接面连接,所述第一插接板厚度方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插接面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件长度方向一端,所述第一插槽部与所述第一端部间隔开;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插接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与第二插接面之间;所述第一插槽部包括插接周侧面,所述第一插槽位于所述第一插接面

第二插接面及插接周侧面之间,且所述第一插接面

第二插接面及插接周侧面环绕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接板包括插板周侧面,至少部分所述插板周侧面与所述插接周侧面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包括间隔筋,所述间隔筋自所述第一件长度方向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所述第一件具有第一腔与第二腔,所述间隔筋位于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所述第一集流腔包括所述第一腔及第二腔;所述间隔筋包括第一筋切面及第二筋切面,沿所述第一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筋切面及第二筋切面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插接面包括所述第一筋切面,所述第二插接面包括所述第二筋切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换热管,定义所述第一件的高度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则,所述第一件的宽度方向为与所述第一件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相垂直的方向,沿所述第一件的宽度方向,所述间隔筋位于第一集流腔的中部;所述第一插接面及第二插接面均呈“m”型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面及第二插接面均为平面,所述插接周侧面呈弧形曲面,所述第一插接板呈平板状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包括顶壁

周侧壁及底壁;所述换热部包括换热管,定义所述第一件的高度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或重合,沿所述第一件的高度方向,所述顶壁及底壁位于周侧壁的不同侧;所述底壁包括底壁面,所述顶壁包括第一顶壁面,沿所述第一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插槽自所述顶壁的外壁面延伸至所述底壁面;所述第一插槽具有插孔,所述插孔自顶壁的外壁面向周侧壁的外壁面延伸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部与所述第一插接板焊接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还包括第三件,所述换热部具有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件位于所述第一件与至少部分第二件之间,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件

第二件及第三件堆叠在一起;所述第三件包括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件厚度方向的不同侧,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一件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面与至少部分第三件配合,所述间隔筋包括筋底面,所述底壁面包括筋底面,所述筋底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二件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壁面配合连接;所述筋底面与第一连接面均为平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还包括第二堵帽结构,所述第一堵帽结构及所述第二堵帽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部长度方向的不同侧;所述第二堵帽结构包括第二插槽部及第二插接板,所述第一件包括所述第二插槽部,所述第二插槽部具有第二插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插接板位于所述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接板封堵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峥董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绿能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