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和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465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板体,形成有第一拐角;第二板体,形成有第二拐角,所述第二拐角与所述第一拐角呈相间设置;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连接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拐角和所述第二拐角均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房车,包括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其结构设置合理,有效保证了后板的强度,有利于提高后板的使用稳定可靠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折弯或损坏的现象,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和房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厢
,尤其涉及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和房车。

技术介绍

[0002]房车的车厢厢体有底板、侧板、后板等构成,并且底板、侧板、后板均有钢材加工而成。车厢后板是机动车结构件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之一,现有技术的后板多是一个完整的板体配合两端的立柱焊接固定组成,其虽然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强度不够,容易出现折弯或损坏的情况,严重影响后板的使用稳定可靠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和房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车厢后板的容易出现折弯或损坏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包括:
[0005]第一板体,形成有第一拐角;
[0006]第二板体,形成有第二拐角,所述第二拐角与所述第一拐角呈相间设置;
[0007]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
[0008]连接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拐角和所述第二拐角均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设有向所述第四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四侧面设有向所述第三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三凹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呈对称设置,和/或
[0011]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均呈“C”字型。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具有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呈“凹”字型。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0014]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间隔设置;
[0015]第五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四板体相间设置;
[0016]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连接,另一侧面与所述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相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件的宽度。
[00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连接板上均设有多个铆接孔。
[00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房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
[00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通过将现有技术中一整块车厢后板改为由三块板材组成,并通过连接件互相连接在一起;通过将第一板体上的第一拐角和第二板体上的第二拐角均至少部分隐藏于连接件的第一凹槽内,第三板体连接在连接件的第二侧面上,一方面方便进行安装,另一方面增加了其连接强度,有效保证了后板的强度,有利于提高后板的使用稳定可靠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折弯或损坏的现象,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第一板体1、第一拐角11、第二板体2、第二拐角21、第三板体3、连接件4、第一侧面41、第一凹槽411、第二侧面42、第三侧面43、第二凹槽431、第四侧面44、第三凹槽441、中空结构5、第四板体6、第五板体7、连接板8、铆接孔9。
[002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包括:
[0030]第一板体1,形成有第一拐角11;
[0031]第二板体2,形成有第二拐角21,所述第二拐角21与所述第一拐角11呈相间设置;
[0032]第三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1和/或所述第二板体2间隔设置;
[0033]连接件4,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所述第一侧面41设有向所述第二侧面42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411,所述第一拐角11和所述第二拐角21均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第一凹槽411内,所述第二侧面42与所述第三板体3相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拐角11和所述第二拐角21分别贴合在所述第一凹槽411的两侧壁上,且不与所述第一凹槽411的底壁相接触,通过将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拐角11和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拐角21分别贴合在第一凹槽411的两侧壁上,一方面方便进行安装,另一方面增加了其连接强度。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还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侧面43和第四侧面44,所述第三侧面43设有向所述第四侧面44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431,所述第四侧面44设有向所述第三侧面43的方向凹陷的第三凹槽441。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431和所述第三凹槽441呈对称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凹槽431和所述第三凹槽441均呈“C”字型,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减少重量,使其轻量化。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具有中空结构5,所述中空结构5呈“凹”字型,中空结构5的设置,不但能够减轻重量,而且在保持其连接强度的条件下,能够充分保证板材连接处的抗弯曲能力。
[003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还包括:
[0038]第四板体6,与所述第三板体3间隔设置;
[0039]第五板体7,与所述第三板体3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四板体6相间设置;
[0040]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板体3相连,另一侧面与所述第四板体6和第五板体7相连接,其中,第四板体6和第五板体7位于车厢后板的外侧,通过增加第四板体6和第五板体7,一方面增加了车厢后板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内部的板体,减少一些外部环境造成的板体损失,从而减少使用寿命。
[0041]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8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件4的宽度,所述连接板8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件4的厚度,。
[004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板体6、所述第五板体7和所述连接板8上均设有多个铆接孔9,通过铆接孔9可以进行快速的安装第四板体6和第五板体7,以提高整体后板的连接强度。
[004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房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
[0044]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有效保证了后板的强度,有利于提高后板的使用稳定可靠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折弯或损坏的现象,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0045]最后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形成有第一拐角;第二板体,形成有第二拐角,所述第二拐角与所述第一拐角呈相间设置;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连接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拐角和所述第二拐角均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板体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设有向所述第四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四侧面设有向所述第三侧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三凹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后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呈对称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均呈“C”字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际重庆车辆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