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5660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打磨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承载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承载待打磨工件和处理后的工件;定位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待打磨工件进行定位,以使待打磨工件满足打磨时的定位需求;打磨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打磨;抛光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打磨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抛光;夹持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将待打磨工件夹持至定位机构处,并将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依次夹持至打磨机构和抛光机构处,以及将打磨抛光后的工件夹持至承载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打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打磨抛光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骨柄的打磨抛光通常由人工完成,由于打磨尺寸

外观要求较高,所以需要有一定打磨经验的工人操作

然而,人工操作的效率低,并且,打磨抛光后的品质不稳定,影响了骨柄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打磨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对骨柄进行打磨抛光易导致效率低且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打磨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承载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承载待打磨工件和处理后的工件;定位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待打磨工件进行定位,以使待打磨工件满足打磨时的定位需求;打磨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打磨;抛光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对打磨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抛光;夹持机构,设置于机架的顶部,用于将待打磨工件夹持至定位机构处,并将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依次夹持至打磨机构和抛光机构处,以及将打磨抛光后的工件夹持至承载机构

[0005]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中,打磨机构为研磨机,研磨机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机架的顶部

[0006]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调节组件,间隔地设置于机架的顶部与研磨机的底部之间;机架的顶部对应于研磨机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每个第一调节组件均包括:第一螺纹杆

第一锁紧螺母

第一调节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母;其中,研磨机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杆的第一端螺接于第一螺纹孔,第一锁紧螺母螺接于第一螺纹杆且与研磨机的底部相接触,第一安装板对应于第一螺纹杆处开设有通孔,第一螺纹杆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通孔,第一调节螺母与第二调节螺母均螺接于第一螺纹杆且分别置于第一安装板的两侧

[0007]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中,抛光机构为清光机,清光机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机架的顶部

[0008]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调节组件,间隔地设置于机架的顶部与清光机的底部之间;机架的顶部对应于清光机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每个第二调节组件均包括:第二螺纹杆

第二锁紧螺母

第三调节螺母和第四调节螺母;其中,清光机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杆的第一端螺接于第二螺纹孔,第二锁紧螺母螺接于第二螺纹杆且与清光机的底部相接触,第二安装板对应于第二螺纹杆处开设有通孔,第二螺纹杆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通孔,第三调节螺母与第四调节螺母均螺接于第二螺纹杆且分别置于第二安装板的两侧

[0009]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中,承载机构包括:料架,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机架的顶部;上料盘,设置于料架,上料盘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置待打磨工件的容置槽;回收盘,设置于料架,回收盘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置处理后的工件的容置槽

[0010]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集尘斗,呈漏斗状,设置于机架的顶部,集尘斗的中心开设有集尘孔,用于收集待打磨工件打磨抛光时产生的灰尘;抽风管,设置于机架且与集尘孔相连通,用于与抽风装置相连接,以在抽风装置的作用下将灰尘抽出;承载机构

定位机构

打磨机构

抛光机构和夹持机构均设置于集尘斗上

[0011]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防尘罩,设置于机架的顶部且罩设于集尘斗的外部,用于将承载机构

定位机构

打磨机构

抛光机构和夹持机构罩设于内部,防尘罩对应于承载机构处开设有操作口

[0012]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中,夹持机构为六轴工业机器人;和
/
或,防尘罩在对应于操作口处可开合地设置有操作门;和
/
或,防尘罩的顶部设置有泄爆片;和
/
或,机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脚轮

[0013]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输入装置,设置于防尘罩的外壁,用于接收操作指令;控制装置,设置于机架内且与输入装置

定位机构

打磨机构

抛光机构和夹持机构均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操作指令,并根据操作指令控制定位机构

打磨机构

抛光机构和夹持机构工作,以及发送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信息;显示装置,设置于防尘罩的外壁且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并显示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信息

[0014]本技术中,夹持机构对待打磨工件夹持至定位机构处进行定位,使得待打磨工件的位置满足打磨时的定位需求,然后,夹持机构将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依次夹持至打磨机构和抛光机构进行打磨抛光,最后将打磨抛光后的工件放置于承载机构处,以便于工作人员取走打磨抛光后的工件,这样,待打磨工件的定位

打磨和抛光均无需人工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够提高打磨抛光后工件的品质,即保证了工件的质量,并且,定位机构能够对待打磨工件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了打磨精度,进一步提高了工件的品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对骨柄进行打磨抛光易导致效率低且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

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磨装置设置防尘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磨装置设置防尘罩后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磨装置中,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打磨装置中,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5中
A
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

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动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
(1)
;承载机构
(2)
,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用于承载待打磨工件和处理后的工件;定位机构
(3)
,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用于对所述待打磨工件进行定位,以使所述待打磨工件满足打磨时的定位需求;打磨机构
(4)
,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用于对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打磨;抛光机构
(5)
,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用于对打磨后的待打磨工件进行抛光;夹持机构
(6)
,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用于将所述待打磨工件夹持至所述定位机构
(3)
处,并将定位后的待打磨工件依次夹持至所述打磨机构
(4)
和所述抛光机构
(5)
处,以及将打磨抛光后的工件夹持至所述承载机构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机构
(4)
为研磨机,所述研磨机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调节组件
(19)
,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与所述研磨机的底部之间;所述机架
(1)
的顶部对应于所述研磨机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板
(20)
;每个所述第一调节组件
(19)
均包括:第一螺纹杆
(191)、
第一锁紧螺母
(192)、
第一调节螺母
(193)
和第二调节螺母
(194)
;其中,所述研磨机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杆
(191)
的第一端螺接于所述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锁紧螺母
(192)
螺接于所述第一螺纹杆
(191)
且与所述研磨机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一安装板
(20)
对应于所述第一螺纹杆
(191)
处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螺纹杆
(191)
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一调节螺母
(193)
与所述第二调节螺母
(194)
均螺接于所述第一螺纹杆
(191)
且分别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
(20)
的两侧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机构
(5)
为清光机,所述清光机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调节组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机架
(1)
的顶部与所述清光机的底部之间;所述机架
(1)
的顶部对应于所述清光机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每个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均包括:第二螺纹杆

第二锁紧螺母

第三调节螺母和第四调节螺母;其中,所述清光机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杆的第一端螺接于所述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锁紧螺母螺接于所述第二螺纹杆且与所述清光机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安装板对应于所述第二螺纹杆处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螺纹杆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三调节螺母与所述第四调节螺母均螺接于所述第二螺纹杆且分别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啟铿何伟湛关复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罗庚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