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578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包括设置吊机、机舱的平台主船体,平台主船体是由四个圆柱形桩腿及一个平台结构组成;所述平台结构以升降方式设置于桩腿上;桩腿底部的桩靴坐于两侧平行设置的桩靴连接箱体上;平台结构下焊接了两道T形移动导轨,在T形移动导轨下面板与平台支撑箱体之间安装了两排四套支撑滚轮;在平台支撑箱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平行设置了两套船体移动装置;船体移动装置是由两端设有气动驱动钢销的双向液压缸及支撑座组成,支撑座焊于所述平台支撑箱体3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针对潮间带海上工程项目自升式工作船/平台作业场内迁移,提供迁移设施,适合大型钢构件、设施有限距离内频繁自动迁移。(*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船体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在工作水深0 2. 5米潮 间带能够自动升降、行走的海上工作平台。
技术介绍
潮间带海上工程项目由于陆上运输受限,陆上工程施工难度大,寻求通过海上的 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国际还没有潮间带工程项目的大型自升式工作船/平台吃水不足情 况下位置迁移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下潮间带工程项目的大型自升式工作船/平台吃 水不足情况下位置迁移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潮间带大型自升式工作船/平台吃水不足情 况下位置迁移所需设施的设计方案。本专利技术利用液压集成顶升和滚板装置,并配合推移设 施,实现潮间带大型自升式工作船/平台的位置迁移,主要适用于潮间带及海上风车安装 平台的位置迁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包括设置吊机、机 舱的平台主船体。平台主船体是由四个圆柱形桩腿及一个平台结构组成。平台结构以升降 方式设置于所述桩腿上(可以选用现有技术的自升式钻井平台结构或自升式船体结构的 方案实现)。桩腿底部的桩靴坐于两侧平行设置的桩靴连接箱体上;所述平台结构下焊接 移动导轨(优选两道T形移动导轨),在T形移动导轨下面板与平台支撑箱体之间安装支撑 滚轮(优选两排四套支撑滚轮);在所述平台支撑箱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平行设置船体移动 装置(优选两套船体移动装置)。所述船体移动装置是由两端设有气动驱动钢销的双向液 压缸及支撑座组成,所述支撑座焊于所述平台支撑箱体上。本专利技术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的平台主船体上还设置有塔基、塔筒上段、塔筒 中上段、塔筒中下段、塔筒底段,以及叶片和生活区。本工作船的自行过程为平台结构依靠桩腿带动平台主船体和平台支撑箱体上升 后完成平台支撑箱体的前移,平台支撑箱体前移后桩腿下降将平台主船体包括桩腿重量作 用于平台支撑箱体,以平台支撑箱体为底座通过平台支撑箱体和平台主船体之间的船体移 动装置推动平台主船体前移;如此平台主船体和平台支撑箱体交替升降和移动完成工作船 的自行。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潮间带海上工程项目自升式工作船/平台作业场内迁移,提供迁 移设施,适合大型钢构件、设施有限距离内频繁自动迁移。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位置迁移设施适用 于相对平坦硬质地面/海底,采用液压集成顶升和滚板装置,并配合推移设施的技术,实现 自升式工作船/平台无法靠浮力拖移的情况下,采用此技术实现位置迁移,设施能力范围 为重量为2000吨到8000吨的自升式工作船/平台平地迁移,主要用于潮间带及海上风车 安装维护。其中,支撑滚轮、船体移动装置的位置设置,直接决定了大型平台的迁移效率,迁移过程的安全性。本工作船依靠桩腿带动主船体和平台支撑箱体上升后完成支撑箱体前 移,支撑箱体前移后通过桩腿下降将主船体包括桩腿重量作用于支撑箱体,以支撑箱体为 底座通过支撑箱体和主船体之间的移动装置推动主船体前移。如此主船体和支撑箱体交替 升降和移动完成工作船的自行。附图说明图1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的艉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的内底视图,图中显示出船体支撑箱体与平 台未移出的状态;图7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的内底视图,图中显示出了平台移出后的状 态;图8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中主甲板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9是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总布置图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出相对图1中平台 主船体未升起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自升式工作船/平台在平坦硬质地面及海底上位置迁移专利技术方案,采 用液压集成顶升和滚板装置,并配合推移设施的技术,实现自升式工作船/平台无法靠浮 力拖移的情况下,采用此技术实现位置迁移,设施能力范围为重量为2000吨到8000吨的自 升式工作船/平台平地迁移,主要用于潮间带及海上风车安装维护。如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其平台主船体4上包括设置吊机 1 (分主吊机和辅吊机)、机舱10,以及塔筒上段13、塔筒中上段14、塔筒中下段15、塔筒底 段16,以及叶片17和生活区12。本专利技术的改进如图1-7,结合图9说明,平台主船体4的平台结构以升降方式连接 在两侧间隔排布直立设置的桩腿2上,桩腿2底部连接于两侧平行设置的桩靴连接箱体5。 平台主船体4底部中间位置通过船体移动导轨8 (又称推移滑行梁)、平台支撑箱体移动悬 挂装置9连接于下方的平台支撑箱体3 (又称下浮箱)。在平台主船体4和平台支撑箱体3 之间位于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滚轮6 (又称滚板装置)、船体移动装置7 (又称推移设施); 其中,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两侧支撑滚轮、船体移动装置的前后关系,在一侧结构上位于两端分别 设置一个支撑滚轮6,而将船体移动装置7设置于中间部分,这直接决定了大型平台的迁移 效率和迁移过程的安全性。在行走阶段,当平台结构移出支撑箱体后,通过桩腿升起平台结 构,这时利用一个支撑箱体移动悬挂装置将下部支撑箱体连同四个支撑滚轮通过所述平台 结构下的T形导轨连接为一体。此外,船体移动装置两端的驱动钢销分别用于连接平台结 构和平台支撑箱体。综上,本专利技术主要设备包括1台液压动力单元(容量待定)、4台滚板装置、4台液压推移设施、4台悬重滚动轮装置、1个液压操纵控制台、一套监控仪表、2个液压推移滑行 梁(需与工作船/平台一体)、2组滚板装置(需与工作船/平台一体)。平台主船体4是由四个圆柱形桩腿及一个40米x70米的平台结构组成,平台下焊 接了两道T形移动导轨8,在T形移动导轨下面板与平台支撑箱体3间安装了四个支撑滚 轮6,当平台移动时平台主船体4及其装载的塔筒上段13、塔筒中上段14、塔筒中下段15、 塔筒底段16,以及叶片17的重量通过支撑滚轮6传到支撑箱体3上,在支撑箱体3上设置 了两个船体移动装置7,船体移动装置7是由两套端部由气动驱动钢销的双向液压缸及支 撑座组成,支撑座焊于支撑箱体3上,通过液压缸的前后伸缩从而达到平台主体4及装载部 件可在支撑箱体3上移动。当平台主体4及装载部件移出支撑箱体3 —定距离后,需通过下放桩腿2起升平 台主船体4,这时支撑箱体移动悬挂装置9将下部支撑箱体3连同四个支撑滚轮6通过平 台主船体4下的T形导轨8连接为一体,这时下部支撑箱体3、支撑滚轮6的重量通过支撑 箱体移动悬挂装置9传到T形导轨8上,再次利用液压缸的前后伸缩将支撑箱体3、支撑滚 轮6移至平台主船体4下方。下放桩腿2将平台主体4重新座到支撑箱体3上,然后再次 重复上次操作完成平台的移动动作。支撑箱体移动悬挂装置9的结构根据需要设置,只要 能实现下部支撑箱体3、支撑滚轮6、平台主船体4以及T形导轨8固连为一体,且保证足够 的连接强度即可,如采用钢索悬挂缠绕或者销轴锁定等方式均适用。为保证平台能平稳、安全的移动,在平台移动前需用桩靴连接箱体5将前后两个 桩腿2连接起来,桩靴连接箱体5的尺寸,需满足当平台升起时整个平台主船体4及其装载 部件的重量作用到两个桩靴连接箱体5上,而其不能进入沙内;平台下支撑箱体3的尺寸在 设计时也需考虑上述问题。支撑箱体3在布置时为避免移动时与桩靴连接箱体5发碰撞, 在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潮间带自升自行式工作船,包括设置吊机(1)、机舱(10)的平台主船体(4),其特征在于,平台主船体(4)是由四个圆柱形桩腿(2)及一个平台结构组成;所述平台结构以升降方式设置于所述桩腿(2)上;所述桩腿底部的桩靴坐于两侧平行设置的桩靴连接箱体(5)上;所述平台结构下焊接移动导轨(8),在T形移动导轨(8)下面板与平台支撑箱体(3)之间安装支撑滚轮(6);在所述平台支撑箱体(3)的底部中间位置平行设置船体移动装置(7);所述船体移动装置(7)是由两端设有气动驱动钢销的双向液压缸及支撑座组成,所述支撑座焊于所述平台支撑箱体(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德壮董庆辉姜福洪伞立忠梅荣兵刘刚冷阿伟郭洪生王欣赵杰马延德王仁生于逢平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