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2717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3
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包括壳体、发光组件、连接结构和降噪软体,所述发光组件包括透明导光层和灯带,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明导光层为形状相匹配的弓形结构,所述透明导光层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壳体与透明导光层的接触面上,用于加强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明导光层的结合强度,所述降噪软体设置在透明导光层上,并对安装在降噪软体之间的灯带形成夹持。通过这样的设计,连接结构加强了壳体与透明导光层两种硬性材料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因结合力不够导致壳体与透明导光层脱落分离导致的异响,安装在透明导光层上的降噪软体对后续安装的灯带起到夹持作用,防止灯带在汽车行驶因晃动导致光源不稳定,有损汽车尊贵感的问题。贵感的问题。贵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汽车内饰条是重要的汽车内饰组件,各类装饰条能够增加汽车内饰的氛围感,汽车内饰行业先后推出了不同功能和风格的装饰条,如利用喷漆实现金属质感的内饰条、携带灯带的氛围灯内饰条,随着需求的提高,先要实现一种弓形结构的可透光双料注塑的内饰条,但由于两种不同的硬性注塑材料之间的结合力不高,弓形结构的形状又会产生回弹趋势,进一步的使得结合力变差,容易发生脱落导致内饰条晃动发出异响,并且由于目前注塑脱模的技术限制,两种材料之间不能采用倒扣结构固定,除却两种硬性材料之间的结合力问题,还存在灯条安装之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光源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以解决两种不同的硬性注塑材料之间的结合力不高,弓形结构的形状又会产生回弹趋势,进一步的使得结合力变差,容易发生脱落导致内饰条晃动发出异响,并且由于目前注塑脱模的技术限制,两种材料之间不能采用倒扣结构固定,除却两种硬性材料之间的结合力问题,还存在灯条安装之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光源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包括壳体、发光组件、连接结构和降噪软体,所述发光组件包括透明导光层和灯带,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明导光层为形状相匹配的弓形结构,所述透明导光层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壳体与透明导光层的接触面上,用于加强所述壳体与所述透明导光层的结合强度,所述降噪软体设置在透明导光层上,并对安装在降噪软体之间的灯带形成夹持。弓形结构的透明导光层在壳体内,会产生回弹的趋势,导致透明导光层与壳体抵持的两面中的其中一面结合力下降,通过这样的设计,连接结构加强了壳体与透明导光层两种硬性材料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因结合力不够导致壳体与透明导光层脱落分离导致的异响问题,安装在透明导光层上的降噪软体对后续安装的灯带起到夹持作用,防止灯带在汽车行驶时因晃动导致光源不稳定,有损汽车尊贵感的问题。
[0005]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弓形外侧壁,弓形内侧壁和顶壁,所述空腔由所述弓形外侧壁、弓形内侧壁和顶壁的内表面围合而成,所述顶壁上设置有为灯带发出的灯光提供透出通道的透光镂空部,所述弓形外侧壁和所述弓形内侧壁的端部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壳体与汽车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卡扣。通过这样的设计,壳体顶壁的透光镂空部为灯带发出的光芒预留透出空间,并且这种透光镂空部的设计,可以使灯光看起来更加规整有质感,卡扣将壳体与汽车本体可拆卸连接,方便在需要拆卸或更换时操作。
[0006]优选的,所述透明导光层与所述弓形外侧壁和弓形内侧壁抵持的两面,沿所述弓
形外侧壁与所述弓形内侧壁背离顶壁的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出用于加强所述透明导光层与所述壳体之间结合力的结合力加强壁,所述结合力加强壁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弓形外侧壁和所述弓形内侧壁的高度。由于壳体和透明导光层是弓形结构,透明导光层在产生回弹使得透明导光层与壳体的弓形外侧壁发生抵持的同时,却使得透明导光层与弓形内侧壁的连接却不够紧密,通过上述的结合力加强壁,增加了弓形内侧壁与透明导光层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了结合力。
[0007]优选的,所述结合力加强壁包括一种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所述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在所述透明导光层和所述壳体的弓形内侧壁的抵持面上设置,所述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为半圆锥状。通过这样的设计,若内饰条从弓形结构拐点延伸出去的长度较短,透明导光层与壳体之间的结合力损失不高,只需要在透明导光层上延伸出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节省注塑原材料。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凸部与凹部,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弓形内侧壁与所述透明导光层两者相抵持的接触面,所述弓形内侧壁与所述透明导光层两者相抵持的,各自的接触面上,其中一面设置有所述凸部,另一面对应设置有所述凹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数量一一对应。通过这样的设计,凸部与凹部的曲折设计,进一步的增加了透明导光层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摩擦力,凸部与凹部一一对应,紧密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的形状为相适配的矩形。通过这样的设计,增加了透明导光层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摩擦力以及避免了壳体和透明导光层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相对滑动。
[0010]优选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的形状为相适配的T型。进一步的增加了透明导光层与壳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了摩擦力。
[0011]优选的,所述降噪软体均匀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结合力加强壁上,所述降噪软体整体呈线性排列,并且在降噪软体之间预留出用于将灯带夹持的空隙,所述降噪软体包括基底和软体,所述软体与所述基底固定连接,所述基底与所述结合力加强壁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降噪软体安装在结合力加强壁上,灯带安装在降噪软体之间被降噪软体夹持,汽车在行驶时引发的灯带晃动被降噪软体缓冲并对灯带进行限位,防止灯带与其他部位碰撞产生异响以及晃动导致的光源不稳定问题。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在所述弓形内侧壁和所述结合力加强壁之间,沿所述壳体弓形结构的拐点向两端的方向发散设置,且所述连接结构中的凸部与凹部的数量,随着连接结构远离弓形结构的拐点逐步增多。由于透明导光层弓形结构的回弹趋势是随着距离弓形结构的拐点越远越大的,因此导致透明导光层与弓形内侧壁的结合力随着与弓形结构拐点的远离,越来越差,通过这样的设计,在结合力越差的部位设置更多的凸部与凹部,一方面保证了透明导光层与壳体的结合强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材料。
[0013]优选的,所述透明导光层还设置有用于聚焦和发散光源的凸透镜结构和凹透镜结构,所述凸透镜结构和所述凹透镜结构交错依次设置在透明导光层靠近灯条的一侧。通过这样的设计,灯光在从透明导光层透出后,会出现高亮与低亮的分区效果,增加汽车的氛围感。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样的设计,利用连接结构先解决了壳体和透明导光层两种硬性材料之间结合力不够,容易脱落晃动的问题,再通过设置在透明导光层上的降
噪软体,安装再壳体内的灯带在发生晃动时,对安装在壳体内的灯带起到限位和缓冲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壳体、透明导光层及灯带的爆炸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截断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截断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透明导光层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透明导光层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A部分连接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3中B部分连接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T连接结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刨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中C部分倒角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结构凸部与凹部分离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蘑菇形连接结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发光组件(3)、连接结构(4)和降噪软体(7),所述发光组件(3)包括透明导光层(5)和灯带(6),所述壳体(1)与所述透明导光层(5)为形状相匹配的弓形结构,所述透明导光层(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空腔(2)内,所述连接结构(4)设置在壳体(1)与透明导光层(5)的接触面上,用于加强所述壳体(1)与所述透明导光层(5)的结合强度,所述降噪软体(7)设置在透明导光层(5)上,并对安装在降噪软体(7)之间的灯带(6)形成夹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弓形外侧壁(9),弓形内侧壁(8)和顶壁(10),所述空腔(2)由所述弓形外侧壁(9)、弓形内侧壁(8)和顶壁(10)的内表面围合而成,所述顶壁(10)上设置有为灯带(6)发出的灯光提供透出通道的透光镂空部(11),所述弓形外侧壁(9)和所述弓形内侧壁(8)的端部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壳体(1)与汽车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卡扣(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光层(5)与所述弓形外侧壁(9)和弓形内侧壁(8)抵持的两面,沿所述弓形外侧壁(9)与所述弓形内侧壁(8)背离顶壁(10)的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出用于加强所述透明导光层(5)与所述壳体(1)之间结合力的结合力加强壁(15),所述结合力加强壁(15)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弓形外侧壁(9)和所述弓形内侧壁(8)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透光双料注塑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力加强壁(15)包括一种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21),所述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21)在所述透明导光层(5)和所述壳体(1)的弓形内侧壁(8)的抵持面上设置,所述简化结合力加强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凯惠焕宇金旋周怡晴高洪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羽项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