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降解剂的取代的吡咯并嘧啶和吡唑并嘧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9846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2
本公开涉及降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的新化合物、含有此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它们在预防和治疗受BTK调节的病症中的用途。们在预防和治疗受BTK调节的病症中的用途。们在预防和治疗受BTK调节的病症中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降解剂的取代的吡咯并嘧啶和吡唑并嘧啶
[0001]本申请要求
2021
年2月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
63/145,126
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专利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调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BTK)
的化合物

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对
BTK
具有降解作用的化合物

包含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3]通过
B
细胞受体
(BCR)
的信号传导可产生一系列生物输出,部分取决于
B
细胞的发育阶段

通过
BCR
的错误信号传导可能导致
B
细胞功能失调和
/
或自身抗体的形成,从而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和
/
或炎性疾病
。Rituxan
等消耗
B
>细胞的治疗药物可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I)
化合物或其互变异构体

立体异构体或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

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或水合物

或氘代衍生物:其中:
X

CH

N

Y

CH

N

A
选自

C(O)



SO2‑


S(O)



O



S



NH



N(C1‑
C5烷基
)



C(O)NH(C1‑
C5烷基
)


B
为条件是当
B
是时,
A
不为

O


R1选自
H、C1‑
C3烷基
、C1‑
C3卤代烷基

二烷基氨基

氨基


CN、
羟基
、C1‑
C4烷氧基和卤素;每个
R2和
R3独立地选自
H、
卤素


CN、
羟基

二烷基氨基
、C1‑
C5烷基

氘代
C1‑
C5烷基
、C1‑
C5烷氧基

氘代
C1‑
C5烷氧基和
C1‑
C5卤代烷基;
Q

L

W1或
L

W2;其中
L
是长度为2至
20
个碳原子的连接基,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任选且独立地被选自以下的基团替代:
C(

O)、O、N(R6)、S、S(O)、SO2、C(O)NH、C(O)NCH3、C(O)NCH2CH3、C2‑
烯基
、C2‑
炔基

环烷基

杂环烷基

杂环

芳基或杂芳基,其中每个独立地被
0、1、2
或3个
R7取代;
W1选自其中
R4选自
H、
卤素


CN、C1‑
C5烷基
、C1‑
C5烷氧基和
C1‑
C5卤代烷基;和
W2为或不存在,其中
R5选自
H、
卤素


CN、C1‑
C5烷基

氘代
C1‑
C5烷基
、C1‑
C5烷氧基

氘代
C1‑
C5烷氧基和
C1‑
C5卤代烷基;每个
R6独立地选自
H、C1‑
C3烷基


C(

O)

(C1‑
C3烷基
)、

C(

O)

O

(C1‑
C3烷基
)


C(

O)

NH

(C1‑
C3烷基
)
,其各自被
0、1、2
或3个
R7取代;每个
R7独立地选自卤素

羟基

氨基
、C1‑
C3烷基
、C1‑
C3烷氧基
、C1‑
C3卤代烷基


N(R6)2和

CN。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A


O



C(O)

NH

CH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选自
H、C1‑
C3烷基
、C1‑
C3卤代烷基和卤素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选自
H、F、Cl、Br、I、

CF3、

CH3和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H。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Br。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Cl。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1为
F。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和
R3各自独立地选自
H、

OCD3、

CD3、
卤素
、C1‑
C4烷基和
C1‑
C4烷氧基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和
R3各自为
H。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H

R3为
F。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F

R3为
H。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OCH3且
R3为
F。14.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F

R3为

OCH3。15.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OCD3且
R3为
F。16.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F

R3为

OCD3。17.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CD3且
R3为
F。18.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2为
F

R3为

CD3。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4选自
H、
卤素


CN

C1‑
C4卤代烷基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4为
H。21.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4为卤素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卤素选自
F、Cl、Br

I。23.
根据权利要求
22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卤素为
F。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5选自
H、
卤素

氘代
C1‑
C5烷氧基和
C1‑
C5烷氧基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
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R5为

OCH3或

OCD3。2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
L
是长度为2至
12
个碳原子的连接基,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任选且独立地被选自以下的基团替代:
C(

O)、O、S、S(O)、SO2、C(O)NH、C(O)NCH3、C(O)NCH2CH3、NH、NCH3、NCH2CH3、C2‑
炔基

2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
(I)
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为式
(IA)
化合物:
2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
(I)
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为式
(IB)
化合物:
2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
:5

((7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庚基
)
氧基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5

((6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己基
)
氧基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3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丙氧基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2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乙氧基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嗪
‑1‑

)
戊基
)
氧基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6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6‑
氧代己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7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甲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1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吡啶
‑2‑

)
哌啶
‑4‑

)
甲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5‑
氧代戊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7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庚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6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6‑
氧代己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
(S)
‑3‑
(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5‑
氧代戊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6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己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6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6‑
氧代己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3‑
(5

(4

(7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6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己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4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
哌啶
‑1‑

)
‑4‑
氧代丁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4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4‑
氧代丁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
(S)
‑3‑
(5

(4

(7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7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4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4‑
氧代丁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4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4‑
氧代丁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
(S)
‑3‑
(5

(4

(5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5‑
氧代戊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3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丙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4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丁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6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6‑
氧代己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7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庚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戊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5‑
氧代戊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1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哌啶
‑4‑

)
甲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1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羰基
)
哌啶
‑4‑

)
甲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5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戊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4‑
(9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9‑
氧代壬
‑1‑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4‑
(7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
‑1‑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3

(2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2‑
氧代乙基
)
环丁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4‑
(8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8‑
氧代辛
‑1‑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3‑
(4

(9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9‑
氧代壬
‑1‑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3‑
(4

(8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8‑
氧代辛
‑1‑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3‑
(4

(7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7‑
氧代庚
‑1‑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
(S)
‑3‑
(5

(4

(3

(2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2‑
氧代乙基
)
环丁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3

(2

((R)
‑3‑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2‑
氧代乙基
)
环丁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2

(1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2‑
氟苯基
)
哌啶
‑4‑

)
乙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3‑
(5

(4

(2

(1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2‑
氟苯基
)
哌啶
‑4‑

)
乙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
(S)
‑3‑
(5

(4

((1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2‑
氟苯基
)
哌啶
‑4‑

)
甲基
)
哌嗪
‑1‑

)
‑1‑
氧代异吲哚啉
‑2‑

)
哌啶

2,6

二酮;5‑
(4

((1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2‑
氟苯基
)
哌啶
‑4‑

)
甲基
)
哌嗪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5‑
(4

(3

(2

(4

((5

(2


‑4‑
苯氧基苯甲酰基
)

7H

吡咯并
[2,3

d]
嘧啶
‑4‑

)
氨基
)
哌啶
‑1‑

)
‑2‑
氧代乙基
)
氮杂环丁烷
‑1‑

)
哌啶
‑1‑

)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异吲哚啉

1,3

二酮;
(S)

N

(4

(4

氨基
‑1‑
(4

(4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哌啶
‑1‑

)
‑3‑
氟苯基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N

(4

(4

氨基
‑1‑
(4

(4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1,3

二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哌啶
‑1‑

)
‑3‑
氟苯基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S)

N

(4

(4

氨基
‑1‑
(4

(4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6‑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哌啶
‑1‑

)
‑3‑
氟苯基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S)

N

(4

(4

氨基
‑1‑
(1

(5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吡啶
‑2‑

)
哌啶
‑4‑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S)

N

(4

(4

氨基
‑1‑
(1

(4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苯基
)
哌啶
‑4‑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S)

N

(4

(4

氨基
‑1‑
(1

(5

((4

(2

(2,6

二氧代哌啶
‑3‑

)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哌嗪
‑1‑

)
甲基
)
吡啶
‑2‑

)
氮杂环丁烷
‑3‑

)

1H

吡唑并
[3,4

d]
嘧啶
‑3‑

)
苄基
)
‑5‑

‑2‑
甲氧基苯甲酰胺;
N

(4

(4

氨基
‑1‑
(1

(5

(4

(2

((S)

2,6

二氧代哌啶
‑3‑

)
‑1‑
氧代异吲哚啉
‑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Y
申请(专利权)人:冰洲石生物科技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