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9385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与副车架纵梁连接;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三支架上设置有适于与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位,其中,副车架纵梁与第一支架之间、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和压缩机安装位中的至少两个上设置有缓冲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总成在副车架纵梁上设置了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并通过三种支架将压缩机与副车架纵梁连接,提高了压缩机的装配时的稳定性。副车架总成在三种支架相邻的彼此间设置缓冲件,通过二级减振提高了车辆的驾乘体验。通过二级减振提高了车辆的驾乘体验。通过二级减振提高了车辆的驾乘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的压缩机相对于燃油汽车的压缩机振动更大,压缩机工作时,压缩机容易将振动传递至乘员舱内,影响车辆的驾乘体验。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减振的设计通常是一级减振,减振效果不好,而少有的二级减振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总成。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总成在副车架纵梁上设置了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并通过第三支架上的压缩机安装位将压缩机与副车架纵梁固定,同时,副车架总成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和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设置缓冲件,通过二级减振提高了车辆的驾乘体验。
[000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副车架总成的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适于与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位,其中,所述副车架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和所述压缩机安装位中的至少两个上设置有缓冲件。
[0006]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总成设置了副车架纵梁与车身连接固定,在副车架纵梁上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副车架纵梁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同时,副车架总成还设置了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其中,第三支架上设置有压缩机安装位,压缩机可以通过紧固件或其他方式与第三支架连接固定,第二支架将第三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副车架总成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压缩机能随第三支架一起与副车架纵梁连接,实现了压缩机的装配固定。同时,在副车架纵梁与第一支架之间可以设置缓冲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也可以设置缓冲件,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也可以设置缓冲件,第三支架与压缩机之间同样可以设置缓冲件,可以理解为,缓冲件的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地,在满足减振需求的前提下,副车架总成可以只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以及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之间设置缓冲件,双重缓冲件的设置能够确保副车架总成对压缩机振动的缓冲效果,同时还能减少缓冲件的构造数量,降低副车架的成本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上形成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和第一连接支脚,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三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支架包括第三支架本体和第二连接支脚,所述第三支架本体上形成有所述压缩机安装位;所述第二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三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脚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连接杆和柔性件,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和所述第二连接支脚固定;所述柔性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二连接支脚之间。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件构造为柱状且所述柔性件的外周形成有沿径向内凹的弱化槽。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支脚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支脚相对所述第三支架本体倾斜设置。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构造为在所述副车架纵梁间隔设置的多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副车架纵梁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形成有避让缺口。
[0014]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辆。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副车架总成,因此,当压缩机装配至副车架总成上后,压缩机与副车架总成形成一体,提高了压缩机装配的稳定性。同时,副车架总成通过自身的两个位置的缓冲件对压缩机传递到副车架纵梁的振动进行缓冲,降低了传递到车身内部的振动感,提高了车辆的驾乘体验。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的结构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装配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和副车架纵梁装配后的俯视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的剖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副车架总成1;
[0024]副车架纵梁10;
[0025]第一支架11、支撑面111、第一安装孔112、避让缺口113;
[0026]第二支架12、第二支架本体121、第一连接支脚122;
[0027]第三支架13、第三支架本体131、压缩机安装位1311、第二连接支脚132;
[0028]第一缓冲件14、卡接槽141;
[0029]第二缓冲件15、连接杆151、柔性件152、弱化槽1521。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的压缩机相对于燃油汽车的压缩机振动更大,压缩机工作时,压缩机容易将振动传递至乘员舱内,影响车辆的驾乘体验。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减振的设计通常是一级减振,减振效果不好,而少有的二级减振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0032]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总成1。
[0033]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总成1包括副车架纵梁10、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所述第一支架11与所述副车架纵梁10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2与所述第一支架11连接;所述第三支架13与所述第二支架12连接,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纵梁;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设置有适于与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安装位,其中所述副车架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和所述压缩机安装位中的至少两个上设置有缓冲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形成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缓冲件;第一连接支脚,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三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的外周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卡接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帅蔡鹏张川杨卫东李想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