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167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开关,该光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透明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透明隔板底部的芯片,所述透明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向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射出光束的光路上,所述透明隔板靠近所述壳体侧壁两侧设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芯片电性连接,所述透明隔板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光开关,通过控制金属片对热敏变色夹层进行加热,来控制光开关的通断,使得无需为光路切换额外提供空间进而使得体积更小,且没有机械磨损的存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大和磨损大的问题。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大和磨损大的问题。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大和磨损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光通讯器件
,特别涉及一种光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光开关是光交换的核心器件,也是影响光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光开关作为新一代全光联网网络的关键器件,主要用来实现光层面上的路由选择、波长选择、光交叉连接和自愈保护等功能。在全光网中,光分插复用器件和光交叉连接是不可缺少的网络节点设备,而光开关和光开关阵列则是这些设备中的核心器件。
[0003]目前,常用的光开关为机械光纤开关,机械式光开关通常通过机械移动元件来实现光开关内的通断的,例如采用带磁铁的反射镜,并通过电磁铁控制反射镜靠近或远离光路实现光路的通断。然而这种机械式开关需要较大的体积来设置电磁铁以及为反射镜移动提供空间,此外,机械式的光开关本身还存在机械磨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开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大和磨损大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出的光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透明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透明隔板底部的芯片,所述透明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向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射出光束的光路上,所述透明隔板靠近所述壳体侧壁两侧设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芯片电性连接,所述透明隔板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
[0006]上述光开关,通过第一光纤准直器将外部输入的光束准直后,将光束通过光纤传输至壳体内,光束穿过透明隔板进入第二光纤准直器,并通过第二光纤准直器将光束准直后通过光纤出射,实现光开关基本的直通功能,此外,由于透明隔板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且透明隔板两侧设有金属片,透明隔板底部设有芯片,通过芯片控制金属片对透明隔板内的热敏变色夹层进行加热,使得热敏变色夹层,颜色由透明变为有色的,或由有色变为透明的,由于光纤通讯采用的光通常为红外光属于不可见光,而热敏变色夹层变为有色时,会吸收其他光,只会透过当前颜色的可见光,进而可以实现壳体内光路的通断功能,从而实现光开关基本的通断切换功能,由于是通过热敏变色夹层受热进行变色,实现光路的通断的,且芯片设置在壳体底部,使得无需为光路切换额外提供空间进而使得体积更小,且没有机械磨损的存在。因此,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大和磨损大的问题。
[0007]另外,根据本技术提出的光开关,还可以具有如下的附加技术特征:
[0008]优选地,所述壳体两端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的一端分别穿过两所述安装孔伸入至所述壳体内。
[0009]优选地,所述壳体内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分束晶体、第一波片、第二波片和第二分束晶体,所述第一分束晶体和所述第一波片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所述
透明隔板之间,所述第二波片和所述第二分束晶体位于所述透明隔板和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为单纤准直器,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为双纤准直器。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波片和所述第二波片为块状结构。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分别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透明隔板包括两相互独立的透明隔板分部,所述透明隔板分部分别与所述金属片连接,所述透明隔板分部内均设有所述热敏变色夹层。
[0014]优选地,所述光开关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以使所述壳体内部密封。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出的光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00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7][001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2]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光开关,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两端的第一光纤准直器20和第二光纤准直器30、设置在壳体10内的透明隔板40、以及设置在透明隔板40底部的芯片50,其中:
[0023]透明隔板40位于第一光纤准直器20向第二光纤准直器30射出光束的光路上,透明隔板40靠近壳体10侧壁两侧设有金属片60,金属片60与芯片50电性连接,透明隔板40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
[0024]可以理解的,通过第一光纤准直器20将外部输入的光束准直后,将光束通过光纤传输至壳体10内,光束穿过透明隔板40进入第二光纤准直器30,并通过第二光纤准直器30将光束准直后通过光纤出射,实现光开关基本的直通功能,此外,由于透明隔板40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且透明隔板40两侧设有金属片60,透明隔板40底部设有芯片50,通过芯片50控制金属片60对透明隔板40内的热敏变色夹层进行加热,使得热敏变色夹层,颜色由透明变为有色的,或由有色变为透明的,由于光纤通讯采用的光通常为红外光属于不可见光,而热敏变色夹层变为有色时,会吸收其他光,只会透过当前颜色的可见光,进而可以实现壳体10内光路的通断功能,从而实现光开关基本的通断切换功能,由于是通过热敏变色夹层受热进行变色,实现光路的通断的,且芯片50设置在壳体10底部,使得无需为光路切换额外提供空间进而使得体积更小,且没有机械磨损的存在。因此,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开关体积和磨损大的问题。
[0025]示例而非限定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热敏变色夹层是由隐性染料、显色剂和增干剂(减敏剂)三部分组成。隐色染料是一些结合质子能显色的物质,像内酯类化合物,在变色体系中作为供电子部分。显色剂是一种可逆放出质子的释酸化合物,即为吸电子化合物。例如:隐色染料为结晶紫内酯,和显色剂为双酚A的变色体系,在一定介质中,当降到一定温度后,双酚A放出质子,即得到电子,结晶紫内酯开环,分子重排,共轭双键贯通和双酚A离子结合,从而呈现颜色。所显现的颜色随取代基R和X的不同而不同,当温度升到一定后,显色剂双酚A结合质子,则隐色染料结晶紫又变成内酯结构即闭环,与双酚A分开,颜色消失,呈无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透明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透明隔板底部的芯片,所述透明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向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射出光束的光路上,所述透明隔板靠近所述壳体侧壁两侧设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芯片电性连接,所述透明隔板内设有热敏变色夹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两端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所述第二光纤准直器的一端分别穿过两所述安装孔伸入至所述壳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分束晶体、第一波片、第二波片和第二分束晶体,所述第一分束晶体和所述第一波片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所述透明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勇李泓汝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德瑞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