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6227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5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和车辆,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限定出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设有避让口,所述容纳槽中设有用于与螺栓连接的套筒,所述套筒限定出第一限位孔,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限位孔连通,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连接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层设置,所述套筒同时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通过设置套筒同时与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容纳槽的底壁固定连接,增强套筒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连接刚度和强度。段的连接刚度和强度。段的连接刚度和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副车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零部件,车桥、悬挂通过它与车身相连,它还具有阻隔振动和噪声的作用。与车身刚性连接的副车架通常会传递较大的载荷至车身上,这对于前副车架与车身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此处刚度不足,会导致车身耐久性能差、车内噪声大、振动大、异响等问题,如果强度不足,会导致车身开裂、汽车安全性能会降低,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0003]现有技术中,副车架与车身一般采用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方式连接,为保证二者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一种方案就是通常都会设计专门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并且布置多个加强板,即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和车身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加强板形成的空腔里面设置固定座,同时该安装点结构处选用较厚的钣金以及强度较高的热成型材料,这样会不利于焊接的牢固性;另外一种方案就是在副车架安装点位置设置两个安装点,通过上下支架提升安装点的刚强度,这样结构较为复杂,且安装点的侧向刚度无法很好的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安装点侧向刚度和强度不够以及为满足安装点的侧向刚度和强度而导致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根据本技术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限定出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设有避让口,所述容纳槽中设有用于与螺栓连接的套筒,所述套筒限定出第一限位孔,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限位孔连通,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连接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层设置,所述套筒同时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固定连接。
[0007]根据本技术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槽的相对的两侧壁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槽的相对的两侧壁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套筒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中。
[0009]可选地,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均为焊接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被配置为圆孔状,所述第二安装口被配置为半圆孔状。
[0011]根据本技术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两侧的外衬板和发动机托架后安装板,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背离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侧设有安装加强件,所述安装加强件同时与所述外衬板和所述发动机托架后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加强件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用于供所述螺栓穿过。
[0012]可选地,所述安装加强件上设有凸台部,所述第二限位孔贯穿所述凸台部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安装加强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凸台部的侧壁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安装加强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和/或所述安装加强件上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部分所述第二螺纹孔中穿设的第一紧固件同时与所述外衬板连接,其余所述第二螺纹孔中穿设的第二紧固件同时与所述发动机托架后安装板连接。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前副车架、螺栓以及如上述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所述前副车架位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背离第一加强部的一侧,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三限位孔,所述螺栓同时穿设于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三限位孔中。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通过设置套筒同时与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容纳槽的底壁固定连接,增强套筒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的连接刚度和强度,在前副车架通过螺栓与套筒连接时,使得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以及发动机舱边梁后段能够同时承担套筒传递的载荷,能够大幅度提升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另外,设置在发动机舱边梁后段上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结构简化,无需再额外布置安装结构,降低了钣金数量,减轻了整车重量,同时减少了安装工序,提升了整车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与前副车架连接的立体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与前副车架连接的剖视图;
[0019]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与前副车架连接的仰视图;
[0020]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加强件的立体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100,第一加强部1,发动机舱边梁后段2,第二加强部4,发动机托架后安装板5,容纳槽的底壁7,第二紧固件8,前副车架9,管套10,安装加强件11,外衬板12,容纳槽13,套筒14,第一紧固件15,螺栓16,第二螺纹孔17,第一加强筋18,第三限位孔19,第二加强筋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
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100,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2,发动机舱边梁后段2限定出容纳槽13,容纳槽13的底壁7上设有避让口,容纳槽13中设有用于与螺栓16连接的套筒14,套筒14限定出第一限位孔,避让口与第一限位孔连通,容纳槽13内设有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2连接的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4,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4沿套筒14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层设置,套筒14同时与第一加强部1、第二加强部4以及容纳槽13的底壁7固定连接。
[0026]展开来说,螺栓16用于将前副车架9和套筒14连接在一起,第一限位孔用于与螺栓16连接,由于套筒14同时与第一加强部1、第二加强部4以及容纳槽13的底壁7固定连接,能够增强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100的刚度和强度,更好地承受前副车架9传递的载荷。
[0027]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舱边梁后段,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限定出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设有避让口,所述容纳槽中设有用于与螺栓连接的套筒,所述套筒限定出第一限位孔,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限位孔连通,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连接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层设置,所述套筒同时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槽的相对的两侧壁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槽的相对的两侧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套筒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以及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均为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被配置为圆孔状,所述第二安装口被配置为半圆孔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玖琳文显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