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嘉鑫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卡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896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卡掣装置,其具有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壳、若干第一信号端口以及若干第一卡掣组件,该金属外壳固定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一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壳的外壁上,且各第一卡掣组件的厚度与金属外壳的外壁厚度相同;以及一第二连接器,以可拆卸方式结合第一连接器,且具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框、若干第二信号端口以及若干第二卡掣组件,该金属外框固定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二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框的外壁上,且可分别与第一卡掣组件相互卡掣结合。第一与第二卡掣组件具有充分厚度而能相互稳固结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卡掣装置,尤指一种具有卡掣装置的电连接器, 其可以使第一及二连接器端口卡掣装置相互紧密定位,避免卡掣装置之间过为薄弱而无法 确实相互卡固定位,导致连接器信号端口无法正常进行信号传输等问题。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是电子装置中常见的零件,就电(Low-Voltage DifferentialSignaling,LVDS)技术而言,是一种低摆幅的差分信号技术,它使得信号能在 差分PCB线对或平衡电缆上以几百Mbps的速率传输,其低压幅和低电流驱动输出实现了低 噪音和低功耗,具有终端适配容易、功率低、具有fail-safe特性确保可靠性、低成本及高 速传送的优点,非常适用于分辨率高于SVGA的TFT-LCD显示装置的使用,其传输速度可以 达到IGbit以上,为确保信号于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应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连接器与第 一连接器间的卡固方式是否确实,对于端口是否可以稳定的传输信号就变的很重要,而一 般低压差分信号连接器为配合电子装置端口薄形化需求,其连接器金属壳体卡掣装置端口 尺寸及厚度也均被要求薄形化。请参照图8,其为低压差分信号第一连接器80与第二连接器90的组合结构。其中 第一连接器80绝缘本体上设置有若干金属第一信号端口,金属壳体上设有若干第一卡固 组件81,各第一卡固组件81呈L形且以厚度变化方式(例如以切割形成)形成有一凹槽 811。该第二连接器90绝缘本体上固定有若干第二信号端口,以及金属壳体上若干第二卡 固组件91,各第二卡固组件91上以厚度变化方式形成有一卡固块911,该卡固块911与凹 槽811相互结合定位。上述第一卡固组件81与第二卡固组件91均是以金属厚度变化来产生相互卡固定 位的凹凸配合。然而,由于这类连接器通常用在携带型电子装置上,故本身的尺寸需薄形 化,金属外壳的厚度也要求薄形化,因此第一卡固组件81与第二卡固组件91的厚度变化更 是非常细微,最后导致第一卡固组件81与第二卡固组件91无法提供连接器整体充足的定 位力量,当连接器受到外力振动时,因第一卡固组件81与第二卡固组件91无法提供连接器 间整体充足的卡掣定位力量,致使第一信号端口及第二信号端口间产生断续接触的问题, 使低压差分信号端口间无法稳定的传输信号,故其连接器卡掣装置端口设计实有改良的必 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传统的电连接器间的卡掣装置薄弱而无法确实相互卡固定位的 问题,改良其不足与缺失,进而创作出一种电连接器卡掣装置。为了可达到前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包含有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绝 缘本体、一金属外壳、若干第一信号端口以及若干第一卡掣组件,该金属外壳包覆固定在绝 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一信号端口设置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一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壳的外壁上,且各第一卡掣组件的厚度与金属外壳的外壁厚度相同;以及一第二 连接器,是以可拆卸方式结合第一连接器,且具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框、若干第二信号 端口以及若干第二卡掣组件,该金属外框包覆固定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二信号端口设 置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二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框的外壁上,且可分别与 第一卡掣组件相互卡掣结合。借由上述技术手段,连接器组件是以冲压的方式在金属外壳与金属外框上弯折形 成厚度充足的第一卡掣组件与第二卡掣组件,因此第一卡掣组件与第二卡掣组件彼此能以 充足的刚性相互卡扣结合,借此避免第一、二连接器相互脱离。以冲压方式制造的,第一卡 掣组件与第二卡掣组件不会有传统卡固结构厚度变薄而无法提供充分刚性进行卡固的问 题,可以确保第一连接器端口与第二连接器端口间的紧密抵触,进而增进连接器之间的信 号传输稳定性。所述第一卡掣组件是突出形成在金属外壳外壁上。所述第一卡掣组件的剖面呈V形。所述第二卡掣组件是突出形成在金属外框外壁上。所述第二卡掣组件的剖面呈V形。所述第一卡掣组件是一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器进一步包含有一设置在第二连接器绝缘本体上的屏蔽盖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局部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与信号端口的立体外观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以及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以及图8是传统电连接器卡掣装置的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卡掣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含有一第一 连接器A与一第二连接器B,第二连接器B具有一金属外壳50及金属盖板60,且该第一连 接器A是与第二连接器B相对应,本技术的第一信号端口 30是安装于电第一连接器A 上。再请参看图3、图4所示,该第一连接器A具有一绝缘本体10、一金属外壳20、若干 第一信号端口 30以及若干第一卡掣组件21。该绝缘本体10上形成有若干固定槽12该金属外壳20呈矩形框状而包覆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该若干第一信号端口 30成排安装在该第一连接器A的绝缘本体10中可分别设置 在固定槽12内,各第一信号端口 30包含有一固定段32以及一接触段33。该固定段32形 成在第一信号端口 30上并且可插设固定于绝缘本体10之中,该接触段33呈L形而突伸形成在第一信号端口 30上。接触段33末端形成有一三角状的接触部331。该若干第一卡掣组件21透过冲压等方式弯折而突出形成在金属外壳20的外壁 上,且各第一卡掣组件21的厚度与金属外壳20的外壁厚度相同。该第一卡掣组件21外观 上为一突块。由于第一卡掣组件21是由金属外壳20的外壁经过冲压等方式而形成,因此 第一卡掣组件21与外壁的厚度相同,且没有传统以切割方式形成的卡固结构有厚度过薄 而无法有效发挥卡固作用的缺点。该第一卡掣组件21的剖面可呈V形。该第二连接器B以可拆卸方式结合该第一连接器A,且具有一绝缘本体40、一金属 外框50、一屏蔽盖板60、若干第二信号端口 70以及若干第二卡掣组件51。该绝缘本体40上形成有若干固定槽42。该金属外框50呈矩形框状而包覆固定在绝缘本体40上。该屏蔽盖板40为金属制,盖合在绝缘本体40上。该若干第二信号端口 70呈L形,设置在绝缘本体40上,可分别设置在固定槽42 内,可分别与第一信号端口 30相接触,且各第二信号端口 70具有一接触段71。该接触段 71能与相对应第一信号端口 30的接触段33相紧密接触以便进行信号传输。该若干第二卡掣组件51透过冲压等方式弯折而突出形成在金属外框50的外壁 上,可分别与第一卡掣组件21相互卡掣结合以避免第一、二连接器A、B意外分离,且各第二 卡掣组件51的厚度与金属外框50的外壁厚度相同。该第二卡掣组件51外观上为一突块。 由于第二卡掣组件51是由金属外框50的外壁经过冲压等方式而形成,因此第二卡掣组件 51与外壁的厚度相同,且没有传统以切割方式形成的卡固结构有厚度过薄而无法有效发挥 卡固作用的缺点。该第二卡掣组件51的剖面可呈V形。请参看图5与图6,本技术电连接器卡掣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第一卡掣组件 21a是以冲压等方式弯折金属外壳20的外壁而形成一凹陷部。请参看图7,本技术具有卡掣装置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三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卡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壳、若干第一信号端口以及若干第一卡掣组件,该金属外壳包覆固定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一信号端口设置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一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壳的外壁上,且各第一卡掣组件的厚度与金属外壳的外壁厚度相同;以及一第二连接器,是以可拆卸方式结合第一连接器,且具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框、若干第二信号端口以及若干第二卡掣组件,该金属外框包覆固定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二信号端口设置在绝缘本体上,该若干第二卡掣组件以弯折方式形成在金属外框的外壁上,且可分别与第一卡掣组件相互卡掣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嘉鑫
申请(专利权)人:王嘉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