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480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包括电平转换电路、网络通讯电路、主控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U1,网络通讯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A1引脚至A7引脚连接;主控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B1引脚至B7引脚连接;电源稳压电路和网络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提供电源;A1引脚、A2引脚、B1引脚和B2引脚为串口通信接口,用以连接串口进行通讯;A3引脚至A7引脚用以连接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配置;B3引脚至B7引脚用以将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变化发送给主控电路,在实现保护电路的同时,通过电平转换电路降低了电信号的干扰,并且有效避免了对电路中设备的损坏,保持了电路的正常使用。了电路的正常使用。了电路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系统中,由于不同模块之间使用的电平标准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电平转换。为了避免输入信号过大或输出信号过大而导致电路损坏,通常需要设置保护电路。
[0003]目前,市场上保护电路的方案通常是通过简单的二极管电路把低电平信号拉高或把高电平信号拉低来实现,但是这种方案容易受到电信号的干扰,当不同电压芯片之间进行通讯时,会出现电平不匹配的问题,此时,如果通讯的两端压差过大也可能会损坏芯片引脚,导致电路出现异常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在实现保护电路的同时,用于降低电信号的干扰,并且有效避免对电路中设备的损坏,保持电路的正常使用。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电平转换电路、网络通讯电路、主控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U1,网络通讯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A1引脚至A7引脚连接;主控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B1引脚至B7引脚连接;电源稳压电路和网络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提供电源;所述A1引脚、A2引脚、B1引脚和B2引脚为串口通信接口,用以连接串口进行通讯;A3引脚至A7引脚用以连接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配置;B3引脚至B7引脚用以将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变化发送给主控电路。
[0006]可选地,所述电平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
[0007]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1.8V电源,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电平转换芯片U1的A8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一端接3.8V电源,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电平转换芯片U1的B8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阻R3和第一三极管Q1的公共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第五电阻R5和第二三极管Q2的公共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
[0008]可选地,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2、第七电阻R7至第十一电阻R11、第三电容C3至第九电容C9和第一晶振Y1;
[0009]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OSC_IN/PD0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OSC_OUT/PD1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晶振Y1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容C3和OSC_IN/PD0引脚的公共端,所述第一晶振
Y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电容C4和OSC_OUT/PD1引脚的公共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容C3和OSC_IN/PD0引脚的公共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电容C4和OSC_OUT/PD1引脚的公共端;第五电容C5至第九电容C9的一端分别接3.3V电源,第五电容C5至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BOOT0引脚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九电阻R9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PB2/BOOT1引脚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分别接5V电源,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PB10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PB11引脚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电源稳压电路包括线性稳压器U3、第十电容C10至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二电阻R12至第十五电阻R15,其中,第十电容C10和第十二电容C12为有极电容;
[0011]线性稳压器U3的IN引脚接5V电源,第十电容C10的正极接5V电源,所述第十电容C10的负极接地;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接5V电源,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接5V电源,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线性稳压器U3的EN引脚连接;线性稳压器U3的OUT引脚输出3.8V电源;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接3.8V电源,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接3.8V电源,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接3.8V电源,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接地;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接3.8V电源,所述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
[0012]可选地,所述电平转换芯片U1的型号为TXS0108EPWR。
[0013]可选地,所述线性稳压器U3的型号为MIC29302WU

TR。
[001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该保护电路包括电平转换电路、网络通讯电路、主控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U1,网络通讯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A1引脚至A7引脚连接;主控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B1引脚至B7引脚连接;电源稳压电路和网络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提供电源;A1引脚、A2引脚、B1引脚和B2引脚为串口通信接口,用以连接串口进行通讯;A3引脚至A7引脚用以连接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配置;B3引脚至B7引脚用以将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变化发送给主控电路,在实现保护电路的同时,通过电平转换电路降低了电信号的干扰,并且有效避免了对电路中设备的损坏,保持了电路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稳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平转换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电平转换电路、网络通讯电路、主控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电平转换芯片(U1),网络通讯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A1引脚至A7引脚连接;主控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通过电平转换芯片(U1)的B1引脚至B7引脚连接;电源稳压电路和网络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提供电源;所述A1引脚、A2引脚、B1引脚和B2引脚为串口通信接口,用以连接串口进行通讯;A3引脚至A7引脚用以连接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配置;B3引脚至B7引脚用以将网络通讯电路的信息变化发送给主控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容(C1)的一端接1.8V电源,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电平转换芯片(U1)的A8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一端接3.8V电源,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电平转换芯片(U1)的B8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阻(R3)和第一三极管(Q1)的公共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第五电阻(R5)和第二三极管(Q2)的公共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2)、第七电阻(R7)至第十一电阻(R11)、第三电容(C3)至第九电容(C9)和第一晶振(Y1);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OSC_IN/PD0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容(C4)的一端和主控芯片(U2)的OSC_OUT/PD1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晶振(Y1)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电容(C3)和OSC_IN/PD0引脚的公共端,所述第一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英利王磊杨燕虎宋宪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博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