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33231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丙烯酸压敏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软单体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丙烯酸压敏胶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PVC改色膜应用与车身改色与保护,颜色种类丰富,满足现在年轻人的个性追求,而且价格便宜,对车身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当中用到的丙烯酸压敏胶,在PVC基材的应用当中,增塑剂的迁移成为核心问题。
[0003]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主要的核心思路都是阻止增塑剂迁移进胶层中。通过提高交联程度以及在外端接上一些特殊结构如改性硅氧烷等,来阻止增塑剂的迁移。PVC基材的应用,其中很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胶水的这些改性无疑对成本是很大的考验。而且从增塑剂在丙烯酸压敏胶中的迁移过程来看,这些手段只能确保增塑剂不破坏胶层,但是这会导致增塑剂堆积在胶层与PVC基材的界面处,使胶层与基材之间的粘接力变差,最终导致脱胶。所以从实际应用来看,首先要分析增塑剂在压敏胶胶带使用中的整个迁移过程。需要明确的是要让增塑剂迁移进胶层,胶层需要一定的交联或者内聚强度不被破坏,同时还需要让迁移进来的增塑剂小分子趋于稳定,不再向胶层与被贴物界面迁移,导致胶层与被贴物之间的粘接力过大,大于胶层与基材之间的粘接力,从而导致脱胶。
[0004]目前市面上适用的PVC胶水,主要是耐湿热老化性差,对应到实际的户外应用情况,经过日晒雨淋,想要更换新的改色膜时,揭开会有大量的胶水残留在车身上,清理困难,产生较高的人工成本,使用溶剂清理还会损伤车漆,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VC改色膜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目前,市场对于PVC改色膜应用的丙烯酸压敏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将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软应单体的选择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特殊功能单体的选择,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便可以达到优异的耐增塑剂的效果,耐湿热老化性能可以达到520h以上不脱胶。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丙烯酸压敏胶按质量份数计,其组成为:软单体35

85份,硬单体10

25份,功能单体2

9份,溶剂140

160份,引发剂0.5

1.5份。
[0008]进一步优选,丙烯酸压敏胶按质量份数计,其组成为:软单体40

80份,硬单体15

60份,功能单体3

7份,溶剂150份,引发剂0.5

1.0份。
[0009]进一步,其中软单体为丙烯酸异辛酯和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丙烯酸异辛酯的比例不宜过高,链段过长,结构很容易被增塑剂所破坏,建议不超过单体总量的20%;
[0010]进一步,硬单体具体选择为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
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苯乙烯、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硬单体选择时,不宜全部选择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50℃的单体,避免单体间反应困难、转化率低;硬单体为10

25份,过多硬单体易Tg偏高,胶面较硬,且过硬导致导致增塑剂堆积在基材和胶面的界面。
[0011]进一步,功能单体具体选择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β

缩乙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丙烯酸β

缩乙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用量建议不超过单体总量的2%,以及反应温度,建议控制在85℃以下反应;
[0012]进一步,溶剂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仲丁酯、甲醇当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并用;或溶剂为甲苯和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仲丁酯、甲醇一种或几种溶剂混合;当选择溶剂选择甲苯时,甲苯在溶剂中重量占比应低于总溶剂35%;因为甲苯链转移系数大,若用量过大,做出来的分子量偏小,分布较宽,导致耐增塑剂性能差,同时剥离力也相应有所增加,持粘相应降低。
[0013]进一步,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庚腈、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并用;
[0014]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的制备方法为:加入单体和溶剂,定速搅拌并升温,升至70

85℃,冷凝管中有稳定回流后,加入引发剂,在8

15min内引发,烧瓶中混合溶液有明显粘度,引发成功后保温2h,补加两次引发剂,在85℃各保温2h,去除残单,转化率可以达到98%以上。降温到50℃以下,过滤出料。样品以20mg/4ml的浓度溶解在四氢呋喃标准液中,确保样品溶解后,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美国安捷伦/美国沃特世)测试的数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取5

10mg胶膜样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美国TA/德国耐驰)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
[0015]进一步,引发温度控制在70~85℃之间为宜,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控温困难,分子量偏小。投料方式,可以选择连续法或者本连续法,不建议选择间歇法,间歇法合成的胶水分子量分布宽,建议滴加单体占总单体比例不超过30%。
[0016]得到丙烯酸压敏胶数均分子量应控制在4万~6万之间,分子量分布控制在5~7,玻璃化转变温度控制在

30℃~

45℃。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案例一,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装置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单体和溶剂,定速搅拌并升温,升至85℃,冷凝管中有稳定回流后,加入引发剂(引发剂总质量50%),在15min内引发,烧瓶中混合溶液有明显粘度,引发成功后保温2h,补加两次引发剂(补加各为引发剂总质量25%),在85℃各保温2h,去除残单,转化率可以达到98%以上。降温到50℃以下,过滤出料。样品以20mg/4ml的浓度溶解在四氢呋喃标准液中,确保样品溶解后,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美国安捷伦/美国沃特世)测试的数均分子、分子量分布,取5

10mg胶膜样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美国TA/德国耐驰)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
[0018]具体的丙烯酸压敏胶配方参见表1。数均分子、分子量分布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检测结果参见表2。
[0019]本实施案例中丙烯酸压敏胶的涂覆及性能测试:
[0020]将实施例中所制得的丙烯酸压敏胶用60um厚度的刮刀将胶均匀涂覆于离型纸上,控制最终干胶膜的厚度为20~30um,放置80~10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90~120秒,干燥后转涂到PVC改色膜基材(市售)上,覆膜完成后,放置40℃烘箱中24h稳定后,测试常温性能。
[0021]按照GB/T 4852

2002测试滚球初粘,GB/T 485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压敏胶按质量份数计,软单体35

85份,硬单体10

25份,功能单体2

9份,溶剂140

160份,引发剂0.5

1.5份;其中软单体为丙烯酸异辛酯和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丙烯酸异辛酯的比例不超过单体总量的20%;得到丙烯酸压敏胶数均分子量应控制在4万~6万之间,分子量分布控制在5~7,玻璃化转变温度控制在

30℃~

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其特征在于:硬单体具体选择为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苯乙烯或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几种;硬单体选择时,至少有一种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VC改色膜用丙烯酸压敏胶,其特征在于:功能单体具体选择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β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梦涛常荷珍刘国敏徐延明都佩华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都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