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1650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环状且具有开口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风扇,所述加热管合围区域内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在所述热风通道内区隔出容纳所述加热管的环状气流通道,使得风流顺着加热管延伸方向流动。能够有效的增加气流接触加热管的面积,降低加热管的背风面的面积,从而提升加热效率。从而提升加热效率。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炸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风扇使得风流穿过发热件提升风流温度,从而达到热风制熟食材的效果,但是无论风扇从哪个方向驱使风流,在发热件上均会形成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必然更好的接触风流从而加热风流,但是背风面无法更好的接触风流,这样降低了发热件的加热效率,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炸锅,通过引导块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加热管设置在风流通道且开口朝向风扇,可有效降低加热管的背风面面积,使得气流更好的与加热管接触,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环状且具有开口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风扇,所述加热管合围区域内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在所述热风通道内区隔出容纳所述加热管的环状气流通道,使得风流顺着加热管延伸方向流动。
[0005]通过引导块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加热管设置在环形气流通道内,能够有效的增加气流接触加热管的面积,降低加热管的背风面的面积,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0006]作为优选,所述加热管合围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两组引导块,所述引导块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朝向所述风扇,气流通过第二气流通道流向加热管中间部位。
[0007]由于加热管的中间部位温度较高,而加热管的端部开口部位朝向风扇,那么使得加热管中部位置远离风扇,而在通过在两组引导块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使得风扇出来的气流直接留至加热管的中间部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
[0008]作为优选,所述热风通道包括横置部以及垂直设置在横置部中段的纵置部,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纵置部内,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横置部中段内,以使纵置部内气流在流经加热管后向各出风口均匀分流。
[0009]纵置部能有效收集烹饪腔内气流并在流经发热件后通过横置部均匀分流,以使锅体两侧获得等量热风。
[0010]作为优选,所述横置部中段的水平截面呈圆形,所述引导块设置在所述横置部中段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并引导气流流经所述加热管。
[0011]所述引导块起到引导分流的作用,确保气流被均匀分流并在与加热管充分接触后有效加热。
[0012]作为优选,机头前部设有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的可视窗口,所述热风通道包括两个分置在烹饪腔两侧的出风口,使用时,位于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加热制熟,通过观察锅体前部食材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
[0013]通过设置两对称出风口来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食材均匀受热且同步制熟,方便使用者通过可视窗口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熟制状态来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进而了解锅体内食材的整体熟制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0014]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对称设置在所述机头的底面两侧,热风通道内热风被均匀分流至烹饪腔两侧并扩散,以使位于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制熟。出风口对称地设置在锅体两侧,使得各出风口内流出的热风能被均匀扩散至锅体前部和后部,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内的食材被同步制熟,使得锅体前部食材和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可相互参考借鉴,方便使用者对食材整体熟制情况进行判断。
[0015]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底壁上开设通气孔,所述烹饪腔两侧均设有跨接在出风口与锅体底壁间的输气通道,以使热风通过通气孔自下而上流经锅体内食材。热风通过输气通道输送至锅体下方,使得热风能自下而上在穿越通气孔后流入锅体,确保食材底部能被有效加热制熟。
[0016]作为优选,所述输气通道包括侧置部和底置部,所述锅体侧壁和烹饪腔侧壁间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部,所述锅体底壁和烹饪腔底壁间围合形成所述底置部。侧置部用于竖向输送热风至锅体底壁和烹饪腔底壁间的底置部内,底置部周缘接收热风并向前后均匀扩散,使得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均匀制熟。
[0017]作为优选,所述底置部的底面中央设有向上隆起且沿前后向设置的引导筋,所述底置部的底面周缘位于所述引导筋两侧区段上分别设有向上隆起的圆弧筋,热风沿底置部径向向内流动并在依次与圆弧筋和引导筋接触扩散后转为朝向锅体流动。引导筋能将水平流动的热风转化为竖置向上流动,使得热风能通过通气孔流入锅体,提升热量传递效率。圆弧筋既能对热风进行前后向分流,还能对部分热风起到转向作用,使得锅体底壁周缘和中部均能获得热风,确保食材底部被均匀制熟。
[0018]作为优选,所述机头底面设有防护玻璃,所述防护玻璃的前部形成所述可视窗口,后部形成热风通道底壁,发热件产生的热辐射自上而下穿越防护玻璃并照射在食材顶部上。防护玻璃覆盖在机头底面,既起到引导热风流动的作用,还起到传递热辐射的作用,确保食材顶部被均匀制熟,还能形成透明的可视窗口,方便使用者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的熟制状态。热风通道和可视窗口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防止两者相互干涉,既确保可视窗口视界清晰,还有效增大热风通道的尺寸,提升热风风量,提升使用体验。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引导块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加热管设置在环形气流通道内,能够有效的增加气流接触加热管的面积,降低加热管的背风面的面积,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实施例所述机头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实施例所述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实施例所述底座和锅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底座,11、侧置部,12、底置部,121、引导筋,122、圆弧筋,13、衔接腔,2、机头,21、风扇,22、发热件,23、可视窗口,24、热风通道,241、出风口,242、横置部,243、纵置部,244、引导块,25、防护玻璃,3、锅体,3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7]实施例:
[00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环状且具有开口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风扇,所述加热管合围区域内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在所述热风通道内区隔出容纳所述加热管的环状气流通道,使得风流顺着加热管延伸方向流动。
[0029]如图1所示的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环状且具有开口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风扇,所述加热管合围区域内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在所述热风通道内区隔出容纳所述加热管的环状气流通道,使得风流顺着加热管延伸方向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合围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两组引导块,所述引导块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朝向所述风扇,气流通过第二气流通道流向加热管中间部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通道包括横置部以及垂直设置在横置部中段的纵置部,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纵置部内,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横置部中段内,以使纵置部内气流在流经加热管后向各出风口均匀分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置部中段的水平截面呈圆形,所述引导块设置在所述横置部中段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机头前部设有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的可视窗口,所述热风通道包括两个分置在烹饪腔两侧的出风口,使用时,位于锅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刘孝碧林小财郭红伟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