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大豆抗蚜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NPM80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0349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大豆抗蚜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NPM80和应用,涉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大豆抗蚜虫基因位于大豆基因组第13号染色体上物理位置30,700,000~30,900,000之间,并基于所述大豆抗蚜虫基因设计了分子标记和对应的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利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极大地提高了筛选效率,从而缩短培育抗蚜品种的育种年限。限。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与大豆抗蚜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NPM80和应用
[0001]本申请为2022年01月0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10003867.7、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大豆抗蚜虫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始申请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0002]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具体涉及一种大豆抗蚜虫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3]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 μmura)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地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大豆主产区,通过吸食大豆韧皮部光合作用产物,传播植物病毒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蚜虫常常聚集在植株的嫩茎和嫩叶处,使得植株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叶片卷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量。苗期蚜虫发生严重时,整株可能死亡,蚜虫大发生时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导致减产20~40%,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目前大豆蚜虫的防治依赖于使用杀虫剂,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会杀死蚜虫的天敌、危害环境,利用寄主植物抗性是防治蚜虫的有效方法。
[0004]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筛选到了一些抗蚜虫的大豆资源,先后发现了Dowling、Jackson、PI 71506、PI 567543C、PI 567597C等抗源(HILL等2004;MENSAH等2005;MIAN等2008;BHUSAL等2013)。国内筛选鉴定到地方品种青皮平顶、嘟鲁豆和野生大豆85

32等,这些资源由于农艺性状较差很难直接应用于育种中。传统的育种手段受到周期长,效率低等条件的限制,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利用分子标记与决定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检测分子标记,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大豆抗蚜虫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优异的抗性资源及可用于育种的分子标记,已发掘的抗性资源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抗蚜虫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开发并充分利用与所述抗蚜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筛选优异的抗蚜品系,培育抗蚜大豆品种。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豆抗蚜虫基因,所述抗蚜虫基因位于大豆基因组第13号染色体上物理位置30,700,000~30,900,000之间。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抗蚜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所述分子标记包括SNPM20、SNPM80、M1147和M1151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0009]所述SNPM20位于大豆第13号染色体30,702,907位,抗蚜大豆的碱基为T,感蚜大豆的碱基为G;
[0010]所述SNPM80位于大豆第13号染色体30,855,712位,抗蚜大豆的碱基为T,感蚜大豆的碱基为G;
[0011]所述M1147在抗蚜大豆的扩增片段为228bp,在感蚜大豆的扩增片段为211bp;
[0012]所述M1151在抗蚜大豆的扩增片段为286bp,在感蚜大豆的扩增片段为239bp。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鉴定上述分子标记的引物对,针对所述SNPM20设计的引物对包括SNPM20

F和SNPM20

R,所述SNPM20

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SNPM20

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0014]针对所述SNPM80设计的引物对包括SNPM80

F和SNPM80

R,所述SNPM80

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SNPM80

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0015]针对所述M1147设计的引物对包括M1147

F和M1147

R,所述M1147

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所述M1147

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
[0016]针对所述M1151设计的引物对包括M1151

F和M1151

R,所述M1151

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所述M1151

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抗蚜虫基因或上述分子标记或上述引物对在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大豆抗蚜虫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与上述引物对混合配制PCR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
[0019]优选的,所述PCR扩增的程序包括:95℃预变性3min;95℃变性25s,58℃退火25s,72℃延伸10s,34个循环;72℃延伸5min。
[0020]优选的,所述PCR反应体系以20μL计,包括:模板1μL,上下游引物各2μL,2хM5 HiPerplus Taq HiFi PCRMix 10μL和余量的ddH2O。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筛选抗蚜虫大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与上述引物对混合配制PCR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
[0022]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具有以下任一特性的品种或品系为抗蚜虫大豆:
[0023](1)分子标记SNPM20在大豆第13号染色体30,702,907位扩增出T;
[0024](2)分子标记SNPM80在大豆第13号染色体30,855,712位扩增出T;
[0025](3)分子标记M1147扩增出228bp的DNA片段;
[0026](4)分子标记M1151扩增出286bp的DNA片段。
[0027]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抗蚜虫大豆种质方正秣食豆和感蚜虫大豆品种北丰9号杂交的群体,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一个抗蚜虫新基因位点。遗传分析表明方正秣食豆的抗蚜虫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通过精细定位将抗蚜虫新基因精细定位到152.8kb的区间内。在此区间的两个分子标记SNPM20和SNPM80与这一基因连锁,利用这两个标记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材料可靠性高。此外,与其紧密连锁的其他分子标记,M1147和M1151均能用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材料。利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极大地提高了筛选效率,从而缩短培育抗蚜品种的育种年限。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方正秣食豆(A)和北丰9号(B)蚜虫抗性比较;
[0029]图2为基因精细定位结果图;
[0030]图3为M1147分子标记在群体中的基因型鉴定,图中泳道编号与表4对应,下同;
[0031]图4为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与大豆抗蚜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NPM80,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蚜虫基因位于大豆基因组第13号染色体上物理位置30,700,000~30,900,000之间,所述SNPM80位于大豆第13号染色体30,855,712位,抗蚜大豆的碱基为T,感蚜大豆的碱基为G。2.一种鉴定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其特征在于,包括SNPM80

F和SNPM80

R,所述SNPM80

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SNPM80

R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3.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或权利要求2所述引物对在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4.一种大豆抗蚜虫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以大豆基因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丽娟郭勇杨静刘广阳王秀君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