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970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具有布置在河道内的闸体,闸体将河道分为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上游河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上游翼墙,下游河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游翼墙,上游翼墙与上游河道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下游翼墙与下游河道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其特征在于: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沿河道通长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毛细式透排水带,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均设置有沿河道通长方向布置的纵向排水管,闸体上游回填土和闸体下游回填土内的纵向排水管相互连通,毛细式透排水带的底部与纵向排水管连接,在下游翼墙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排水孔内均设置有连通下游河道与纵向排水管的横向排水管。河道与纵向排水管的横向排水管。河道与纵向排水管的横向排水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适用于水利工程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水闸挡墙排水系统是在翼墙墙身按照一定间距设置一定数量的排水孔,排水孔采用土工布包裹级配碎石等进行反滤,用于排干墙后的土体水分,防止墙后积水形成静水压力,减少寒冷地区墙后回填土的冻胀压力,消除粘性回填土浸水后的膨胀压力等。
[0003]蓄水闸的作用是拦蓄水体,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上游取水、通航及景观等需求。水闸上游翼墙为满足防渗要求,往往不设置排水孔,翼墙及闸墩分缝采用止水等措施进行完全封闭。结果导致上游翼墙背后土体水分无法排除,墙后静水压力或膨胀压力较大,对翼墙结构及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设计时若考虑此部分水压力,挡墙结构设计则往往大而笨重,造价较高而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蓄水闸蓄水与排水的矛盾提供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具有布置在河道内的闸体,闸体将河道分为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上游河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上游翼墙,下游河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游翼墙,上游翼墙与上游河道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下游翼墙与下游河道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其特征在于: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沿河道通长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毛细式透排水带,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均设置有沿河道通长方向布置的纵向排水管,闸体上游回填土和闸体下游回填土内的纵向排水管相互连通,毛细式透排水带的底部与纵向排水管连接,在下游翼墙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排水孔内均设置有连通下游河道与纵向排水管的横向排水管。如此,在将该蓄水闸结构布置在河道内后,闸体上下游侧河道边坡土体内的积水通过毛细式透排水带渗透至纵向排水管内,并最终通过横向排水管排放至下游河道内,有利于蓄水闸上游翼墙与下游翼墙的稳定性,使上游翼墙在设计成本较低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0006]布置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的毛细式透排水带采用长短交错排布,其中短毛细式透排水带的长度是长毛细式透排水带的长度的1/3。如此,使毛细式透排水带能均匀分布在回填土内,增强毛细式透排水带的吸水效率。
[0007]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的顶部通过夹线钢钉固定在上游翼墙或下游翼墙上。如此,将毛细式透排水带稳定安装在上游翼墙或下游翼墙上,在填充回填土时使毛细式透排水带保持张开状态,保持毛细式透排水带的良好接触面。
[0008]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的顶部通过玻璃胶密封,毛细式透排水带与纵向排水管的连接处通过玻璃胶密封。如此,避免回填土的土颗粒进入到毛细式透排水带或纵向排水管内造成堵塞。
[0009]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内在毛细式透排水带与纵向排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级配粗砂层。
[0010]所述纵向排水管沿上游河道至下游河道方向倾斜布置,纵向排水管在水平面上的倾斜度为1:100。如此,使通过毛细式透排水带进入到纵向排水管内的积水自动向下游河道方向流动。
[0011]所述纵向排水管与横向排水管的材质均为PVC,纵向排水管与横向排水管的管径均为150mm。
[0012]排水孔内在横向排水管外套装有防水套管。如此,对排水孔起到封堵作用,避免回填土内土颗粒通过排水孔泄漏至下游河道造成回填土土体流失。
[0013]横向排水管上在与河道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使水体仅能向河道单向流动的鸭嘴型止回阀。如此,避免在下游河道水位过高时,发生倒灌现象。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上游翼墙后的土体内的积水通过毛细式透排水带、纵向排水管及横向排水管排放至下游河道内,解决蓄水闸挡墙蓄水与排水的矛盾,同时在闸前及河道水位骤降工况下大幅提升墙后排水效果,有效降低墙后水位,减少闸墩及挡墙背水侧水压力,保障水闸及上下游挡墙的安全;本专利技术优化闸墩及翼墙结构,减少混凝土用量,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本专利技术在上游翼墙或下游翼墙处的结构立面图。
[0016]图2:本专利技术在上游翼墙处的结构剖面图。
[0017]图3:本专利技术在下游翼墙处的结构剖面图。
[0018]图中标注:1、毛细式透排水带;2、夹线钢钉;3、玻璃胶;4、纵向排水管;5、级配粗砂层;6、横向排水管;7、防水套管;8、鸭嘴柔性止回阀;9、上游翼墙;10、回填土;11、河道;12、下游翼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0]本实施例为一种河道11内的蓄水闸结构,具有布置在河道11内的闸体,闸体将河道11分为上游河道11与下游河道11,上游河道11内壁上设置有与闸体固定连接的上游翼板,下游河道11内壁上设置有与闸体固定连接的下游翼板,在上游翼板、下游翼板与河道11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10,用于增强上游翼板、下游翼板与河道11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1]本实施例中,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土体内布置有若干毛细式透排水带1,毛细式透排水带1能自动将回填土10土体内的积水吸入到毛细式透排水带1内。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土体内的毛细式透排水带1沿河道11的通长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毛细式透排水带1之间的距离为800

1000mm,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上端通过夹线钢钉2固定在上游翼墙9或下游翼墙12上,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下端连接在纵向排水管4上。纵向排水管4布置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土体内的底部位置处。如此,在将毛细式透排水带1与纵向排水管4布置在上游翼墙9或下游翼墙12后将回填土10填充在上游翼墙9或
下游翼墙12与河道11之间时使毛细式透排水带1保持固定在上游翼墙9或下游翼墙12上,保持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良好接触面。
[0022]本实施例中,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顶部通过玻璃胶3密封,毛细式透排水带1与纵向排水管4的连接处通过玻璃胶3密封,并且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内在毛细式透排水带1与纵向排水管4的连接处设置有级配粗砂层5。如此,在毛细式透排水带1工作时避免回填土10土体内的土颗粒进入到毛细式透排水带1与纵向排水管4内,造成堵塞。
[0023]本实施例中,布置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内的毛细式透排水带1采用长短交错排布,其中短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长度是长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长度的1/3。
[0024]本实施例中,布置在闸体上游回填土10和闸体下游回填土10内的纵向排水管4相互连通,纵向排水管4沿上游河道11至下游河道11方向倾斜布置,纵向排水管4在水平面上的倾斜度为1:100。如此,闸体上游回填土10土体内的积水在流入闸体上游回填土10土体内的纵向排水管4后流至闸体下游回填土10土体内的纵向排水管4内。
[0025]本实施例中,在下游翼墙12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排水孔内设置有横向排水管6,横向排水管6连通纵向排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具有布置在河道(11)内的闸体,闸体将河道(11)分为上游河道(11)与下游河道(11),上游河道(11)的侧壁上设置有上游翼墙(9),下游河道(11)的侧壁上设置有下游翼墙(12),上游翼墙(9)与上游河道(11)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10),下游翼墙(12)与下游河道(11)侧壁之间填充有回填土(10),其特征在于: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内沿河道(11)通长方向均设置有若干毛细式透排水带(1),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内均设置有沿河道(11)通长方向布置的纵向排水管(4),闸体上游回填土(10)和闸体下游回填土(10)内的纵向排水管(4)相互连通,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底部与纵向排水管(4)连接,在下游翼墙(12)上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排水孔内均设置有连通下游河道(11)与纵向排水管(4)的横向排水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其特征在于:布置在闸体上游和闸体下游的回填土(10)内的毛细式透排水带(1)采用长短交错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内的蓄水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式透排水带(1)的顶部通过夹线钢钉(2)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鹏姜涛邓晨张鹏李雲龙陈政高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