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58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它包括地下停车场、地面公共服务空间、机动车道、滨水景观休闲区和堤身;地下停车场、地面公共服务空间、机动车道均设置于堤防背水侧的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线以外;地面公共服务空间设置于地下停车场上方,地面公共服务空间一侧顺接城市建成区,另一侧分别与地下停车场和滨水景观休闲区连接;机动车道设置于地面公共服务空间的顶部,机动车道的首尾均与城市干道衔接;滨水景观休闲区设置于机动车道与堤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满足人们对江滩的防洪需要、交通需要、停车需要、经济收入需要和景观休闲需求,节约、集约的利用土地资源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堤防、建筑工程及道路工程
,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堤防空间复合利用的构建方法。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整合水利工程与规划、建筑、交通、景观的多专业融合发展优势,通过跨学科合作与融合,改善传统堤防只重视防洪功能的现状,对堤防进行复合利用,拓展了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停车、景观休闲功能,提升了项目的综合效益。
[0003]传统堤防设计存在的问题:
[0004](1)传统堤防只注重了防洪屏障功能,不重视空间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使滨水空间使用功能单一。
[0005](2)传统堤防占地面积大,没有考虑水利设施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联动和空间复合利用,对土地资源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0006](3)传统堤防设计只是单纯的水利工程,没有综合考虑后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7](4)城市地块与滨水空间之间一般设置有交通干道和堤防,城市空间与堤防之间被交通干道和堤防分割,导致人行无法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交通干道和堤防阻隔了一线的滨水景观资源。滨水空间的景观价值无法体现。
[0008]相关研究成果:
[0009]现有的堤防的研究大多为传统堤防与某一种功能叠加的研究,没有从水利、规划、建筑、交通、景观等多方面考虑,提升堤防的综合价值。
[0010]现有公开号为CN113089574A,专利名称为《一种设置市政设施的堤路合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在对原有堤防进行加宽的基础上增设了市政设施,但缺乏景观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和停车空间,没有实现空间复合利用。
[0011]现有公开号为CN215758813U,专利名称为《城市滨河堤防综合利用系统》和公开号为CN215925848U,专利名称为《一种厢式建筑堤防》,均用厢式单元组合建筑代替传统堤防,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工程造价,而且在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线内进行工程建设,不符合堤防工程管理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并没有解决人行路线被城市交通分隔、导致人行无法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的问题,且前者缺乏对停车空间、商业空间的规划,后者未明确商业空间与停车空间出入口,无法缓解城市滨水交通压力和停车难问题。
[0012]因此,开发一种从水利、规划、建筑、交通、景观等多方面考虑,实现堤防空间复合利用,降低工程造价,缓解城市滨水交通压力和停车难问题,使人行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提升堤防的综合价值的堤防构建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从水利、
规划、建筑、交通、景观等多方面考虑,将公共服务空间、停车设施、景观绿地与堤防整合,实现堤防空间复合利用,使滨水空间使用功能多样化,能够缓解城市滨水交通压力和停车难问题,增加滨水服务设施,优化滨水空间品质,提升滨水土地的使用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使人行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满足人们对江滩的防洪需要、交通需要、停车需要、经济收入需要和景观休闲需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以解决现有堤防空间存在的滨水空间使用功能单一、堤防占地面积大、城市空间与堤防之间被交通干道和堤防分割,导致人行无法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等问题。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停车场、地面公共服务空间、机动车道、滨水景观休闲区和堤身;
[0015]地下停车场、地面公共服务空间、机动车道均设置于堤防背水侧的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线以外,符合水利管理相关规范要求;
[0016]地面公共服务空间设置于地下停车场上方,地面公共服务空间一侧顺接城市建成区,另一侧分别与地下停车场和滨水景观休闲区连接;
[0017]机动车道设置于地面公共服务空间的顶部,形成独立的车行交通空间;机动车道的首尾均与城市干道衔接,缓解滨水区域城市交通压力,并在靠近滨水景观区的一侧设置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
[0018]滨水景观休闲区设置于机动车道与堤顶之间,形成连续独立的缓坡式滨水景观区域,并与原堤防紧密结合,融于一体。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动车道两侧均设置路灯和种植树池;
[0020]种植树池位于路灯外侧;
[0021]行道植物种植在种植树池中。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动车道的路面向两侧倾斜,倾斜坡度大于或等于2%。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动车道的临水侧设置有对外的人行出入口;
[0024]步行通道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地下停车场、公共服务空间和人行出入口,实现人车分流,保障步行体系的安全性;
[0025]人行道设置在种植树池外侧、且位于植树池与人行出入口之间。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地下停车场、地面公共服务空间、机动车道由下至上垂直排列。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滨水景观休闲区上设置游步道;游步道通过人行出入口与步行通道连通。滨水景观休闲区为景观护坡,景观护坡采用地下停车场的开挖土方回填,做到土方平衡,降低工程成本。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人行出入口处设置半开敞式构筑物;
[0029]地面公共服务空间邻近城市建成区一侧设置入口大门,入口大门上方设置入口雨篷;
[0030]室外广场设置在地面公共服务空间与城市建成区之间,地面公共服务空间与城市建成区之间通过室外广场衔接。
[003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32](1)从水利、规划、建筑、交通、景观等多方面考虑,通过将公共服务空间、停车设
施、景观绿地与堤防复合化利用,达到节约使用土地,提升滨水土地使用价值的效果;能使滨水空间使用功能多样化,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升滨水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33](2)通过对堤防空间分层复合利用,达到步行系统可直接经由城区空间到达滨水景观空间和堤顶路,满足人们对江滩的防洪需要、交通需要、停车需要、经济收入需要和景观休闲需求的效果;解决滨水空间与堤防之间被城市交通分割,导致人行无法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以及城市滨水交通压力和停车难问题的问题;
[0034](3)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景观带,创造休闲空间,达到滨水空间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效果,满足人们对江滩的防洪需要、交通需要、停车需要、经济收入需要和景观休闲需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堤防的综合价值;
[0035](4)通过利用临近用地,立体规划公共服务、商业、停车空间,达到创造经济效益,降低后期运行维护的成本的效果,满足人们对江滩的防洪需要、交通需要、停车需要、经济收入需要和景观休闲需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以解决现有堤防空间存在的滨水空间使用功能单一、堤防占地面积大、城市空间与堤防之间被交通干道和堤防分割,导致人行无法直接步行到达滨水空间以及城市滨水交通压力和停车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停车场(1)、地面公共服务空间(2)、机动车道(3)、滨水景观休闲区(4)和堤身(5);地下停车场(1)、地面公共服务空间(2)、机动车道(3)均设置于堤防背水侧的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线以外;地面公共服务空间(2)设置于地下停车场(1)上方,地面公共服务空间(2)一侧顺接城市建成区(7),另一侧分别与地下停车场(1)和滨水景观休闲区(4)连接;机动车道(3)设置于地面公共服务空间(2)的顶部;机动车道(3)的首尾均与城市干道衔接;滨水景观休闲区(4)设置于机动车道(3)与堤顶路(5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机动车道(3)两侧均设置路灯(32)和种植树池(34);种植树池(34)位于路灯(32)外侧;行道植物(31)种植在种植树池(34)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间复合利用的立体堤防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机动车道(3)的路面向两侧倾斜,倾斜坡度大于或等于2%。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要威邹晓蕾程蓉黄永彭振阳程龙闵奋力王天然张睿琳夏函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