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8595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涉及港口工程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框架结构和扰流板结构;所述扰流板结构沿竖向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内;所述框架结构为六面体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底面和顶面均为开孔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可多层模块堆叠而成珊瑚礁状。具有导流、沉淀泥沙、扰流、碎浪的功能,通过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式消减波浪和水流的能量。通过扰流板,可以大幅增加水流的阻力,使水流减缓,将水流中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到扰流板区域,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还可以将水流向上引导,改变流场的冲蚀性质。框架结构具有自稳性、模块化、施工效率高、修复成本低、海洋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好等优点。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工程与海洋工程
,特别是涉及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万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分布于深海和浅海中。它可以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是重要的海洋饵料,能够吸引鱼类进食,是海产品的重要产地。珊瑚礁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具有消散波浪能量、减少海岸侵蚀、保护亚热带海岸线的功能。
[0003]扰流板技术是基于海洋水动力学开发研制的流场扰动技术,携带泥沙等海洋物质的水流因为流场的不同会形成对海底的冲蚀与淤积,流速大的地方形成冲蚀区,流速小的地方形成淤积区。扰流板技术就是通过设置扰流板扰动海底流场,它可以增加水流的阻力,减缓水流的速度,通过对水流的导流,既可以形成上升力,也可以形成下降力。
[0004]目前防冲刷通常采用抛填块石、抛填砂袋、覆盖砂被等方法填埋,这些堵塞式的方法只是对现有的冲刷坑进行修复,避免继续扩大,海洋建筑物周围的防冲刷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且,海水对海洋建筑物周围的冲刷作用也没有减弱,存在着二次冲刷的风险,使用周期短,且重复施工带来的后续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扰流板结构;所述扰流板结构沿竖向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内;所述框架结构为六面体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底面和顶面均为开孔构造。
[0008]可选的,所述扰流板结构包括圆柱、扰流板和连接件;所述圆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与所述框架结构相连接,所述圆柱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扰流板。
[0009]可选的,所述扰流板为螺旋形。
[0010]可选的,所述圆柱为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
[0011]可选的,所述圆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所述扰流板为钢结构。
[0012]可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前后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0013]可选的,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面和底面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孔为格栅式条状开孔。
[0015]可选的,所述框架结构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或侧面为梯形的结构。
[0016]可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底梁、立柱和顶梁;所述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梁的端部相连接,所述立柱的顶端与所述顶梁的端部相连接;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面设置有顶面横撑和多个顶板,所述框架结构的底面设置有底面横撑和多个底板,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立面横撑和立面纵撑;所述扰流板结构的顶部与所述顶板相连接,所述扰流板结构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相连接。
[0017]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中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是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冲坑修复结构,为三维透空立体结构,可多层模块堆叠而成珊瑚礁状,堆叠形状既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既具有导流功能,也具有沉淀泥沙等海洋物质的功能;既具有扰流的功能,也具有碎浪的功能,通过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式消减波浪和水流的能量。水流可在其内部各模块之间形成的四通八达的多孔洞通道中曲折穿过,与珊瑚礁结构类似,具有消散波浪能量、减少海岸侵蚀、保护海岸线的功能,是人工形成的海岸屏障。通过在框架结构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扰流板,可以大幅增加水流的阻力,进而使流经该区域的水流流速减缓,将水流中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到扰流板设计区域,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还可以将流经扰流板的水流向上引导,从而在本质上改变流场的冲蚀性质。设置扰流板的透空框架结构还具有自稳性、模块化、施工效率高、修复成本低、海洋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的立面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中的框架结构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中框架结构立面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中框架结构俯视图;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中扰流板布置示意图;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中扰流板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结构;2、扰流板结构;3、底梁;4、立柱;5、顶梁;6、立面横撑;7、立面纵撑;8、底面横撑;9、顶面横撑;10、底板;11、顶板;12、圆柱;13、扰流板;14、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扰流板结构;扰流板结构沿竖向设置于框架结构内;框架结构为六面体结构;框架结构的侧面、底面和顶面均为开孔构造。
[0031]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框架结构1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底梁3、立柱4、顶梁5、立面横撑6、立面纵撑7、底面横撑8、顶面横撑9、底板10和顶板11。框架结构1的底面四周设有4根底梁3。立柱4底端与底梁3相连,立柱4顶端与顶梁5相连,立柱4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四个角点上。为了增强块体结构四个立面的强度与稳定性,每个立面在平面内设置1根立面横撑6与1根立面纵撑7,立面横撑6两端分别与立柱4相连,立面纵撑7的底端与底梁3相连,顶端与顶梁5相连。为了固定扰流板结构2以及增强框架结构底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在底面内设置1根底面横撑8与若干根底板10。同理,为了固定扰流板结构2以及增强框架结构顶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在顶面内设置1根顶面横撑9与若干根顶板11。底面横撑8与顶面横撑9的位置上下对称,底板10与顶板11的位置上下一一对称。底面横撑8的两端均与底梁3相连,中间与每条底板10相连。顶面横撑9的两端均与顶梁5相连,中间与每条顶板11相连。立面横撑6、立面纵撑7与底面横撑8、顶面横撑9的具体设置数量均由扰流板结构的数量、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和扰流板结构;所述扰流板结构沿竖向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内;所述框架结构为六面体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底面和顶面均为开孔构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结构包括圆柱、扰流板和连接件;所述圆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与所述框架结构相连接,所述圆柱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扰流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为螺旋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为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所述扰流板为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珊瑚礁扰流板冲坑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前后对称、左右对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辉季则舟沈克丽杨长义张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