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957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涉及港口工程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块体结构和粘滞阻尼带;粘滞阻尼带的一端与块体结构的底面相连接;块体结构的侧面和顶面为开孔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具有沉淀泥沙等海洋物质的功能,透空块体产生紊流,仿生草使流速减缓。通过在空间块体结构底板上固定由高分子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化工材料制成的仿生草或柔丝带,进而使流经该区域的水流流速减缓,将水流中携带的泥沙沉积到仿生草设计区域,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且海洋生物可以在块体结构内部或周围生存。设置仿生草的开孔的块体结构具有自稳性、模块化、施工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修复成本低、海洋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环境友好等优点。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工程与海洋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仿生草技术是基于海洋仿生学开发研制的海底防冲刷技术,仿生草锚固在海底需要防止冲刷的预定海域位置,海底水流流经仿生草时,由于海草的粘滞阻尼作用,流速降低,使得水流中携带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沉积到仿生草设置区域,使得该区域逐渐形成海底沙洲,从而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但是仿生草在大流速或深水海域锚固困难。
[0003]目前防冲刷通常采用抛填块石、抛填砂袋、覆盖砂被等方法填埋,这些方法只是对现有的冲刷坑进行修复,避免继续扩大,海洋建筑物周围的防冲刷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且,海水对海洋建筑物周围的冲刷作用也没有减弱,存在着二次冲刷的风险,使用周期短,且重复施工带来的后续维护成本高,对于大尺度冲坑修复成本高,施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包括块体结构和粘滞阻尼带;所述粘滞阻尼带的一端与所述块体结构的底面相连接;所述块体结构的侧面和顶面为开孔构造。
[0007]可选的,所述粘滞阻尼带为仿生草或柔丝带。
[0008]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为六面体结构。
[0009]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或梯形体。
[0010]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的长度为1.5~5m、宽度为1.5~3m、高度为1.5~2m。
[0011]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包括底板、底梁、立柱、顶梁和连接件;所述底板周围设置有所述底梁,所述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梁的端部相连接,所述立柱的顶部与所述顶梁的端部相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连接件,所述粘滞阻尼带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的侧面还设置有立面横撑和/或立面纵撑,所述块体结构的顶面设置有顶面横撑和/或顶面纵撑。
[0013]可选的,所述块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0014]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中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具有沉淀泥沙等海洋物质的功能,透空块体产生紊流,仿生草使流速减缓。通过在空间块体结构底板上固定由高分子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化工材料制成的仿生草或柔丝带,进而使流经该区域的水流流速减缓,将水流中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到仿生草设计区域,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且海洋生物可以在块体结构内部或周围生存。设置仿生草的开孔的块体结构具有自稳性、模块化、施工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修复成本低、海洋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中块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中块体结构俯视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中块体结构立面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中仿生草布置立面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块体结构;2、仿生草;3、底板;4、底梁;5、立柱;6、顶梁;7、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包括块体结构1和仿生草2,仿生草2设置在块体结构1的内部。
[0025]如图图2至图4,块体结构1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块体结构1包括底板3、底梁4、立柱5和顶梁6。底板3为钢筋混凝土板,底板3的四周设有4根底梁4,立柱5底端与底梁4的端部相连,立柱5的顶端与顶梁6的端部相连,立柱5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四个角点上。
[0026]如图5所示,仿生草2以束状草的形式按一定的间距布置在连接件7上,连接件7固定在块体结构1的底板3的顶面上。海底水流流经仿生草2时,由于仿生草2的粘滞阻尼作用,流速降低,使得水流中携带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沉积到仿生草2设置区域,使得该区域逐渐形成海底沙洲,从而达到避免冲刷的目的。
[0027]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中的块体结构1为三维透空立体结构,除底板3为实心板外,侧面与顶面等其它5个面均为开孔构造,开孔率的大小由拟设置仿生草2快速冲坑修复结构海域的台风、波浪、水流、含沙量等设计水文气象条件决定,可根据结构的设计需要设置立面横撑、立面纵撑、顶面横撑与顶面纵撑等支撑构件。
[0028]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中的块体结构1的底面既可以设置仿生草2,也可以设置柔丝带等可以增加粘滞阻尼的化工材料。
[0029]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适用水深10米至60米,可单放或叠放,快速修复较大冲坑,姿态随机摆放。
[0030]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通过堆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以及块体内部设置的仿生草产生的粘滞阻尼作用,使得该结构具有收集容纳泥沙等海底物质的能力。
[0031]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中的块体结构1为六面体结构,其中的块体结构
1的侧面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梯形。本具体实施例中,块体结构1的长度为3m、宽度为2.5m、高度为1.8m。
[0032]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具有自稳性,凭借自身的重量即可稳定在设计要求的位置,不需要额外的辅助锚固设施。
[0033]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的三维开孔空间结构,形成了许多孔洞,可为许多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如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还是大量鱼类的幼鱼生长地,提供产卵、繁殖和躲避敌害的场所。
[0034]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施工时在船上逐一将模块化块体下放至冲坑修复设计区域即可,无须使用大型工程船舶进行施工,施工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修复成本低、海洋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环境友好。
[0035]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既可以使用工程船,也可以使用渔船等非工程船,只要船舶具有一定的装载能力、吊装能力和定位能力即可,海上安装方法适应性强。
[0036]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可模块化拼装与拆除、化整为零、异地重复使用。
[0037]本专利技术生态冲坑快速修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块体结构和粘滞阻尼带;所述粘滞阻尼带的一端与所述块体结构的底面相连接;所述块体结构的侧面和顶面为开孔构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滞阻尼带为仿生草或柔丝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结构为六面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结构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或梯形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冲坑快速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结构的长度为1.5~5m、宽度为1.5~3m、高度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则舟刘建辉沈克丽杨长义张国权叶祥记马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