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888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涉及生物培养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培养纤维素产量的不足问题;具体包括由藻类和细菌构建组成的共生混合液,所述共生混合液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扩增培养:将藻类和细菌分别进行扩增培养;共培养阶段:创造共培养环境,调配共培养藻液与菌液的混合比例,得到共生混合液;培养共生混合液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纤维素,具有纯度高,聚合度高等特点,但是细菌纤维素的大规模生产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因为基于传统搅拌发酵罐的发酵方式并不适合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生长过程中,纤维产生菌会产生纤维素将自己包裹起来,对后续的菌种扩增产生影响;此外,随着发酵的进行,产纤维菌会出现退化等情况,为连续培养提供了门槛。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基于产纤维细菌的发酵体系多是利用细菌单独体系进行发酵,或者利用传统康普茶中的酵母等其他菌种与产纤维素细菌混合来生产纤维素,产量有限,而且尚无将产纤维细菌与微藻共培养以得到扩大化生产的方案,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包括由藻类和细菌构建组成的共生混合液,所述共生混合液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S1:扩增培养:将藻类和细菌分别进行扩增培养;
[0008]S2:共培养阶段:创造共培养环境,调配共培养藻液与菌液的混合比例,得到共生混合液;
[0009]S3:培养共生混合液4

20天。
[0010]优选地:所述藻类的扩增培养基为标准藻类培养基。
[0011]优选地:所述藻类的扩增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0012]A1:将选好的微藻藻种置于管道中进行培养;
[0013]A2:培养时间至藻类培养基颜色变为深绿色,可达到共培养条件。
[0014]优选地:所述微藻藻种为小球藻、栅藻、莱茵衣藻、硅藻、绿藻中的一种。
[0015]优选地:所述细菌为产纤维素细菌;
[0016]所述细菌的扩增培养基为HS培养基。
[0017]优选地:所述细菌的扩增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0018]B1:获取茶样本;
[0019]B2:通过扩增时的OD与纤维素产量筛选出高产菌株;
[0020]B3:将高产菌株置于HS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化培养;
[0021]B4:将细菌的OD扩大为2倍以上后,认为其浓度达到要求,可达到共培养条件。
[0022]优选地:所述茶样本为康普茶和发酵果茶中的一种或混合。
[0023]优选地:所述共培养环境包括通氧和光照;
[0024]所述通氧为空气或者纯氧;
[0025]所述光照为全天连续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以上。
[0026]优选地:所述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为1:1至49:1。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8]1.本专利技术,通过先分别扩增培养藻类和细菌,然后将达到共培养条件的二者混合培养,形成共生体系,细菌可以更好的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从而加速其繁殖与纤维素的生产,达到通过产纤维细菌与微藻共培养以得到扩大化生产的效果。
[0029]2.本专利技术,严格控制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以及共培养体系的通氧量以及光照强度,从而确保共培养产纤维细菌与藻类共生以达到提高纤维素产量的目的,方法简单,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的构建流程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的单菌单藻分离及培养的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34]实施例1:
[0035]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如图1

2所示,包括由藻类和细菌构建组成的共生混合液,所述细菌为产纤维素细菌;所述共生混合液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S1:扩增培养:将藻类和细菌分别进行扩增培养;以达到共培养条件。
[0037]进一步的,所述藻类的扩增培养基为BG11培养基,优选为标准藻类培养基;
[0038]优选的,藻类的扩增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0039]A1:将选好的微藻藻种置于通气的管道中进行培养;
[0040]A2:培养时间至藻类培养基颜色变为深绿色,可达到共培养条件。
[004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微藻藻种为小球藻、栅藻、莱茵衣藻、硅藻、绿藻等中的一种;
[0042]进一步的,所述细菌的扩增培养基为HS培养基;
[0043]优选的,所述细菌的扩增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0044]B1:获取茶样本;
[0045]优选的,茶样本为康普茶和发酵果茶中的一种或混合;
[0046]B2:通过扩增时的OD与纤维素产量筛选出高产菌株;
[0047]B3:将高产菌株置于HS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化培养;
[0048]B4:将细菌的OD扩大为2倍以上后,认为其浓度达到要求,可达到共培养条件。
[0049]S2:共培养阶段:创造共培养环境,调配共培养藻液与菌液的混合比例,得到共生混合液;
[0050]进一步的,所述共培养环境包括通氧和光照等;
[0051]优选的,通氧为空气或者纯氧。
[0052]优选的,光照为全天连续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以上;
[0053]进一步的,所述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为1:1至49:1,优选的,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为1:1至10:1之间;严格控制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以及共培养体系的通氧量以及光照强度,从而确保共培养产纤维细菌与藻类共生以达到提高纤维素产量的目的。
[0054]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为1:6,共生混合液为2.56g/L;
[0055]S3:培养共生混合液4

20天,实现纤维素产量的提升。
[0056]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先分别扩增培养藻类和细菌,然后将达到共培养条件的二者混合培养,形成共生体系,严格控制藻液与菌液的比例,以及共培养体系的通氧量以及光照强度,从而确保共培养产纤维细菌与藻类共生以达到提高纤维素产量的目的,方法简单,利于推广。微藻一般被认为是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所需的,仅能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2~200μm)的自养原植体植物,产纤维素菌多为严格的好养菌,本专利技术将其通过与藻类共生,细菌可以更好的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从而加速其繁殖与纤维素的生产;本实例获得的细菌纤维素产量为1.62g/L。
[0057]实施例2: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包括由藻类和细菌构建组成的共生混合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生混合液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扩增培养:将藻类和细菌分别进行扩增培养;S2:共培养阶段:创造共培养环境,调配共培养藻液与菌液的混合比例,得到共生混合液;S3:培养共生混合液4

20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的扩增培养基为标准藻类培养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的扩增培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A1:将选好的微藻藻种置于管道中进行培养;A2:培养时间至藻类培养基颜色变为深绿色,可达到共培养条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藻类与细菌共生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藻种为小球藻、栅藻、莱茵衣藻、硅藻、绿藻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藻类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欢笛胡文芸苏睿文昱杰薛睿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贻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