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车辆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4296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集成式车辆润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上使用的集成式散热的润滑装置。所述润滑油箱、热交换器、过滤器、通气器集中安装在润滑油箱内,成为一个模块化的单元,通过相应的接口与车辆传动装置相连接,利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流体对润滑油进行冷却和加热,本方案将润滑系统各部件集成于一体,减少系统空间尺寸和部件重量,简化了系统连接。本方案综合考虑动力传动装置润滑系统各个部件的匹配,合理布置各部件,最大化降低系统的阻力,使整个系统性能达到最优在确保满足动力传动和总体功能要求及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系统“轻、小、少、低”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润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上带冷却和预热功能的集成式润滑油箱。
技术介绍
特种车辆在结构设计上,动力传动装置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辅助系统要求形成整 体式的推进系统(AIPS),从而实现整个装置的高紧凑型、高机动性的目的,而实现整体式推 进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集成技术和优化匹配技术。为适应整体式动力传动的需求以及总体空 间的布置,这就要求辅助系统不仅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动力传动的性能指标,还能实现机 构和功能上的集成,做到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和模块化。润滑散热系统作为辅助系统之 一,其润滑散热技术是特种车辆辅助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是先进的整体式推进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车辆散热技术方面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 大的差距,尤其是随着特种车辆超高增压发动机和综合变速箱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对总体空 间布置的要求,动力传动装置对优化传热散热、实现部件高效紧凑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 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动力传动技术的发展,散热技术在集成式研究和优化匹配设计方面还 处于较落后的局面,例如在研制车辆各系统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较多考虑自己研制部件 的性能,较少考虑其他部件性能和总体指标,以至于动力传动装置各个子系统达不到理想 的运行状态,无法实现系统松散型向集成型的转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系统空间尺寸大、部件重量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将 润滑系统各部件集成于一体、减少系统空间尺寸和部件重量并能简化系统连接的润滑系统 集成式装置,它将系统中润滑油的输送、贮存、预热、冷却、过滤、测量和消沫作用集于一体, 形成模块化单元。具体方案如下车辆润滑系统集成式部件,包括润滑油箱、水油热交换器、 通气器和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油热交换器、过滤器安装在润滑油箱内,通气器安装 在润滑油箱的箱体上,水油热交换器由进水室、出水室、油室和中间的芯体组成,进水室、出 水室上分别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芯体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管,散热翅片安装在散热管上,散 热管内部分别与进水室和出水室相通,内部有散热翅片,油室上有回油接口,润滑油箱上安 装有吸油管,吸油管在润滑油箱内的一端安装有过滤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注油口,注油口内安装油量尺。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回油旁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底部装有放油口,放油口上安装有磁铁。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供油系统接口。 本方案不仅能够满足车辆系统部件集成化的要求和目的,还可改变我国现有特种 车辆分散化的设计模式,它综合考虑动力传动装置润滑系统各个部件的匹配,合理布置,最大化降低系统的阻力,使整个系统性能达到最优。 本专利技术将水油热交换器、过滤器等部件均放置在润滑油箱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 集成化模块。水油热交换器焊接在油箱内部,加强了油箱的整体刚强度;采用水油换热器冷 却或预热润滑油,冷却水由发动机的循环水提供,可以对高温润滑油进行冷却,在冬季,车 辆起动阶段利用加温装置对冷却水进行加温,进而通过本专利技术预热润滑油,使车辆动力传 动装置的润滑油保持在稳定的温度状态,为车辆启动和正常运行的提供保证;同时,水油热 交换器的芯体上散热翅片可以为润滑油进行消沫,达到了体积减小和重量减轻的目的。 本专利技术简化了系统连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的方便性,不仅满足了系统 部件集成化的要求,还实现了系统功能集成化的目的,在确保满足动力传动和总体功能要 求及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系统"轻、小、少、低"的目标。附图说明 图l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水油热交换器示意图 图中l-润滑油箱2-通气器3-回油接口 4-油室5-水油热交换器6-芯体 7-出水管8-进水管9-吸油管10-过滤器11-磁铁12-放油口 13-量油尺14-回油旁 路15-注油口 16-供油系统接口 17-进水室18-出水室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方案在一个润滑油箱1内焊接水油热交换器5,可以加强整个润滑 箱体的刚强度,它采用系统循环水冷却和预热润滑油,其芯体6上、下两端为进水室17、出 水室18,进水室17、出水室18分别装有进水管8和出水管7,芯体6包括多层散热翅片和 散热管,散热翅片安装在散热管上,散热管内部连通进水室17和出水室18,芯体6右端为 油室4,油室4 一端安装有回油接口 3,另一端与芯体连接。通气器2安装在润滑油箱1的 上表面,用于箱内压力平衡。吸油管9的一端伸出润滑油箱1外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润 滑油管道连接,吸油管9位于润滑油箱1内的一端安装有过滤器IO,对吸入的润滑油进行 杂质过滤。润滑油箱l上端安装添加润滑油的注油口 15,注油口 15内安装有测量润滑油 量的油量尺13,在润滑油箱1底部有放油口 12用于放油,放油口 12位于润滑油箱内一端 装有磁铁ll,磁铁11用于吸附润滑油中的铁屑。在润滑油箱1上还安装有一个回油旁路 14,用于不需要冷却或预热的其他润滑油支路循环,即循环的润滑油由回油旁路14直接进 入润滑油箱l。润滑油箱l上还装有一个供油系统接口 16,与润滑油的供油装置相连,该装 置用于整个润滑系统的油量供给。 润滑油箱在工作时系统中的润滑油由回油接口 3进入水油热交换器5的油室4,再经过芯体6流入润滑油箱1内,润滑油经过芯体6时,被流过散热管中的的循环水预热或冷却,由于散热管上安装有散热翅片,扩大了散热面积,加快了润滑油的温度升降,而且散热翅片可以对流过的润滑油进行消沫,减少了专门消沫的设备,散热翅片的形状可以采用任意形式。进入润滑油箱l内的润滑油经过过滤器10过滤,经吸油管9进入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并为其润滑,循环后再由回油接口 3(或回油旁路)回到润滑油箱。 润滑油箱在维修时,利用放油口 12将润滑油放出,由于动力传动系统在工作过程4中会发生磨损,产生许多铁屑落入润滑油中,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利用放油口 12上的磁铁 11可以去除润滑油中的铁屑。 夏季车辆水油热交换器5利用发动机的循环冷却水,由进水管8进入,对工作中的 高温润滑油进行冷却,并通过出水管7流出。冬季车辆在发动初期,润滑油温度比较低,通 过车辆加温装置对发动机的循环冷却水进行加温,加温后的循环冷却水进入润滑油箱1再 对润滑油进行预热,以保证润滑油保持在稳定的工作状态。 润滑油直接通过芯体6内部的散热翅片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消沫,不用专门的油 箱消沫设备,减小了设备的空间体积,节约了成本。 润滑油箱在车辆循环水系统、加温系统和润滑系统条件适合的前提下,过优化的 自动调节和控制技术,管理并合理利用各个部件和传热流体,以实现水油热交换器高温时 冷却、低温时加热的目的。权利要求车辆润滑系统集成式部件,包括润滑油箱(1)、水油热交换器(5)、通气器(2)和过滤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油热交换器(5)、过滤器(10)安装在润滑油箱(1)内,通气器(2)安装在润滑油箱(1)的箱体上,水油热交换器(5)由进水室(17)、出水室(18)、油室(4)和中间的芯体(6)组成,进水室(17)、出水室(18)上分别有进水管(8)和出水管(7),芯体(6)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管,散热翅片安装在散热管上,散热管内部分别与进水室(17)和出水室(18)相通,内部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润滑系统集成式部件,包括润滑油箱(1)、水油热交换器(5)、通气器(2)和过滤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油热交换器(5)、过滤器(10)安装在润滑油箱(1)内,通气器(2)安装在润滑油箱(1)的箱体上,水油热交换器(5)由进水室(17)、出水室(18)、油室(4)和中间的芯体(6)组成,进水室(17)、出水室(18)上分别有进水管(8)和出水管(7),芯体(6)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管,散热翅片安装在散热管上,散热管内部分别与进水室(17)和出水室(18)相通,内部有散热翅片,油室(4)上有回油接口(3),润滑油箱(1)上安装有吸油管(9),吸油管(9)在润滑油箱(1)内的一端安装有过滤器(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操董庆丽芦柯京靳霏王雅静周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