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床主轴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338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床主轴座,包括轴承下座,轴承下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轴承上座,轴承上座的顶部设有润滑机构,润滑机构包括储油罐,储油罐底部设有输油管,储油罐的外壁设有L形注油连接管,储油罐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储油罐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形管,圆形管的顶端设有铁片,储油罐内壁的顶部设有电磁铁。该机床主轴座,通过L形注油连接管与外界润滑油输出设备连接,将润滑油导入储油罐内,避免使用者拆装机床设备,通过电磁铁通电来吸附铁片向上移动,从而使圆形管向上移动,使储油罐内的润滑油从进油孔进入到圆形管内,进而使润滑油进入到输油管内,便于使用者控制润滑油输入到主轴座内。座内。座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床主轴座


[0001]本技术涉及机床
,具体为一种机床主轴座。

技术介绍

[0002]在机床加工中,主轴座主要用于安装和固定加工刀具、钻头,加工刀具的转轴安装在主轴座上,保证刀具和钻头的稳定运动,而常见的主轴座大多是设置在设备的内部,不便于将润滑油送入到主轴座上,不便于对其进行润滑。
[0003]公开号为CN218194079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定位深孔钻机床主轴的主轴座,包括主轴座主体,主轴座主体的正面设置有防护壳,防护壳的顶部设置有润滑机构,润滑机构包括固定管,固定管的内腔中滑动穿插连接有活动管,活动管的底部滑动穿插连接有活动杆,活动杆的底部活动套接有压簧,活动杆的顶部呈环形阵列等距开设有多个进油口,活动杆的中部开设有出油口。本技术通过向下移动活动管,使得活动管带动活动杆在固定管的内腔中向下移动,使得活动杆和限位块二一起向上运动,对压簧进行压缩,活动杆上的进油口由圆孔内腔向上移动活动管内腔中,润滑油由多个进油口流入出油口的内腔,滴落到防护壳内腔中主轴和主轴座上,起到润滑的作用。
[0004]上述现有技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虽然通过向下移动活动管,使活动杆上的进油口由圆孔内腔向上移动活动管内腔中,润滑油由多个进油口流入出油口的内腔,滴落到防护壳内腔中主轴和主轴座上,起到润滑的作用,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活动管在向下移动时,需要通过转动螺栓一来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通过连接块才能带动活动管向下移动,而主轴座大多是设置在设备的内部,采用手动转动螺栓一以间接带动活动管向下移动的操作明显存在不便性,还需要对机床设备拆卸,导致操作不便,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机床主轴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床主轴座,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机床主轴座,包括轴承下座,所述轴承下座的底部设有固定底座,所述轴承下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轴承上座,所述轴承上座的顶部设有润滑机构,所述润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轴承上座顶部中部的储油罐,所述储油罐底部的中部设有输油管,所述输油管的底端连接有空心矩形块,所述空心矩形块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呈前后等距排布的出油孔,储油罐作为润滑油缓冲腔,储油罐内的润滑油通过输油管导入空心矩形块内,并从多个出油孔输出至轴承下座和轴承上座之间,从而实现对机床主轴座的润滑作用;
[0008]所述储油罐的外壁且靠近底端的位置设有L形注油连接管,可以与导油软管连接,导油软管与外界润滑油输出设备连接,将润滑油导入储油罐内,避免使用者拆装机床设备,所述储油罐内部的中下部设有第一隔板,所述储油罐内部的中上部设有第二隔板,所述储
油罐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形管,在常态下,圆形管的底端位于输油管内,避免润滑油进入到输油管内;
[0009]所述圆形管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底部且固定连接有铁片,所述储油罐内壁的顶部设有电磁铁,所述圆形管的外壁且靠近底端的位置开设有多个以环形阵列排布的进油孔,通过电磁铁通电来吸附铁片向上移动,从而使圆形管向上移动,从而使储油罐内的润滑油从进油孔进入到圆形管内,进而使润滑油进入到输油管内。
[0010]优选的,所述轴承上座顶部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槽,所述输油管位于圆形通槽内,所述轴承上座内壁的顶部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空心矩形块位于矩形凹槽内,使输油管和空心矩形块的位置固定。
[0011]优选的,所述圆形管与第一隔板的连接处设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嵌设于第一隔板底部的中部,所述圆形管的外壁与密封橡胶圈的内壁相贴合,避免润滑油进入到第一隔板上方的空间内。
[0012]优选的,所述圆形管的外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限位块,当所述限位块的底部与储油罐内壁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进油孔位于输油管内部的中上部,可以避免圆形管过度移动。
[0013]优选的,所述圆形管外壁的中部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滑动连接于储油罐内,有利于圆形管上下稳定移动;
[0014]所述圆形管的外壁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与移动块的顶部相抵,所述弹簧的顶端与第二隔板的底部相抵,通过弹簧可以使圆形管上的进油孔在常态下始终位于输油管内,从而防止润滑油进入到输油管内;
[0015]当所述限位块的底部与储油罐内壁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移动块的底部与第一隔板的顶部相贴合,限位块和移动块的配合,可以有效防止圆形管向下过度移动,提高润滑机构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0016]优选的,当所述电磁铁与铁片吸附时,所述限位块的顶部与第一隔板的底部相贴合,所述进油孔位于储油罐内壁底部的上方,此时,L形注油连接管可以向储油罐内注入润滑油,限位块配合密封橡胶圈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进入到第一隔板上方的空间,同时确保注入到储油罐内的润滑油可以通过进油孔进入到输油管内。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该机床主轴座,通过L形注油连接管与外界润滑油输出设备连接,将润滑油导入储油罐内,避免使用者拆装机床设备,储油罐作为润滑油缓冲腔,储油罐内的润滑油通过输油管导入空心矩形块内,并从多个出油孔输出至轴承下座和轴承上座之间,从而实现对机床主轴座的润滑作用。
[0019]2、通过电磁铁通电来吸附铁片向上移动,从而使圆形管向上移动,使储油罐内的润滑油从进油孔进入到圆形管内,进而使润滑油进入到输油管内,便于使用者控制润滑油输入到主轴座内。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的轴承上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的润滑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的润滑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轴承下座;2、固定底座;3、轴承上座;30、矩形凹槽;31、圆形通槽;4、润滑机构;40、储油罐;400、第一隔板;401、第二隔板;41、L形注油连接管;42、圆形管;420、进油孔;421、限位块;422、移动块;423、铁片;43、输油管;44、空心矩形块;440、出油孔;45、电磁铁;46、弹簧;47、密封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主轴座,包括轴承下座(1),所述轴承下座(1)的底部设有固定底座(2),所述轴承下座(1)的顶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轴承上座(3),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座(3)的顶部设有润滑机构(4),所述润滑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于轴承上座(3)顶部中部的储油罐(40),所述储油罐(40)底部的中部设有输油管(43),所述输油管(43)的底端连接有空心矩形块(44),所述空心矩形块(44)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呈前后等距排布的出油孔(440),所述储油罐(40)的外壁且靠近底端的位置设有L形注油连接管(41),所述储油罐(40)内部的中下部设有第一隔板(400),所述储油罐(40)内部的中上部设有第二隔板(401),所述储油罐(40)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形管(42),所述圆形管(42)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一隔板(400)和第二隔板(401)的底部且固定连接有铁片(423),所述储油罐(40)内壁的顶部设有电磁铁(45),所述圆形管(42)的外壁且靠近底端的位置开设有多个以环形阵列排布的进油孔(4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主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座(3)顶部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槽(31),所述输油管(43)位于圆形通槽(31)内,所述轴承上座(3)内壁的顶部开设有矩形凹槽(30),所述空心矩形块(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峰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