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重绕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104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重绕绳装置,包括井道、曳引机和曳引轮,井道内设有轿厢和对重,且对重位于轿厢的一侧,轿厢设有轿厢动滑轮组,对重设有对重动滑轮组,井道设有轿厢定滑轮组以及对重定滑轮组,对重定滑轮组包括2个第一定滑轮和若干第二定滑轮,对重动滑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曳引轮上设有曳引绳,曳引绳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2个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后交替绕过若干第二定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曳引绳的另一端交替绕过轿厢动滑轮组和轿厢定滑轮组,且末端通过绳头板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对重绕绳装置,旨在缩短位于对重两侧的动滑轮的启动时间差,避免电梯启动时对重存在顿挫及左右摆动的现象。左右摆动的现象。左右摆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重绕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到电梯机房布局
,特别涉及一种对重绕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梯所需运载的货物越来越多,传动的2:1及4:1的曳引电梯已无法满足载重的要求,其中n:1称为曳引比,又称为绕绳比,即有n路曳引绳吊着轿厢或对重,n为大于1的正整数。现阶段,如图5所示,大吨位的曳引电梯采用曳引绳依次交替绕过对重定滑轮组和对重动滑轮组的绕绳方式,然而,曳引绳为钢丝绳,存在弹性延伸的特性,在电梯启动时,因曳引绳的弹性延伸使得对重的最左侧动滑轮与最右侧的动滑轮存在启动时间差,从而造成对重对存在顿挫及左右摆动的现象,各部件磨损大。
[000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重绕绳装置,旨在缩短位于对重两侧的动滑轮的启动时间差,避免电梯启动时对重存在顿挫及左右摆动的现象。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对重绕绳装置,包括井道、安装在井道顶部的曳引机和安装在曳引机输出端的曳引轮,井道内滑动连接有轿厢和对重,且对重位于轿厢的一侧,轿厢的顶部设有轿厢动滑轮组,对重的顶部设有对重动滑轮组,井道的顶部设有与轿厢动滑轮组对应的轿厢定滑轮组以及与对重动滑轮组对应的对重定滑轮组,所述对重定滑轮组包括2个第一定滑轮和若干位于第一定滑轮下方的第二定滑轮,所述对重动滑轮组包括靠近曳引机正下方位置设置的第一动滑轮、远离曳引机正下方位置设置的第二动滑轮和若干位于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之间的中间动滑轮,曳引轮上设有曳引绳,曳引绳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2个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后交替绕过若干第二定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曳引绳的另一端交替绕过轿厢动滑轮组和轿厢定滑轮组,曳引绳的两末端均通过绳头板与井道的顶部固定。
[0007]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比为2n:1,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所述第二定滑轮的数量为n

2个,中间动滑轮的数量为n

2个,所述轿厢动滑轮组设有n个第三动滑轮。
[0008]所述井道顶部设有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之间设有垫梁,2个第一定滑轮与第二承重梁转动连接,若干第二定滑轮与第一承重梁转动连接,且位于2个第一定滑轮之间的下方。
[0009]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比为6:1,所述第二定滑轮的数量为1个,中间动滑轮的数量为1个,所述轿厢动滑轮组设有3个第三动滑轮。
[0010]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比为8:1,所述第二定滑轮的数量为2个,中间动滑轮的数量为2个,所述轿厢动滑轮组设有4个第三动滑轮。
[0011]3个等间距设置的所述第三动滑轮设于所述轿厢的顶部,所述轿厢定滑轮组包括2个第三定滑轮,所述井道上设有第三承重梁,2个第三定滑轮与第三承重梁转动连接,且位于第三动滑轮的正上方。
[0012]4个所述第三动滑轮以矩阵排列方式设于所述轿厢的顶部,所述井道上设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承重梁和第五承重梁,所述轿厢定滑轮组包括第一侧导轮、第二侧导轮、第三侧导轮、第四侧导轮、第五侧导轮和第六侧导轮,第一侧导轮、第二侧导轮和第三侧导轮均与第四承重梁转动连接,且第一侧导轮的轴心线和第二侧导轮的轴心线均与第三侧导轮的轴心线垂直,第四侧导轮、第五侧导轮和第六侧导轮均与第五承重梁转动连接,且第四侧导轮的轴心线和第五侧导轮的轴心线均与第六侧导轮的轴心线垂直,第三侧导轮和第六侧导轮对应设置。
[0013]有益效果:
[0014]通过设置轿厢动滑轮组和轿厢定滑轮组,曳引绳绕过曳引轮后,其一端交替绕过轿厢动滑轮组和轿厢定滑轮组实现对轿厢的提拉;以及通过设置对重动滑轮组和对重定滑轮组,且对重动滑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对重定滑轮组包括2个第一定滑轮和若干位于第一定滑轮下方的第二定滑轮,使得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2个第一定滑轮、第二动滑轮后交替绕过若干第二定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实现对对重的提拉,且在2个第一定滑轮的作用下,缩短了绕过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之间的曳引绳的长度,进而缩短了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的启动时间差,避免了电梯启动时对重存在顿挫及左右摆动的现象,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对重绕绳装置中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绳展开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对重绕绳装置中井道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对重绕绳装置中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绕绳展开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对重绕绳装置中井道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19]图5为现有的大吨位曳引电梯的对重绕绳展开示意图。
[002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井道;11、第一承重梁;12、第二承重梁;13、垫梁;14、第三承重梁;15、第四承重梁;16、第五承重梁;2、曳引机;21、曳引轮;3、轿厢;4、对重;5、第三动滑轮;6、对重动滑轮组;61、第一动滑轮;62、第二动滑轮;63、中间动滑轮;7、轿厢定滑轮组;71、第三定滑轮;72、第一侧导轮;73、第二侧导轮;74、第三侧导轮;75、第四侧导轮;76、第五侧导轮;77、第六侧导轮;8、对重定滑轮组;81、第一定滑轮;82、第二定滑轮;9、曳引绳;10、绳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顶”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
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2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
[002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实施例
[002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对重绕绳装置,包括井道1、安装在井道1顶部的曳引机2和安装在曳引机2输出端的曳引轮21,井道1内滑动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重绕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安装在井道顶部的曳引机和安装在曳引机输出端的曳引轮,井道内滑动连接有轿厢和对重,且对重位于轿厢的一侧,轿厢的顶部设有轿厢动滑轮组,对重的顶部设有对重动滑轮组,井道的顶部设有与轿厢动滑轮组对应的轿厢定滑轮组以及与对重动滑轮组对应的对重定滑轮组,所述对重定滑轮组包括2个第一定滑轮和若干位于第一定滑轮下方的第二定滑轮,所述对重动滑轮组包括靠近曳引机正下方位置设置的第一动滑轮、远离曳引机正下方位置设置的第二动滑轮和若干位于第一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之间的中间动滑轮,曳引轮上设有曳引绳,曳引绳的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2个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后交替绕过若干第二定滑轮和若干中间动滑轮,曳引绳的另一端交替绕过轿厢动滑轮组和轿厢定滑轮组,曳引绳的两末端均通过绳头板与井道的顶部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绕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的绕绳比为2n:1,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所述第二定滑轮的数量为n

2个,中间动滑轮的数量为n

2个,所述轿厢动滑轮组设有n个第三动滑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绕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顶部设有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之间设有垫梁,2个第一定滑轮与第二承重梁转动连接,若干第二定滑轮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