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充电桩以及直流充电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024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桩以及直流充电桩系统,其中,直流充电桩包括:监控单元、系统辅源以及至少一个充电模块,充电模块中包括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以及内部辅源,监控单元与各充电模块中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系统辅源与各充电模块中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系统辅源用于向充电模块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供电;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内部辅源连接,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用于在监控单元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内部辅源的连接或断开。本申请通过在充电模块内部设置一个控制开关,由控制开关接收监控单元下发的控制指令后,控制充电模块内部辅源的开关,从而实现直流充电桩的零待机功耗。实现直流充电桩的零待机功耗。实现直流充电桩的零待机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充电桩以及直流充电桩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流充电桩以及直流充电桩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的待机功耗是场站运营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充电桩待机工作方式中,充电模块收到监控模块下发的待机指令后进入低功耗模式,但是低功耗模式下仍然存在待机损耗,因此如何降低充电桩的待机功耗也成为了新能源行业研究的关键问题。
[0003]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在充电模块外部增加一个中间继电器控制充电模块的输入端供电和断电,监控模块向中间继电器下发指令,控制中间继电器断开,从而使得充电模块断电以实现直流充电桩的低功耗状态。
[0004]但是,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增加中间功率继电器或可控交流接触器,额外增加器件,成本过高且占用了过多的空间,不利于批量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桩以及直流充电桩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现直流充电桩低功耗待机时成本高、不利于批量实施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第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桩,所述直流充电桩包括:监控单元、系统辅源以及至少一个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中包括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以及内部辅源;
[0008]所述监控单元与各所述充电模块中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系统辅源与各所述充电模块中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系统辅源用于向所述充电模块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供电;
[0009]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用于在所述监控单元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所述内部辅源的连接或断开。
[0010]可选的,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包括:辅源控制芯片、第一控制开关以及第一场效应管。
[0011]可选的,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辅源、所述监控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充电模块的母线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系统辅源以及所述监控单元连接,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所述
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充电模块的母线。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包括:可控晶体管、场效应管、继电器或光耦可控开关管。
[0014]可选的,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包括:第二场效应管、辅源控制芯片、开关单元。
[0015]可选的,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保护引脚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辅源以及所述监控单元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三端接地,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充电模块的母线连接。
[0016]可选的,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控制电阻、控制电容以及第二场效应管。
[0017]可选的,所述控制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基准电压引脚连接,所述控制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端、所述控制电容的一端以及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保护引脚连接,所述控制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系统辅源以及所述监控单元连接。
[0018]第二方面,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桩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直流充电桩。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充电模块内部设置一个辅源控制开关模块控制充电模块中内部辅源的连接与断开,可以实现充电模块内部辅源的零待机功耗。并且由于本申请中辅源控制开关模块并非在充电模块外部或内部设置的功率级电路,因此也避免了使用中间继电器这种功率级电路造成的占用空间大、成本高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的充电模块辅源控制的场景具有很好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辅源控制开关模块连接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辅源控制开关模块连接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辅源控制开关模块连接的示意图;
[0025]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辅源控制开关模块连接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充电桩包括:监控单元、系统辅源以及至少一个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中包括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以及内部辅源;所述监控单元与各所述充电模块中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系统辅源与各所述充电模块中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系统辅源用于向所述充电模块的辅源控制开关模块供电;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用于在所述监控单元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所述内部辅源的连接或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源控制开关模块包括:辅源控制芯片、第一控制开关以及第一场效应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系统辅源、所述监控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三端与所述充电模块的母线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供电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系统辅源以及所述监控单元连接,所述辅源控制芯片的脉冲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内部辅源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江龙薛亮张军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星源博锐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