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857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包括安装平台、支撑轨和矫正组件,支撑轨和矫正组件均设于安装平台上;第一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分别设于支撑轨的两侧;第二矫正组件位于第一矫正组件后方,第二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位分别设于支撑轨的两侧;提供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将矫正工序分成一次矫正和二次矫正,通过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初步定位,后续通过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二次定位,分担单晶硅棒在定位过程中的受力,防止损伤,同时提升定位精度。同时提升定位精度。同时提升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件定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伏组件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产品,其以太阳能电池硅片作为主要元件,其中硅片由高纯度的单晶硅棒为原料切割制成。
[0003]目前单晶硅棒的切割已经成为流水线作业,但生产过程常常会发生偏移和位置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后续工序无法正常进行,故需要在生产前对单晶硅棒进行矫正定位;现有的矫正工序中,都是通过一次矫正对单晶硅棒进行最终定位,但由于单晶硅棒为脆性材料,在一次矫正定位过程因为收到冲击力过大容易发生磕碰或磨损,导致产生大量废料;同时,单一矫正工序容易导致矫正精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在不损伤单晶硅棒的基础上对单晶硅棒进行矫正定位。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应用于单晶硅棒的矫正定位,包括安装平台、支撑轨和矫正组件,所述支撑轨和所述矫正组件均设于所述安装平台上;
[0007]所述矫正组件包括第一矫正组件和第二矫正组件;所述第一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一定位板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的两侧;
[0008]所述第二矫正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矫正组件后方,所述第二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位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的两侧。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0010]一种矫正定位方法,应用于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包括步骤:
[0011]S1、利用第一矫正气缸将单晶硅棒顶靠在缓冲板上;
[0012]S2、控制第一矫正气缸缩回;
[0013]S3、利用距离感知传感器产生的监测数据控制滑台组件进行移动;
[0014]S4、到达预设位置后,停止滑台组件,利用第二矫正气缸将单晶硅棒顶靠在缓冲板上。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将矫正工序分成一次矫正和二次矫正,通过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初步定位,后续通过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二次定位,分担单晶硅棒在定位过程中的受力,防止损伤,同时提升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侧视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A;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俯视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支撑轨及安装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缓冲板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的滑台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的一种矫正定位方法的滑台行走绝对距离的计算示意图;
[0025]标号说明:
[0026]1、安装平台;2、支撑轨;3、矫正组件;4、滑台;
[0027]5、上料传感器;6、距离感知传感器;
[0028]11、安装槽;111、第一安装槽;112、第二安装槽;
[0029]21、滚珠支撑轨;22、柔性支撑轨;
[0030]31、第一矫正组件;32、第二矫正组件;33、缓冲板;
[0031]311、第一矫正气缸;312、第一定位板;
[0032]321、第二矫正气缸;322、第二定位板;
[0033]61、距离感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35]请参照图1至图9,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应用于单晶硅棒的矫正定位,包括安装平台1、支撑轨2和矫正组件3,所述支撑轨2和所述矫正组件3均设于所述安装平台1上;
[0036]所述矫正组件3包括第一矫正组件31和第二矫正组件32;所述第一矫正组件31包括相对位的第一矫正气缸311和第一定位板312,所述第一矫正气缸311和所述第一定位板312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2的两侧;
[0037]所述第二矫正组件32位于所述第一矫正组件31后方,所述第二矫正组件32包括相对位的第二矫正气缸321和第二定位板322;所述第二矫正气缸32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2位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2的两侧。
[0038]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及方法,将矫正工序分成一次矫正和二次矫正,通过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初步定位,后续通过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对单晶硅棒进行二次定位,分担单晶硅棒在定位过程中的受力,防止损伤,同时提升定位精度。
[003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轨2包括沿所述支撑轨的轴向承接的滚珠支撑轨21和柔性支撑轨22,所述滚珠支撑轨21位于所述第一矫正气缸311和所述第一定位板312之间,所述柔
性支撑轨22位于所述第二矫正气缸321和第二定位板322之间。
[0040]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滚珠支撑轨的设置减小单晶硅棒在矫正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同时利用第一矫正组件对单晶硅棒进行初步矫正;在初步定位完成后,利用柔性支撑轨将单晶硅棒和轨道之间由动摩擦转为静摩擦,同时利用第二矫正组件微调单晶硅棒的位置并夹紧,从而完成最终的定位,降低单晶硅棒在矫正过程中的材质损失兼顾实现矫正定位效果。
[004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平台1设有安装槽11,所述第一定位板312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2均通过所述安装槽11与所述安装平台1可拆卸地连接;
[0042]所述安装槽11的轴线与所述支撑轨2的轴线平行;所述安装槽1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槽11沿着垂直于所述支撑轨2的轴线的方向按照第一预设间距依次设置。
[0043]由上述描述可知,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单晶硅棒,将定位板通过安装槽11与安装平台1开拆卸地连接,同时安装槽11的轴线与支撑轨2的轴线平行且沿垂直于支撑轨2的轴线的方向按照第一预设间距依次设置多个(即在单晶硅棒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定位板的安装槽11),由此可以根据单晶硅棒实际宽度,从而将定位板设置在不同的安装槽11内,从而保证单晶硅棒的重心始终位于支撑轨2上,防止单晶硅棒在矫正定位过程中从支撑轨2上脱落。
[0044]进一步地,垂直于所述支撑轨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投影平面,在所述第一投影平面上,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支撑轨中心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支撑轨中心的水平距离。
[0045]由上述描述可知,为了防止单晶硅棒与定位板之间产生磨损,第一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支撑轨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应用于单晶硅棒的矫正定位,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平台、支撑轨和矫正组件,所述支撑轨和所述矫正组件均设于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矫正组件包括第一矫正组件和第二矫正组件;所述第一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一矫正气缸和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一定位板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的两侧;所述第二矫正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矫正组件后方,所述第二矫正组件包括相对位的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位分别设于所述支撑轨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轨包括沿所述支撑轨的轴向承接的滚珠支撑轨和柔性支撑轨,所述滚珠支撑轨位于所述第一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一定位板之间,所述柔性支撑轨位于所述第二矫正气缸和第二定位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平台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均通过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平台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安装槽的轴线与所述支撑轨的轴线平行;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槽沿着垂直于所述支撑轨的轴线的方向按照第一预设间距依次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支撑轨的轴线方向的投影为第一投影平面,在所述第一投影平面上,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支撑轨中心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支撑轨中心的水平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上均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矫正气缸和所述第二矫正气缸相对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矫正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轨的数量大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钒宋义安李欣杨华英王小钊李海威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天瑞线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