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8423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采用柱面均匀受热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S3、将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同轴对齐;S4、使用挤压设备,相互挤压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使得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嵌套进入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装配后的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紧密密封,且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接触表面不存在划痕,散热流道相互密闭。散热流道相互密闭。散热流道相互密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装配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车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其产品性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息息相关。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高功率部件,其散热能力要求非常高,常规的风冷无法满足要求,一般采用液冷方式,具体是将电机缸体内部布置液体流道,供散热液体流动。
[0003]目前的新能源电机的液体流道采用铸造工艺以及多层装配工艺。铸造工艺流道的表面粗糙度交差,液体流动影响较大;多层装配工艺将电机缸体分为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并在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构建流道。由于新能源电机的电机特性,对于其流道的密封性要求非常高,常规的电机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冷压装装配工艺,采用焊接方式将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端面完全密封。但是对于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各个流道之间无法做到有效的隔离,导致在高压散热液体流动时出现液体流动短路,电机散热效率急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装配后的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紧密密封,且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接触表面不存在划痕,散热流道相互密闭。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采用柱面均匀受热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
[0008]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
[0009]S3、将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同轴对齐;
[0010]S4、使用挤压设备,相互挤压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使得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嵌套进入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采用柱面均匀受热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包括以下步骤:
[0012]SJ1、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限位固定;
[0013]SJ2、使用加热设备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内圆柱面非接触式加热。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J1、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限位固定;”中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的安装内层壳体的轴线方向单侧限位。
[0015]进一步地,步骤“SJ2、使用加热设备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内圆柱面非接触式加热。”中,加热设备为外轮廓呈圆柱形的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直径小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的外径;加热时感应线圈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圆柱
面同轴。
[0016]进一步地,步骤“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使用热电偶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的外表面测温;当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的外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值后,控制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受热量,使得其温度在一定时间内处于预定温度值的波动范围内。
[0017]进一步地,步骤“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中加热完成后的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内圆柱面直径大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外径0.5~2毫米。
[0018]进一步地,在步骤S4之后还包括步骤:SH、测量同侧面的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端面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端面的高度差。
[0019]进一步地,所述“SH、测量同侧面的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端面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端面的高度差”中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端面测量点位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端面测量点位的连线穿过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的圆心。
[0020]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端面以及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端面上的测量点均为两个;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端面以及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端面上的两个测量点均围绕内层壳体的轴线镜像设置。
[0021]进一步地,步骤S2之后还包括步骤:SD、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上的流道口的进出液口使用堵塞封堵。
[002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0023]采用内层壳体以及外层壳体构建电机缸体的方案在装配时通过过盈配合实现流道的良好密封;采用受热膨胀的原理将外层壳体膨胀再嵌套内层壳体,嵌套过程可以避免内层壳体与外层壳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导致流道密封面被划伤,出现流道短路的情况。
[002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0025]本专利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
[0026]图1为本实施例中新能源车用电机缸体热套压装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A

A剖出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1中C

C剖出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实施例中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0032]图中:1.外层壳体放置平台;2.内层壳体放置平台;3.内层壳体;4.外层壳体;5.感应线圈;6.热电偶;7.测高件;8.夹爪机构;9.堵塞封堵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4]实施例:
[0035]如图1至图6所示,将需要装配的外层壳体4和内层壳体3放置到对应的外层壳体放置平台1和内层壳体放置平台2上;内层壳体放置平台2和外层壳体放置平台1上表面均水平,上表面设置定位块,不对内层壳体3和外层壳体4垂直向上方向做任何的限制。
[0036]丝杆机构移动外层壳体放置平台1至感应线圈5正下方,控制感应线圈5向下,与外层壳体4的安装内层壳体3的容置腔同轴;感应线圈5置入外层壳体4内,与外层壳体4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可以减少感应线圈5与外层壳体4内壁划伤的风险;感应线圈5加热,对外层壳体4同步均匀的加热。
[0037]实时读取热电偶6的温度数值,加热一定时间后,热电偶6检测到温度稳定在预设温度1分钟左右,再控制感应线圈5升高,控制外层壳体4继续向内层壳体3平台移动,移动到一定位置后停止移动。
[0038]夹爪机构8将内层壳体3内层夹爪后,提升再移动到外层壳体4的正上方,并将内层壳体3向下置入外层壳体4中,此时内层壳体3由于受热膨胀其内径大于外层壳体4的外径,因此置入过程中内层壳体3与外层壳体4之间不会出现相互摩擦,从而不破坏流道的密封面。
[0039]内层壳体3置入预定位置后,等待外层壳体4自然降温,使得内层壳体3与外层壳体4自然的过盈配合固定在一起密封,再控制夹爪机构8与内层壳体3分离并提升。在外层壳体4自然降温的过程中,两个堵塞封堵机构9对外层壳体4上的散热流道的进出液口进行封堵。
[0040]内层壳体3和外层壳体4固定在一起后,控制外层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采用柱面均匀受热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S3、将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同轴对齐;S4、使用挤压设备,相互挤压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使得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嵌套进入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将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采用柱面均匀受热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包括以下步骤:SJ1、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限位固定;SJ2、使用加热设备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内圆柱面非接触式加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J1、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限位固定;”中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的安装内层壳体的轴线方向单侧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J2、使用加热设备对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内圆柱面非接触式加热”中,加热设备为外轮廓呈圆柱形的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直径小于电机缸体的内层壳体的外径;加热时感应线圈与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中安装内层壳体的圆柱面同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缸体热套压装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电机缸体的外层壳体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停止加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彦宋勇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和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