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7774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充分地确保来自旁通通路的冷却液的流量并且具有与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对应的优异的感温性的恒温装置。在热电动作单元2具备依赖于经由旁通通路的来自第二流入口4b的冷却液的温度而控制经由散热器的来自第一流入口5a的冷却液的导入量的控制阀2c。外壳3内设置有:多个引导体4g,其从第二流入口4b侧朝向热电元件2a延伸而形成,并且沿着热电元件2a的周围间断地配置,以热电元件2a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热电元件2a;和在引导体4g之间与热电元件2a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冷却液整流爪4h,在引导体4g与冷却液整流爪4h之间形成空隙部而形成有从第二流入口4b侧朝向流出口4c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4i。向流出口4c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4i。向流出口4c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4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恒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恒温装置,该恒温装置例如配置于使冷却液在搭载于汽车的内燃机(以下,也称为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内,适当地控制前述冷却液的温度。

技术介绍

[0002]恒温装置具备有内置热膨胀体(蜡)的热电元件,该热膨胀体(蜡)感测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的循环流路内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该恒温装置以如下的方式起作用:通过该热膨胀体的膨胀/收缩所伴随的体积变化,进行控制阀(阀体)的开闭,从而将冷却液保持为既定温度。
[0003]即,包括控制阀和内置热膨胀体的热电元件的热电动作单元容纳于外壳内,且例如配置于发动机的冷却水路的入口侧。而且,在冷却液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关闭控制阀,冷却液不经由散热器而经过旁通通路来循环。另外,在冷却液温度变高的情况下,通过打开控制阀,冷却液通过散热器地循环。由此,以将通过发动机内的冷却水路即水套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成适当的状态的方式进行动作。
[0004]因此,在这种恒温装置中,要求提高能够对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迅速地作出反应而对控制阀的开闭进行控制的感温性,作为其一个示例,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恒温装置。在图13中示出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恒温装置,该恒温装置11在外壳12内容纳有热电动作单元15而构成,该外壳12由壳体13和入口14构成。
[0005]在构成前述外壳12的入口14侧,形成有来自散热器侧的冷却液的流入口14a。同样地,在构成外壳12的壳体13侧,形成有来自绕过前述的散热器的旁通通路的冷却液的流入口13a和经过作为车厢内供暖用的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的冷却液的流入口13b。而且,来自前述的各流入口13a、13b、14a的冷却液在外壳12内混合,并经过冷却液的流出口13c朝向发动机的水套送出。
[0006]另一方面,前述热电动作单元15具备:热电元件(感温部)15a,其内置对冷却液的温度作出反应的热膨胀体(蜡);活塞15b,其通过前述热膨胀体的作用来伸缩;圆板状的控制阀(阀体)15c,其安装于热电元件15a;以及弹簧部件15d,其使该控制阀15c抵接于入口14侧而向闭阀状态施力。而且,在形成于前述的入口14内的轴支撑部14b装上前述活塞15b的前端部,根据施加至热电元件15a的冷却液的温度而对控制阀15c的开阀状态进行控制。由此,特别地,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动作:调整来自散热器侧的冷却液的流入量,适当地保持施加至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
[0007]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恒温装置11中,包围圆筒状的热电元件15a且在与热电元件15a之间形成既定间隙的圆筒体16,被安装于壳体13内而配置。以通过该圆筒体16来
使来自旁通通路的冷却液沿着热电元件15a的周围流动的方式构成。记载有:依据该构成,热电元件15a依赖于来自旁通通路的冷却液温度而对控制阀15c的开阀状态进行控制,能够提供具有与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对应的优异的感温性的恒温装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WO2007/1082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9]可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恒温装置11中,来自旁通通路的冷却液会经过热电元件15a与圆筒体16之间的间隙而朝向冷却液的流出口13c侧。因此,存在如下的这一技术课题:在前述的热电元件15a与圆筒体16之间的间隙中,冷却液的流动被挤压,因而来自绕过散热器的旁通通路的流量较多,在这样情况下难以确保该流量。
[0010]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现有的前述的恒温装置的技术问题点而作出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充分地确保来自旁通通路的冷却液的流量并且具有与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对应的优异的感温性的恒温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为了解决前述的课题而作出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恒温装置,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那样,该恒温装置具备:外壳,其具备:第一流入口,其将由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液导入;第二流入口,其将不经过前述散热器的在内燃机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导入;及冷却液的流出口,其将使来自前述第一流入口和前述第二流入口的各冷却液混合后的冷却液供给至前述内燃机;热电元件,其容纳于前述外壳内,并依赖于来自前述第二流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而沿轴向方向移动;控制阀,其伴随着前述热电元件的移动而控制来自前述第一流入口的冷却液的导入量;多个引导体,其从前述第二流入口侧朝向前述热电元件延伸而形成,并且沿着前述热电元件的周围间断地配置,以前述热电元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前述热电元件;冷却液整流爪,其在前述热电元件的周围且避开前述引导体的位置与前述热电元件隔开间隙地配置;以及从前述第二流入口侧朝向前述流出口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其形成于邻接的前述引导体与前述冷却液整流爪之间、前述引导体彼此之间或前述冷却液整流爪彼此之间。
[0012]依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将在内燃机中加热后的不经过散热器的冷却液导入的第二流入口侧,沿着构成热电动作单元的热电元件的周围间断地配置有多个引导体,通过该引导体来以热电元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热电元件。由此,热电元件能够沿着轴向方向顺畅地进行移动动作,能够确保热电动作单元的动作的可靠性。
[0013]另外,在支撑热电元件的前述引导体之间,设置有与热电元件隔开间隙地配置的冷却液整流爪。依据该冷却液整流爪,能够在该冷却液整流爪与热电元件之间,使来自第二流入口的一部分冷却液沿着热电元件流动。因此,热电元件能够对来自第二流入口的冷却液温度效率良好地作出反应,进行控制阀的开闭控制,能够有助于使热电动作单元的感温
性提高。
[0014]而且,在沿着外周配置的引导体与冷却液整流爪之间、在引导体与引导体之间或在冷却液整流爪与冷却液整流爪之间形成空隙部,由此形成从第二流入口侧朝向流出口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因而来自第二流入口侧的冷却液成为将在利用前述空隙部形成的迂回通路流动的冷却液的量加到在前述的热电元件与冷却液整流爪之间流动的冷却液的量的冷却液。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充分地确保来自第二流入口的冷却液的流量的恒温装置。
[0015]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恒温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那样,前述热电元件以圆筒状形成,在沿着前述热电元件的周围的至少3处,前述引导体以与前述热电元件的侧面滑动接触的状态配置,并且各前述引导体的沿着前述热电元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前述冷却液整流爪的长度尺寸而言较大地形成。
[0016]依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各前述引导体的沿着热电元件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冷却液整流爪的长度尺寸而言较大地形成,由此,能够由引导体覆盖热电元件的下底部侧的移动范围。因此,引导体能够有效地防止沿轴向方向移动的热电元件的特别地是下底部附近的直径方向的摆动,实现热电元件沿着轴向方向的顺畅的移动动作。
[0017]另一方面,关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恒温装置,理想的是,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那样,各前述引导体的前述第二流入口侧的端部位于比前述冷却液整流爪更靠前述第二流入口侧处,在前述热电元件向前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备:第一流入口,其将由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液导入;第二流入口,其将不经过所述散热器的在内燃机中加热后的冷却液导入;及冷却液的流出口,其将使来自所述第一流入口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各冷却液混合后的冷却液供给至所述内燃机;热电元件,其容纳于所述外壳内,并依赖于来自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冷却液的温度而沿轴向方向移动;控制阀,其伴随着所述热电元件的移动而控制来自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冷却液的导入量;多个引导体,其从所述第二流入口侧朝向所述热电元件延伸而形成,并且沿着所述热电元件的周围间断地配置,以所述热电元件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热电元件;冷却液整流爪,其在所述热电元件的周围且避开所述引导体的位置与所述热电元件隔开间隙地配置;以及从所述第二流入口侧朝向所述流出口的冷却液的迂回通路,其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哲弥高籏达也渡部晋治渡边佳太富永敬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调温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