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5346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包括安装座、第一驱动组件、支架、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受电体以及第二受电体;安装座用于安装于车辆的顶部;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安装座上,且第一驱动组件与支架相连接,用于驱动支架升降;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支架上,且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展开;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受电体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受电体相互重叠。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其能够实现与架空供电线保持稳定可靠接触的基础上,解决现有电动车辆受电弓装置成本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解决具有固定行驶路线的电动车辆的续航问题,该类电动车辆通常配备有受电弓,受电弓设置于车辆的顶部,受电弓用于实时接触架空供电线,传递电能供车辆使用。
[0003]然而,在无轨电车领域,车辆的循迹性没有规律可言,即使车辆在车道内行使,其横向位移也是不确定的,完全取决于司机的驾驶行为和道路工况。
[0004]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无轨电车,为了保证其受电弓装置能够与架空供电线时刻保持良好的接触,该种无轨电车设置有用于驱动受电弓装置横向(垂直于车辆纵向方向)位移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受电弓产生横向位移,对车辆的位置进行补偿,使车辆在横移时受电弓的有效工作区始终位于架空供电线下方,保持持续稳定的供电。
[0005]然而,该种技术方案受电弓的横向移动必须要精准控制与定位,受电弓位置的精准控制与定位,首先建立在对受电弓与架空电线的相对位置准确检测,现阶段车载激光传感器和大算力平台均需要高昂的采购与维护成本。其次,随着车速的提高,非常小的车辆偏航角,都会引起受电弓相对架空供电线横向位置的快速变化,给受电弓的横向移动控制带来巨大困难。
[0006]因此,如何在保证车辆存在横向位移时,受电弓装置能够与架空供电线保持稳定可靠接触的基础上,解决现有电动车辆受电弓装置成本高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其能够实现与架空供电线保持稳定可靠接触的基础上,解决现有电动车辆受电弓装置成本高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受电弓装置,包括安装座、第一驱动组件、支架、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受电体以及第二受电体;其中,
[0009]所述安装座用于安装于车辆的顶部;
[0010]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升降;
[001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受电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0012]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展开;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相互重叠。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0014]回转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0015]第一摆臂,第一端与所述回转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受电体或第二受电体相铰接;
[0016]轴承,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0017]第二摆臂,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受电体或第二受电体相铰接。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两组,且与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一一对应设置,以通过两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平移摆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平行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相对的两侧。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支架设置为杆状结构;
[0021]所述回转驱动装置和所述轴承均通过安装架连接于所述支架上。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0023]直线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受电体或所述第二受电体相连接,以使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或所述第二受电体沿其长度方向位移。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两个,且与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一一对应设置,以通过两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沿其长度方向平移。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与所述支架之间均设置有滑动座组件,所述滑动座组件与所述支架滑动配合,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受电体和所述第二受电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所述支架设置为光杆结构,所述滑动座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光杆结构相配合的光孔,所述滑动座组件通过所述光孔套接在所述光杆结构的外周。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锁止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受电体或所述第二受电体锁止于所述折叠状态或所述展开状态。
[002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受电弓装置。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受电弓装置可以通过安装座安装在车辆的顶部,并且由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支架、第一受电体以及第二受电体上升或下降,以便使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与架空供电线实现接触或脱离接触。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都设置在支架上,并且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受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在其长度方向相对展开,即,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与车辆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展开,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展开后,二者的整体长度较大,在车辆宽度方向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即使车辆出现横移的情况,依然能够保证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与架空供电线保持稳定的接触。当在非使用状态时,第二驱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切换为折叠状态,使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相互重叠,进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较短的长度,以保证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位于
车辆宽度范围内,避免第一受电体和第二受电体伸出车辆,对车辆行走造成干涉。如此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弓装置,不需要对受电弓的精准定位和精准位移控制,即使在车辆存在横向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与架空供电线稳定的接触,有效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工作状态(展开状态)时的电动车辆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工作状态(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非工作状态(折叠状态)时的电动车辆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非工作状态(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工作状态(展开状态)时的部分示意图;
[0036]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受电弓装置在非工作状态(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受电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31)、第一驱动组件、支架(357)、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受电体受电体(351)以及第二受电体受电体(352);其中,所述安装座(31)用于安装于车辆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31)上,且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支架(357)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架(357)升降;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357)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展开;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相互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回转驱动装置(353),设置于所述支架(357)上;第一摆臂(354),第一端与所述回转驱动装置(353)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受电体(351)或第二受电体(352)相铰接;轴承(356),设置于所述支架(357)上;第二摆臂(355),第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356)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受电体(351)或第二受电体(352)相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为两组,且与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一一对应设置,以通过两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平移摆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受电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电体(351)和所述第二受电体(352)平行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357)相对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电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坚张文辉何琪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