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sp.P-10及其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70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sp.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及其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及其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是我国近海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渤海海域、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个典型的赤潮高发区,大规模暴发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威胁到海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近年来,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还出现了绿潮和褐潮等灾害性有害藻华现象,受到高度关注。综合分析表明,我国近海藻华的原因呈现出多样化、有害化和小型化的演变趋势,这给藻华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0003]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是东海区最常见和优势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原甲藻几乎每年春季都会形成连续性赤潮,并其影响可以达到较长时间(约30天)覆盖影响面积达到105km2。海洋原甲藻不释放生物毒素,但其通过形成大规模密集的水华,降低其生长范围内浮游动物的丰度,从而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米氏凯伦藻是有明确记录的与神经性贝毒中毒事件频繁相关的肇事藻种,可以释放多种神经性毒素,包括溶血毒素、鱼毒素、细胞毒素和活性氧等,这些毒素被认为是米氏凯伦藻引起海洋生物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且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最终对海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0004]现有技术中,赤潮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其中:物理法无二次污染,但费用高、效率低且容易重复爆发,难以根除;化学法见效快,费用低,但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当地生境产生其他副作用,需要控制药物用量、不断改进提高;生物法虽然见效慢,但是易操作、技术成本低、安全性高,可以持续性抑制赤潮灾害,尤其以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为代表的生物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于2022年5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2022600。(保藏地点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邮编430072)
[0009]上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在制备海洋抑藻组合物中的应用。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海洋抑藻组合物中还包括所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分泌的N

乙酰基色胺和纤维素酶。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海洋抑藻组合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抑制作用。
[0012]一种海洋抑藻组合物,其有效成分包括上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其有效成分还包括所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分泌的N

乙酰基色胺和纤维素酶。
[0014]进一步优选的,其有效成分由所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10及其分泌的N

乙酰基色胺和纤维素酶组成。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其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抑制作用。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溶藻,在间接抑藻的菌藻相互作用模式下,本专利技术会分泌溶解藻类的化合物,而直接杀藻则需要活的本专利技术的细胞直接接触藻细胞进行溶藻,且可通过缠绕微藻细胞达到溶藻效果。
[0018]2、本专利技术可覆盖、吸附在藻细胞壳板表面,包裹、缠绕在藻细胞壁边缘的两个壳板之间,有部分菌细胞体伸入壳板缝隙,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菌细胞逐渐破坏藻细胞细胞壁和质膜,此时的藻细胞表面已经没有清晰的颗粒状纹理与气孔,细胞皱缩、凋亡,失去细胞特征,内容物被释放,逐渐崩解死亡。
[0019]3、东海原甲藻细胞表面具有坚硬的纤维素壳板,本专利技术可通过释放大量的纤维素酶活溶解壳板,同时分泌N

乙酰基色胺破坏细胞膜,有助于杀藻。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Streptomyces sp.P

10对东海原甲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图。
[0021]其中,(a)10%发酵上清液对东海原甲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b)10%发酵上清液对东海原甲藻Fv/Fm的影响;(c)1%发酵上清液对东海原甲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d)1%发酵上清液对东海原甲藻Fv/Fm的影响;(e)10%P

10菌细胞对东海原甲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f)10%P

10菌细胞对东海原甲藻Fv/Fm的影响;(g)1%P

10菌细胞对东海原甲藻藻细胞密度的影响;(h)1%P

10菌细胞对东海原甲藻Fv/Fm的影响。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Streptomyces sp.P

10对东海原甲藻杀藻率结果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Streptomyces sp.P

10在藻类培养基中的摇培结果照片。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Streptomyces sp.P

10菌细胞对东海原甲藻作用的扫描电镜照片。其中,(a

f)Streptomyces sp.P

10菌细胞10%处理下的东海原甲藻细胞;(g

1)空白对照组的东海原甲藻细胞。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Streptomyces sp.P

10菌细胞对米氏凯伦藻作用的扫描电镜照片。其中,(a

e)Streptomyces sp.P

10菌细胞10%处理下的米氏凯伦藻细胞;(f

j)空白对照组的米氏凯伦藻细胞。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C3

1HPLC色谱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C3

1分子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N

乙酰基色胺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图。
[0029]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sp.P

10,其特征在于:于2022年5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CCTCC NO:M2022600。2.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sp.P

10在制备海洋抑藻组合物中的应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抑藻组合物中还包括所述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sp.P

10分泌的N

乙酰基色胺和纤维素酶。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抑藻组合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抑制作用。5.一种海洋抑藻组合物,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晶杨晨昱向玮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