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底盘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090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底盘组件及车辆,其中,车辆的底盘组件包括:底盘本体,包括箱体;驱动装置,设置于箱体内;车轮组件,为设置于箱体的两侧的多个,驱动装置为与车轮组件对应的多个;万向轴,为多个,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各万向轴分别穿设于对应的通孔处,各车轮组件均通过万向轴与对应的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活动连接件,为多个,各车轮组件均通过活动连接件与箱体的侧壁连接以使车轮组件可相对于底盘本体上下移动;减振装置,为多个,各减振装置均设置于活动连接件与底盘本体之间。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底盘组件驱动力不足且体积大的问题。术中的底盘组件驱动力不足且体积大的问题。术中的底盘组件驱动力不足且体积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底盘组件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的底盘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机器人逐渐进入更多领域,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移动机器人一般首选轮式底盘组件,因为轮式底盘组件控制方便、成本低、运动效率高。现有技术中的轮式底盘组件多如申请号为202221642813.7的专利(下称专利一)或申请号为202220304867.6的专利(下称专利二)中那样。
[0003]在专利一中,电机放在轮毂中,由于收到车轮体积的限制,电机体积较小,驱动力不足,且驱动车轮转动的电机并没有经过减振器减振,容易损坏。
[0004]在专利二中,电机放在底盘上表面,底盘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悬挂减振机构,车轮设置在悬挂减振机构上。上述结构使得底盘整体体积很大,从而导致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底盘组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底盘组件驱动力不足且体积大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10),包括箱体(11);驱动装置(20),设置于所述箱体(11)内;车轮组件(30),为设置于所述箱体(11)的两侧的多个,所述驱动装置(20)为与所述车轮组件(30)对应的多个;万向轴(40),为多个,所述箱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2),各所述万向轴(40)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通孔(112)处,各所述车轮组件(30)均通过所述万向轴(40)与对应的所述驱动装置(20)驱动连接;活动连接件(50),为多个,各所述车轮组件(30)均通过所述活动连接件(50)与所述箱体(11)的侧壁连接以使所述车轮组件(30)可相对于所述底盘本体(10)上下移动;减振装置(60),为多个,各所述减振装置(60)均设置于所述活动连接件(50)与所述底盘本体(10)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件(50)包括相互平行且上下间隔布置的第一摇臂(51)以及第二摇臂(52),所述第一摇臂(51)和所述第二摇臂(52)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11)的外侧壁可枢转地连接,所述第一摇臂(51)和所述第二摇臂(52)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车轮组件(30)可枢转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轴(4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其对应的活动连接件(50)的所述第一摇臂(51)与所述第二摇臂(5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摇臂(51)上具有第一安装位(511),所述箱体(11)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二安装位(111),所述第二安装位(111)位于所述活动连接件(50)的安装位的上方,所述减振装置(60)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位(511)处,所述减振装置(60)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位(111)处。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书涛王东辉李志远菅磊智效龙吴礼明崔梦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能工荟智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