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71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升降设备,包括一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一提升装置以及一配重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内部的提升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台升降,所述的提升驱动机构包括被电机驱动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升降台,另一端绕过第三链轮并驱动其转动。所述配重装置内部的配重驱动机构驱动配重块升降,所述的配重驱动机构内部的第二链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配重块,另一端绕过依次绕过设置于顶端上链轮以及设置于底端的下链轮后也连接到所述配重块,所述上链轮与第三链轮同轴连接但齿数不同,以使得所述配重块与升降台的移动行程不同,从而解决了升降台的升降行程大时配重的升降空间受到限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升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配重装置的升降设备。
技术介绍
在吊装作业中往往会用到升降设备,例如常见的堆垛机,为了实现升降的功能,升 降设备上通常设置有升降台,为了平衡升降台的升降运行,还需要设置有配重装置。例如中 国专利CN12251218公开的一种堆垛机的结构,其上设置有一升降台以及与之配合的双配 重机构,该配重机构上的钢丝绳的一端用钢丝绳接头连接到升降台,并绕过配重滑轮组,另 一端用钢丝绳接头与配重架连接,该钢丝绳接头上还装有缓冲弹簧,在该升降台上下运行 的过程中,双配重机构的载有配重块的配重架沿着导轨上下滑动,以平衡升降台及其承载 的重量。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升降设备,其上的配重块与升降台通过同一链条连接,链条 的一端连接到升降台,绕过链轮,另一端连接到配重块。这样,配重块的升降行程与升降台 的行程相同,存在着升降台的升降行程大时配重的升降空间受到限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上的配重装置可以根据空间状况调整配重行 程的升降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升降设备,包括一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 上的一提升装置以及一配重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升降台以及驱动所述升降台升降的 至少一提升驱动机构,所述配重装置包括一配重块以及驱动所述配重块升降的至少一配重 驱动机构;每一提升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第一链条以及至少一第三链轮,所述第一链条的 一端连接到所述升降台,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三链轮并驱动其转动;每一配重驱动机构包括 一上链轮、一下链轮以及一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配重块,另一端依次 绕过所述上链轮及所述下链轮后也连接到所述配重块,所述上链轮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连 接但齿数不同,以使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升降台的移动行程不同。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第三链轮上方的位置处还设置有至 少一挡板,所述第一链条的尾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链轮的驱动轴外边缘之 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链条尾端的挡块的宽度,以阻止所述第一链条从所述第三链轮上脱 落。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机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根升降导柱以及位于所述多 根升降导柱一侧的两根配重导柱,所述提升电机设置于所述升降导柱的外侧近底端处,所 述第三链轮、所述上链轮以及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配重导柱的顶端。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的提升驱动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第一链轮以及多个第 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多个第二链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升降导柱 的顶端、底端以及中部位置,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绕过所述第一链轮后再绕过所述第二链轮连接到所述升降台。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链条的数量为两条,其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升降 台的前后两侧。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提升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 的左右两侧且呈对称分布。所述的升降设备,其中,所述配重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 的左右两侧且呈对称分布。所述的升降设备为一堆垛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设备通过上链轮与该第三链轮之间不同 的齿数比使得该升降台与该配重块的行程可不同,从而不会因为配重的升降空间受到限制 而影响升降台的大行程运行且也可通过增大该配重块的运行行程以降低配重块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设备设置配重装置部分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设备的第三链轮与第一链条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 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升降设备可为一堆垛机也可为其他本领域常用的升降设备,其基本结构 相类同,故而以下仅以一堆垛机为例详细说明其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该堆垛机包 括一机架1、设置于该机架1上的一提升装置2以及一配重装置3。该机架1的整体呈一长方立体框形结构,其上竖直设置有四根升降导柱以及两根 配重导柱15。该四根升降导柱呈四角分布,分别定义为第一升降导柱11、第二升降导柱(图 中未示出)、第三升降导柱13以及第四升降导柱(图中未示出),该两配重导柱15间隔一 段距离地设置于第一升降导柱11、第二升降导柱的一侧。为了下文叙述的方便,现将该两配 重导柱15所在侧定义为堆垛机的前侧,将第三升降导柱13以及第四升降导柱所在侧定义 为堆垛机的后侧,将第一升降导柱11以及第三升降导柱13所在侧定义为堆垛机的左侧,将 第二升降导柱以及第四升降导柱所在侧定义为堆垛机的右侧,第一升降导柱11与第二升 降导柱左右对称布置,第三升降导柱13与第四升降导柱左右对称布置。该提升装置2包括一升降台21以及驱动该升降台21的至少一提升驱动机构22。该升降台21的底面呈长方结构,其设置于该机架1的内部且可在该机架1的内部 沿着竖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在本实施例中,该提升驱动机构22数量为两个,但不应以此为限,也可根据实际 需要调整该提升驱动机构22的数量以及相应的设置位置。该两提升驱动机构22分别设置 于该机架1的左右两侧且呈对称分布,为了叙述的简便,以下将仅以设置于机架1左侧的一 提升驱动机构22为例进行叙述。该设置于机架1左侧的提升驱动机构22包括一提升电4机221、至少一个第一链轮222、多个第二链轮223、至少一个第三链轮224、至少一第一链条 225以及至少一挡板226。该提升电机221为一普通的电机,其输出轴朝向内侧地设置于该第一升降导柱11 的外侧近底端处。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机架1左侧的该提升驱动机构22上的该第一链轮222的设置 数量为两个,但不应以此为限,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该两第一链轮222并排 同轴连接,且该第一链轮222固定在该第一升降导柱11的近底端处且与该提升电机221的 输出轴相连接以被该提升电机221驱动转动。该多个第二链轮223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升降导柱11的顶端、底端或中部以及该第 三升降导柱13的顶端和底端。在本实施例中,与该第一链轮222的设置数量相对应的,位于机架1左侧的该第三 链轮224的设置数量也为两个,但不应以此为限,也可根据该第一链轮222的设置数量进行 调整,该两第三链轮224也并排同轴连接,且该第三链轮224设置于该配重导柱15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与该第一链轮的设置数量相对应的,位于机架1左侧的该第一链 条225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但不应以此为限,该第一链条22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 设置。根据该两链条的连接位置的不同将其定义为第一前侧链条2251以及第一后侧链条 2252。该第一前侧链条2251的一端与该升降台21的左前侧相连接,然后依次绕过设置于 该第一升降导柱11顶端的该第二链轮223以及一第一链轮222,再绕过一第三链轮224后 另一端从该第三链轮224上自由垂出,以驱动该第三链轮224转动,该第一前侧链条2251 的尾端安装有挡块227。该第一后侧链条2252的一端连接到该升降台21的左后端,然后 依次绕过设置于该第三升降导柱13的顶端、该第一升降导柱13的底端以及该第一升降导 柱13的底端和中部的多个第二链轮223,再绕过另一第一链轮222,然后绕过另一第三链轮 224后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设备,包括:一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一提升装置以及一配重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升降台以及驱动所述升降台升降的至少一提升驱动机构,所述配重装置包括一配重块以及驱动所述配重块升降的至少一配重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提升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被电机驱动转动的第一链条以及至少一第三链轮,所述第一链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升降台,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三链轮并驱动其转动;每一配重驱动机构包括一上链轮、一下链轮以及一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配重块,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上链轮及所述下链轮后也连接到所述配重块,所述上链轮与所述第三链轮同轴连接但齿数不同,以使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升降台的移动行程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鸿生傅荣锋孙天程学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