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308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0
本申请涉及喷洒系统,其中人体自然腔道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包括介入导管、灌注装置;介入导管包括管体,管体设置有混流结构,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芯片流道包括: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出口;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主流道;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本申请通过微流道芯片实现对输送流体的雾化,提高了雾化效果。提高了雾化效果。提高了雾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洒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雾化
,特别是涉及喷洒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雾化器通常将液体转化为微米级液体颗粒。在临床内镜下治疗时,通常需要配合雾化给药的方式,使所注的药物液体均匀分布,从而提高相关组织与雾化物结合的均匀程度。雾化器输入的流体可以包括用于治疗或恢复的液体,目前的雾化器用来让病患以吸入的方式进行给药,液体被分解成微小粒子或者液滴的气雾,使用药剂的病患可以得到较有效率的吸入及吸收。但吸入方式给药过程中,药物难以全部到达病灶,会发生不必要的损耗。不仅如此,吸入方式给药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药物在进入病灶前,由于自身的副作用,会对沿途的管道器官造成损伤,存在潜在安全风险。
[0003]现有雾化器雾化效果不佳,结构尚待改进,适用场景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
[0005]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
[0006]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
[0007]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
[0008]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口;
[0009]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流道;
[0010]所述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
[0011]其中雾化后的雾滴粒径为≥20微米,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一者为液相流体,另一者为气相流体,所述液相流体的压强为0.2~0.76兆帕,所述气相流体的压强为0.1~0.4兆帕。
[0012]可选的,主流道喉口宽度W7为0.1至0.2毫米。
[0013]可选的,雾滴出口宽度W8为0.15至0.3毫米。
[0014]可选的,蚀刻深度H3为0.1至0.25毫米。
[0015]可选的,蚀刻有流道的单元片厚度H1为0.25至0.55毫米。
[0016]可选的,所述雾化后的雾滴粒径范围20~60微米。
[0017]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细胞喷洒系统,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
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
[0018]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
[0019]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
[0020]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
[0021]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口;
[0022]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流道;
[0023]所述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
[0024]其中所述细胞的粒径为15~120微米,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一者为液相流体,另一者为气相流体,所述液相流体的压强为0.2~0.76兆帕,所述气相流体的压强为0.1~0.4兆帕。
[0025]可选的,蚀刻深度H3为0.08至0.12毫米。
[0026]可选的,雾滴出口宽度W8为0.1至0.2毫米。
[0027]可选的,主流道130宽度W1为0.2至0.4毫米。
[0028]可选的,所述雾滴的粒径范围为20

50微米。
[0029]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药物喷洒系统,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
[0030]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
[0031]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
[0032]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
[0033]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口;
[0034]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流道;
[0035]所述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
[0036]其中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一者为液相流体,另一者为气相流体,所述药物负载于液相流体,药物的粒径小于69微米,所述液相流体的压强为0.2~0.76兆帕,所述气相流体的压强为0.2~0.6兆帕。
[0037]可选的,主流道宽度W1为0.2至0.5毫米。
[0038]可选的,主流道喉口宽度W7小于主流道130宽度W1,主流道喉口宽度W7优选为0.05至0.15毫米。
[0039]可选的,雾滴出口宽度W8相较于主流道喉口宽度W7大小偏差5%~15%。
[0040]可选的,雾化后的雾滴粒径范围为8

30微米。
[004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灭活病毒喷洒系统,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
[0042]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
[0043]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
[0044]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
[0045]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口;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雾化后的雾滴粒径为≥20微米,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一者为液相流体,另一者为气相流体,所述液相流体的压强为0.2~0.76兆帕,所述气相流体的压强为0.1~0.4兆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设有流体加速结构,所述流体加速结构位于主流道和侧流道至少一个交汇处的上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内的流体为气体,所述流体加速结构为渐缩渐扩设置的拉瓦尔喷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粘流体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其中一部分为加宽的膨胀段,所述侧流道的至少一部分交汇至所述膨胀段,所述膨胀段内设有分布件,所述分布件至少设有朝向所述主流道内流体运动方向的第一分布面和第二分布面。6.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细胞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所述管体的内部带有可由近端向远端输送流体的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设置有混流结构,所述通道内的流体经由所述混流结构混流后输出;所述混流结构至少具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二流体入口、以及出口,各流体入口在所述管体内独立的配置流道;所述混流结构内设置有微流道芯片,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近端侧,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处在位于所述微流道芯片的旁侧,所述微流道芯片的内部为连通所述出口和各流体入口的芯片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包括:主流道,一端连通处在近端侧的第一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口;侧流道,一端连通处在旁侧的第二流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流道;所述芯片流道内设置有能够作用于至少一部分流体的分布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胞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细胞的粒径为15~120微米,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中的一者为液相流体,另一者为气相流体,所述液相流体的压强为0.2~0.76兆帕,所述气相流体的压强为0.1~0.4兆帕。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胞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和/或所述侧流道上设有按照流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流体加速结构和突扩段,所述突扩段的内部容积相较于所述流体加速结构的内部容积增加至少15%,所述主流道和所述侧流道内的流体在所述突扩段内相遇并雾化。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细胞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内输送液体且靠近所述主流道的一端设有分布结构,所述分布结构为阵列设置的分布件,在流体流动方向上,各分布件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10.一种人体自然腔道的药物喷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导管以及向所述介入导管分别输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灌注装置;所述介入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可延伸进入支气管的远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茂强徐鹏威徐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