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202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5
提供一种辅助设备,该辅助设备即使在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提供对作业者的辅助力。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辅助设备,该辅助设备能够产生对作业者的辅助力,包含能够支承所述作业者的腋下部的支承部。下部的支承部。下部的支承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辅助设备。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向作业者穿戴的穿戴型的辅助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为了谋求减轻作业负荷以及改进作业环境等,积极地进行了让作业者在穿戴了辅助设备之后再进行作业的方法的导入。在该辅助设备中,能够在将作业者的上肢支承于作为其构成要素的支承部的状态下,对把持工件的作业者提供辅助力。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

512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新发现了以往的辅助设备在以下方面有进行改进的事项。具体而言,在以往的辅助设备的利用支承部支承作业者的上肢的方式中,在作业者的上肢和作业者的躯体所成的角度小于规定角度(例如45度)的情况下,即在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可能不容易对作业者提供辅助力。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设备,即使在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提供对作业者的辅助力。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辅助设备,该辅助设备能够产生对作业者的辅助力,包含能够支承所述作业者的腋下部的支承部。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即使在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提供对作业者的辅助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侧视图。
[0014]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立体图。
[0015]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传递路径的侧视图。
[0017]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把持工件的方式的侧视图。
[0018]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主视图。
[0019]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被缓冲部件直接包围的支承部的放大立体图。
[0020]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的状态下的图7的带缓冲部件的支承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0021]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状态下的图7的带缓冲部件的支承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0022]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被缓冲部件间接包围的支承部的放大立体图。
[0023]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的状态下的图10的带缓冲部件的支承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0024]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状态下的图10的带缓冲部件的支承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0025]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臂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一方式的立体图。
[0026]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臂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另一方式的立体图。
[0027]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臂部和弹性部连接的方式的立体图。
[0028]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构成要素的臂部和弹性部接触的方式的立体图。
[0029]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能够前后弯曲的支柱部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侧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0、100I~100III辅助设备
[0032]10、10I~10III臂部
[0033]11、11I~11III支承部
[0034]12I、12II轴部分
[0035]13I固定部
[0036]14I可动部
[0037]15II滑动部分
[0038]20、20I~20III支柱部
[0039]21I位于比支承部高的位置的支柱部的规定部分
[0040]30、30III穿戴部
[0041]40、40I、40II弹性部
[0042]50缓冲部件
[0043]60筒部
[0044]200作业者
[0045]210作业者的后背
[0046]220作业者的腋下部
[0047]230作业者的上肢
[0048]240作业者的躯体
[0049]250作业者的腰部
[0050]300工件
[0051]400反作用力
[0052]500III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的各种要素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本专利技术而示意性地且例示性地示出的,外观、尺寸比等可能与实物不同。
[0054][辅助设备的结构][0055]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6]如上所述,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新发现了在以往的辅助设备的利用支承支承作业者的上肢的方式中,在作业者的上肢和作业者的躯体所成的角度小于规定角度(例如45度)的情况下,即在作业者的上肢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可能不容易对作业者提供辅助力。
[0057]因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并未延续迄今为止的利用支承部支承作业者的上肢的现有方法寻求解决对策,而是深入研究了与该现有方法不同的方法的解决对策。其结果,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发现作业者的腋下部是难以追随上肢的动作的部分,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具有对作业者的腋下部、而非作业者的上肢进行支承的思想的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上肢”是指包含作业者的上臂、前臂、手等的部分。
[005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侧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传递路径的侧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把持工件的方式的侧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的主视图。
[0059]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100可以用作向作业者200穿戴的所谓的“穿戴型”(参照图1等)。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设备100具备包含支承部11的臂部10、与臂部10连接的支柱部20和与支柱部20连接且能够向作业者200穿戴的穿戴部30(参照图1~图3)。作为一例,臂部10可以配置为包围作业者200的后背和躯体240的侧部。
[0060]支承部11例如可以是长条状的圆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辅助设备能够产生对作业者的辅助力,包含能够支承所述作业者的腋下部的支承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独立于所述作业者的上肢的动作而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作业者的把持物的载荷力的反作用力的承受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腋下部的正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为长条状,所述支承部的长边部分沿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以沿着所述作业者的躯体的侧部向所述躯体的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能够将所述作业者的两个所述腋下部一同支承。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设备还具备包含所述支承部的臂部和与所述臂部连接的支柱部,所述支柱部沿着所述作业者的后背延伸。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部是相对于所述作业者的把持物的载荷力的反作用力的传递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能够沿着所述支柱部的长边延伸方向上下移动,并且能够与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提供弹力的弹性部接触或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具备所述支承部和与所述支承部连续的轴部分,所述轴部分能够绕轴旋转。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部以与所述臂部交叉的方式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美昭棉贯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