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018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像头和车辆,包括:壳体;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用于加热所述镜头组件;无线能量传输装置,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安装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加热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内侧壁,且与所述第一感应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能量传输,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工作。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工作。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头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摄像头
,尤其是涉及一种摄像头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较常规的除霜除雾AA结构车载摄像头,例如采用将加热丝通过接插件的方式接到sensor板(即传感器主板)上加热的。但是这种通过接插件的方式会存在接触不良的现象,并且插接件需要露出外接口和引线,导致镜头封装在镜筒内的实施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摄像头,通过不直接接触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之间无线能量传输,以使第一加热件对镜头组件加热,无需插接件,方便镜头组件安装,避免接触不良等失效问题。
[000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摄像头,包括:壳体;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用于加热所述镜头组件;无线能量传输装置,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安装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加热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内侧壁,且与所述第一感应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能量传输,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工作。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头,将第一感应器设置在镜头组件的朝向壳体的外侧壁,第二感应器设置在壳体的朝向第一感应器的内侧壁上,这样,通过设计不直接接触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通过两者之间能量传输可对连接于第一感应器的第一加热件进行供电,使第一加热件加热作用于镜头组件,第一,具有除雾除霜速度较快的特点;第二,无需插接件,不需要额外露出外接口或引线,方便装配;第三,不存在加热丝与sensor板直接接触潜藏的接触不良失效问题;第四,不存在加热丝与sensor板直接接触潜藏的AA调焦偏移失效问题;第五,通过镜头组件安装在壳体内,可实现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相对设置,安装方便,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的摄像头,不仅适用于AA镜头的方案,同样适用于其它形式的如螺纹镜头;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为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进行能量传输,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工作。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感应器为光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二感应器为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和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以为所述第一加热件供电。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感应器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
两侧外侧壁,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感应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内侧壁,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一一相对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安装于所述后壳上,所述镜头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所述前壳内,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侧壁间隔设置,用于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的容纳空间。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PCB电源板,所述PCB电源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所述PCB电源板与所述第二感应器连接。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电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感应器和所述PCB电源板电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PCB信号板,所述PCB信号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设置在所述PCB电源板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所述PCB电源板与所述PCB信号板连接。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筒、镜盖和镜片组件,所述镜片组件设置在所述镜筒内,所述镜盖和所述镜筒连接,所述镜盖用于将所述镜片组件固定。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镜片组件包括:第一镜片,所述镜筒的一端插入所述壳体内,另一端设置有凹槽部,所述第一镜片安装于所述凹槽部内,所述凹槽部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加热件依次穿过所述镜筒和所述通孔连接于所述第一镜片。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镜片组件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镜片、第一垫圈、第三镜片、第二垫圈、第四镜片和第三垫圈,所述第二镜片靠近所述第一镜片设置。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镜筒为阶梯轴结构,其包括第一阶和第二阶,所述第一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阶的直径,所述第二阶插入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阶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凹槽部。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件为加热丝,所述第一加热件穿过所述镜筒后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片上。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为加热膜,所述第二加热件贴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上且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加热件连接。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壳体内部温度;和/或,所述壳体外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室外环境温度。
[0021]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摄像头。
[002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镜片组件;101、第一镜片;102、第二镜片;103、第三镜片;104、第四镜片;111、第一垫圈;112、第二垫圈;113、第三垫圈;2、前壳;3、后壳;4、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02、第一感
应器;401、第二感应器;5、第一加热件;6、镜盖;7、凹槽部;8、第一密封件;9、镜筒;901、第一阶;902、第二阶;11、PCB信号板;12、PCB电源板;13、第二密封件;14、电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8]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头。
[0029]如图1所示,摄像头包括:壳体、镜头组件、第一加热件5和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
[0030]镜头组件安装于壳体内,镜头组件的一部分安装于壳体内,一部分露出于壳体。
[0031]第一加热件5设置于镜头组件,用于加热镜头组件。第一加热组件对镜头组件加热,防止镜头组件在遇到外界温度急剧下降时,在镜头组件内部产生水珠的不良现象。
[0032]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设置在镜头组件和壳体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第一加热件(5),所述第一加热件(5)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用于加热所述镜头组件;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4)包括:第一感应器(402)和第二感应器(401),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安装于所述镜头组件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加热件(5)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402),所述第二感应器(401)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内侧壁,且与所述第一感应器(40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01)之间能量传输,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5)发热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01)为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01)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进行能量传输,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5)发热工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402)为光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二感应器(401)为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和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以为所述第一加热件(5)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感应器(402)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的两侧外侧壁,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感应器(401)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内侧壁,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01)一一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壳(2)和后壳(3),所述前壳(2)安装于所述后壳(3)上,所述镜头组件的至少部分安装在所述前壳(2)内,所述后壳(3)与所述前壳(2)侧壁间隔设置,用于形成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402)和所述第二感应器(401)的容纳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CB电源板(12),所述PCB电源板(12)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所述PCB电源板(12)与所述第二感应器(401)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连接件(14),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连接件(14)与所述第二感应器(401)和所述PCB电源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欣周刘国宁黎莉君贺晓旭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