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51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托架,连接于车内结构并承载物件,此托架包含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可挠元件以及第二承载件。其中第一本体可移除地固定于车内结构;第二本体包含第一承载件、至少一个固定件及至少一个连接件,固定件可移除地固定于车内结构,连接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承载件与对应的固定件;可挠元件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第二承载件活动地设置于可挠元件并位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且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用以承载物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托架,特别关于一种车内使用的托架。
技术介绍
为在分秒必争、步调繁忙的生活中追求更高的效率,有效的时间利用便成了现代 人相当重要的课题,为将每个零碎的片段时间发挥最高的效益,可携式电子装置已成为不 可或缺的必备用品,例如可携式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可携式电脑、可携式播放装置等,不 过并非所有可携式电子装置均适合使用在任何场合,举例来说,相对应于可携式电话或是 个人数字助理,可携式电脑与可携式播放装置具有较大的尺寸,因此,在车内使用可携式电 脑或可携式播放装置时,可能因为车内原有的装备设置而导致空间上难以利用的窘境。不过,以硬件的结构而言,已知车内装备在设计之初并未将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使 用空间纳入考虑,且各种厂牌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规格,因此若欲提供一 种可广泛使用在多数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可携式电脑、可携式播放装置等)的架体是相 当地困难。此外,再以散热的机制而言,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操作的同时会伴随产生出热 能,为避免可携式电子装置因热能的累积进而影响其内部电子零组件的损坏问题,用以托 持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架体也必须将散热效果一并纳入结构设计的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托架,其机构的设计利用所托持的物件重量以加强组合 后的所有构件之间的结构稳定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托架,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要发热表面(背表面) 直接对应至托架中镂空的部分,因此使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操作时所产生的热能能快速且有 效地逸散至外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托架,其可折叠收纳而使储藏体积有效地缩小,更便于 携带。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连接于车内结构并承载物件,此托架包含第一本体、第二本 体、可挠元件以及第二承载件。其中第一本体可移除地固定于车内结构;第二本体包含第一 承载件、至少一个固定件及至少一个连接件,固定件可移除地固定于车内结构,连接件的两 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承载件与对应的固定件;可挠元件的两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 体;第二承载件活动地设置于可挠元件以移动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且第一承载件 及第二承载件用以承载物件。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包含二个第一子本体,所述这些第一子本体 彼此枢接并转动地相互连接。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包含二个第一承载子件,所述这些第一承 载子件彼此枢接并转动地相互连接。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包含承载部及至少一个限位部,所述限位 部的一端延伸自所述承载部的侧缘。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件包含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 至少局部表面上。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利用二个枢轴以分别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承 载件与对应的所述固定件。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含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 部连接于车内结构,第二固定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连接件之间。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包含支撑部、转轴部及挡止部,支撑部的一 端活动地枢接于连接件,转轴部延伸自支撑部并套设于第一固定部,挡止部延伸自支撑部 并限制第一固定部的转动行程。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可挠元件还具有弹性。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件包含二个第二承载子件,所述这些第二承 载子件彼此枢接并转动地相互连接。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件包含至少一个通孔,可挠元件穿设于通孔。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件包含束固元件及至少一个凹槽,所述束固 元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承载件的一端部,凹槽设置于第二承载件的另一端部,且束固元件 勾扣于凹槽。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车内结构为方向盘。 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物件为可携式电脑或可携式播放装置。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一种托架可拆卸地装设于车内结构(例如方向盘), 因此在不需使用的情况下可将托架拆卸下来,同时利用可折叠收纳的特征以提高使用上的 便利性;另外,由于托架的设计考虑到物件重量与使用者在操作时下压的力量,因此在操作 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使用者与物件之间的接触力量而导致托架发生摇晃或掉落的问题, 反而是加强了组合后的所有构件之间的结构稳定度;再者,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要发 热表面(背表面)直接对应至托架中镂空的部分(也就是可挠元件),因此使可携式电子 装置在操作时所产生的热能能快速且有效地逸散至外界。与已知技术相较,本专利技术所揭露 的一种托架系统性地将硬件设计及散热效果一并纳入结构设计的考虑,因此可提升在车内 使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舒适度与便利性,同时也不会导致可携式电子装置发生热蓄积的问 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的实施例;图2A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中第二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中固定件的局部放大图;图2C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中固定件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托架中第二承载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的另一实施例;以及图4B为图4A所揭露的托架在收纳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一种托架的实施例。托架1连接于车 内结构3并承载物件5,此托架1包含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3、可挠元件15以及第二承载 件17。所述的第一本体11可移除地固定于车内结构3,以本实施例为例,第一本体11套 设于车内结构3,且就结构的型态而言,第一本体11可为封闭环状结构、开放环状结构、多 个环状结构或其它结构,而本实施例以开放环状结构为例说明,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再,所述的第二本体13包含第一承载件131、至少一个固定件133及至少一个连接 件135,在本实施例中揭露有二个固定件133与二个连接件135,其中每一固定件133直接 连接于车内结构3,且如图2A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托架中第二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可知, 每一连接件135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承载件131与对应的固定件133。当然,依据不同 的设计或需求,所述的固定件133与连接件135的数目亦可不相同,且固定件133与连接件 135可为一对一的连接关系,亦可非为一对一的连接关系。其中,所述的第一承载件131包含承载部1311及至少一个限位部1313,在本实施 例中以二个限位部1313为例说明。承载部1311自物件5的底部以承载物件5,而限位部 1313的一端延伸自承载部1311的一侧缘并具有一弯折的角度,物件5的底部可以利用承载 部1311以承载于其上,而物件5的一侧缘则顶抵于限位部1313以避免物件5滑落。另外,为使装设于托架1上的物件5得更为稳固,限位部1313的另一端更延伸一 延伸部1315,其中虽然本实施例中所显示的延伸部1315与承载部1311近乎平行,不过实 际上延伸部1315亦可不平行于承载部1311,且所述的延伸部1315、限位部1313及承载部 1311构成一容置空间S以用来容置物件5,因此,可利用延伸部1315及承载部1311以将物 件5夹设于容置空间S中,避免物件5发生掉落或滑动的情形。而根据上述可知,由于物件5夹设于由延伸部1315、限位部1313及承载部1311所 构成的容置空间S内,为避免物件5与延伸部1315、限位部1313及承载部1311发生摩擦, 上述的延伸部1315、限位部1313及承载部1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架,连接于车内结构并承载物件,其特征是,上述托架包含:第一本体,可移除地固定于上述车内结构;第二本体,包含:第一承载件;至少一个固定件,可移除地固定于上述车内结构;以及至少一个连接件,其两端分别枢接于上述第一承载件与对应的上述固定件;可挠元件,其两端分别地连接于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以及第二承载件,活动地设置于上述可挠元件以移动于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之间,且上述第一承载件及上述第二承载件用以承载上述物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志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