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国振专利>正文

煞车压力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927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煞车压力调节装置,包含一载板;一设于载板上的连动机构,其至少包含有一固定板、一相邻设于固定板一侧的活动板及一活动设于固定板与活动板一端的杠杆;一设于固定板上且与杠杆一端连接的第一煞车机构;一设于活动板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连接并位于杠杆另一端的第二煞车机构以及一设于载板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连接的带动机构;通过此,使本发明专利技术与机车或自行车的煞车装置连接以作为调节分配该煞车装置的煞车力道,进一步达到有效控制煞车行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煞车压力调节装置设计,尤指一种使本专利技术与机车或自行车的煞车装 置连接以作为调节分配该煞车装置的煞车力道,进一步达到有效控制煞车行程的效果。
技术介绍
现有机车与自行车煞车基本是通过双手按压两煞车手把以进行煞车动作,况且单 手通常只能控制前轮或后轮的煞车,如果发生如下坡煞车不及的紧急事件时,由于骑乘者 双手握持的力道不一,故控制煞车时,常因前轮煞车力道较后轮煞车力道强,有可能造成煞 车时的后轮离地向上翘起,导致整车因惯性容易往前翻落或翻倾,更何况如有其中一轮的 煞车线断损,其煞车的效能更是大打折扣且产生潜在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缺失持续存在,使本专利技术与机车或自行车 的煞车装置连接以作为调节分配该煞车装置的煞车力道,进一步达到有效控制煞车行程的 效果。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煞车压力调节装置,包含一载板;一设于载板上的连 动机构,其至少包含有一固定板、一相邻设于固定板一侧的活动板及一活动设于固定板与 活动板一端的杠杆;一设于固定板上且与杠杆一端连接的第一煞车机构;一设于活动板上 且与第一煞车机构连接并位于杠杆另一端的第二煞车机构以及一设于载板上且与第一煞 车机构连接的带动机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煞车压力调节装置确实有效改进现有缺失,使本专利技术与机车或 自行车的煞车装置连接以作为调节分配该煞车装置的煞车力道,进一步达到有效控制煞车 行程的效果,使本专利技术能更进步、实用且符合骑乘者所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装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使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载板1封盖11连动机构2固定板21活动板22杠杆23支点24挡块25、26第一煞车机构3转换单元31连接块311拉升块312预压弹簧313第一固定轮32拉线滚轮33第一拉线34第二煞车机构4滑块41限位部42第二固定轮43第二拉线44第三拉线45带动机构5第一、二固定块51、52动滑轮53第四拉线54第一、二限制块55、56左煞车线60右煞车线61前煞车62后煞车6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先参阅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煞车压力 调节装置,其至少是由一载板1、一连动机构2、一第一煞车机构3、一第二煞车机构4以及一 带动机构5所构成。上述该载板1上是可罩有一封盖11。该连动机构2设于载板1上,其至少包含有一固定板21、一相邻设于固定板21 — 侧的活动板22及一活动设于固定板21与活动板22 —端的杠杆23,该杠杆23上穿有一支 点24,而该支点24的穿设位置使杠杆23的前端与后端形成七比三的比例(此比例是本发 明的较佳实施数据,其实际运用的比例是依支点24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且该杠 杆23前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挡块25、26。该第一煞车机构3设于固定板21上且与杠杆23的一端连接,而该第一煞车机构 3至少包含有一与杠杆23连接的转换单元31、一设于转换单元31 —端且固定于固定板21 上的第一固定轮32及一设于第一固定轮32下方一侧的拉线滚轮33,而该转换单元31的一 端设有第一拉线34,该第一拉线34由第一固定轮32加以限位并与拉线滚轮33固接后延伸 出载板1,其中转换单元31至少具有一连接块311、一拉升块312及一设于连接块311与拉 升块312间的预压弹簧313,且该拉升块312是与第一拉线34连接。该第二煞车机构4设于活动板22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3连接,并位于杠杆23的 另一端,而该第二煞车机构4至少包含有一滑块41、一设于滑块41内的限位部42、一设于 滑块41 一端的第二固定轮43、一连接于滑块41 一端面且由第二固定轮43加以限位并与拉 线滚轮33连接的第二拉线44及一设于滑块41另一端面且穿过杠杆23后延伸出载板1的 第三拉线45。该带动机构5设于载板1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3连接,而该带动机构5至少包含 有二相邻设置的第一与第二固定块51、52、一活动设于第一与第二固定块51、52 —端且与 拉升块312接合的动滑轮53、一绕设于动滑轮53上且两端分别活动穿设第一与第二固定块 51,52的第四拉线54及分别固设于第四拉线54上且与第一与第二固定块51、52抵靠的第 一与第二限制块55、56。如是,通过由上述结构组合成一全新的煞车压力调节装置。再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使用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专利技术于运用时, 可与机车或自行车等行动载具的煞车装置连接使用,而当组装时,将第四拉线54的两端分 别与行动载具的左煞车线60与右煞车线61连接,且将第一煞车机构3的第一拉线34与车辆的前煞车62连接,而第二煞车机构4的第三拉线45则与行动载具的后煞车63连接,如 此即可完成与机车或自行车等行动载具的煞车装置连接。当左煞车线60动作时,拉动第四拉线54,而由于第一限制块55限制了第一固定块 51以上第四拉线54的线长改变,故直线上升的动滑轮53即会随之上升而令煞车开始启动, 此时动滑轮53上升所需的力量即由左煞车线60与第一限制块55压在第一固定块51上的 力量作为提供,而当右煞车线61动作时,由于第二限制块56限制了第二固定块52以上第 四拉线54的线长改变,故直线上升的动滑轮53即会随之上升而令煞车启动,此时动滑轮53 上升所需的力量即由右煞车线61与第二限制块56压在第二固定块52上的力量作为提供, 另当左煞车线60与右煞车线61同时动作时,由于第一限制块55与第二限制块56以上第 四拉线54的线长缩短,故第一限制块55与第二限制块56即会上升,相对带动动滑轮53直 线上升而令煞车启动,此时动滑轮53上升所需的力量即由左煞车线60与右煞车线61作为 提供,由上述可知煞车的启动是可以由左煞车线60与右煞车线61单独启动或同时启动。因此动滑轮53上升时即会带动转换单元31内的拉升块312,该拉升块312受预压 弹簧313的弹簧压力(预压弹簧313装在转换单元31内时已先行预压,除非拉升块312往 上拉升的力道大于预压弹簧313的预压压力,否则弹簧长度是保持不变的)即会令转换单 元31带动杠杆23往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拉升块312所连接的第一拉线34即会往上升而 拉动原本行动载具上的前煞车62,而后煞车63的动作,是当杠杆23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 同时亦令活动板22随之下降动作,此时活动板22上的限位部42即会带动滑块41而令该 滑块41随活动板22作相同路径的下降,而该滑块41上方的第三拉线4即会连带向下而拉 动原本行动载具上的后煞车63,至于第一拉线34与第三拉线45遭拉扯的线长比例是以支 点24于杠杆23上所在的位置作为决定,本专利技术第一拉线34与第三拉线45的比例为七比 三,其中挡块25限制于未起动煞车时而使杠杆23呈一水平状态,如果动滑轮53上升带动 杠杆23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启动第一煞车机构3直到杠杆23碰到挡块26时方完成第一 段煞车,但若动滑轮53受第四拉线54拉扯而继续上升即启动第二煞车机构4,此时由于杠 杆23受挡块26限制而无法继续往逆时针方向旋转,动滑轮53即会带动拉升块312上升而 拉动该拉升块312下方的第一拉线34,再加上第一拉线34与拉线滚轮33固接,故第一煞 车机构3的第一拉线34于拉升时将使拉线滚轮33往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该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煞车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载板;一连动机构,设于载板上,其至少包含有一固定板、一相邻设于固定板一侧的活动板及一活动设于固定板与活动板一端的杠杆;一第一煞车机构,设于固定板上且与杠杆的一端连接;一第二煞车机构,设于活动板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连接,并位于杠杆的另一端;以及一带动机构,设于载板上且与第一煞车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振
申请(专利权)人:吴国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