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32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包括:上总管、上总管端盖、进水接头、若干内腔体水膜组件、下连接管。进水管、外层板连接后形成内腔体水膜组件的第一腔体,外层板、内层板与支撑管连接形成内腔体水膜组件的第二腔体,外层板表面有均匀分布的凹点,延长水在第二腔体内向下流动的时间,即增加第二腔体内的水膜与大气环境热交换的时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和维护保养方便,换热效果更好。换热效果更好。换热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制冷或采暖和冷却塔的
,尤其涉及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中小型家用、商用空调系统室外机冷凝器多数是铜管
‑‑‑
铝片胀管结合的管片式换热器,蒸发器采用管片式换热器、不锈钢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而大型中央空调一般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和室外冷却塔结合换热的方式。壳管式换热器中制冷剂与水热交换,水变成冷水或热水,送入室外冷却塔升温或降温至大气环境温度。
[0003]绝大多数中小型家用、商用空调系统换热器采用管片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制冷模式时在室外环境温度高于35℃时换热效果差,制冷效果差,制热模式时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15℃时严重结霜或结冰,已经不能换热。室外冷却塔存在飞水问题,腐蚀周围金属结构。
[0004]因此,亟待研发一种换热效果好,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的热交换器,主要应用于空调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针对现有的热交换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和维护保养方便,换热效果更好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液体进入不完全封闭的第一内腔体内,再进入第二内腔体,第二内腔体的外壁与大气换热。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所述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包括:
[0007]上总管2、上总管端盖3、进水接头1、若干内腔体水膜组件、下连接管6;所述上总管2与下连接管6平行,所述内腔体水膜组件连接在上总管2与下连接管6之间;所述上总管2的一端为进水接头1,另一端为上总管端盖3;所述下连接管6设有下连接管空心区8;
[0008]每一内腔体水膜组件均包括:外层板13内部套接有内层板16,所述外层板13和内层板16在顶部呈圆弧嵌合连接;所述内腔体水膜组件中外层板13弯成一定形状,形成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与所述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相对的另一端外层板部位与支撑管18连接,所述支撑管18与所述形状内围的其余位置为内层板空心区24;所述支撑管18内套接有进水管11,所述进水管11内设有内堵塞体9;
[0009]所述外层板13下部有均匀分布的凹点19;
[0010]所述进水管11设于所述内层板16的上端的内侧,所述外层板的上端的内壁与所述进水管1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4,所述进水管11正对外层板折弯圆弧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孔12,所述进水孔12与所述第一腔体14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1的上部与上总管固定连接并与上总管的水空间联通;
[0011]所述支撑管18顶部通过内堵塞体与进水管11的下端连接,所述支撑管外圆与内层
板16、外层板1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的下部与下连接管固定连接;
[0012]内层板,设于所述外层板的下端的内侧,所述内层板位于所述进水管进水孔的下部,所述外层板的内侧与所述内层板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7,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相连通。
[0013]每一个内腔体水膜组件中,只有下半部是内层板和外层板套接,上半部只有外层板。如图3中没有凹点的A处,该部位只有外层板。
[0014]第二腔体,指的内外层板之间通过外层板凹点形成的空腔。
[0015]第一腔体14在上段,长度约50~80mm,内层板空心区24的起始点从内层板顶部封口15开始到内层板的最下端,内层板与支撑管之间的空间都是。内层板空心区24是由支撑管18外圆的一部分,内层板内表面包围形成的。第一腔体14是由进水管11外圆的一部分与外层板13的内表面包围形成的;进水管11与支撑管18,通过内堵塞体9分隔成两部分。
[0016]所述外层板的厚度不大于0.2mm,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厚度不大于1mm;这些凹点延长水在第二腔体内向下流动的时间,即增加第二腔体内的水膜与大气环境热交换的时间。
[0017]所述进水管的壁厚不大于0.5mm。所述支撑管的壁厚不大于0.5mm。所述内层板上端部要夹扁合在一起后焊接封口,所述内层板的厚度不大于0.2mm。
[0018]内堵塞体,所述内堵塞体设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与所述支撑管的顶部之间,所述内堵塞体分别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与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封堵配合。只有外层板有凹点,好处是增加外层板与大气换热面积,保证外层板与内层板之间的间距。图3中,外层板在A处没有凹点。外层板折弯圆弧是指图4中外层板的顶点圆弧。
[0019]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上总管、上总管端盖、进水接头、若干内腔体水膜组件、下连接管全部采用焊接连接。所述所有部件都采用相同金属材料或可以焊接熔合的不同金属材料,焊接方式可以采用火焰钎焊、氮气保护钎焊、氩弧焊接、冷焊、激光焊接等;
[0020]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呈开放设置。即顶部是没有封口,敞开的。
[0021]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外层板13的凹点呈正三角形分布;所述凹点高度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厚度。外层板下部有正三角形分布的凹点,凹点高度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厚度,这一厚度不大于1mm,这些凹点延长水在第二腔体内向下流动的时间,即增加第二腔体内的水膜与大气环境热交换的时间。
[0022]所述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为进风面,所述支撑管圆弧面为出风面。
[0023]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所述腔体水膜组件为单排布置,或者双排或多排布置。
[0024]腔体水膜组件双排或多排布置时,后一排的内腔体水膜组件水膜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应位于前一排的两个内腔体水膜组件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连线中间;
[0025]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外层板、所述内层板、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支撑管均呈竖直设置。外层板、所述内层板、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支撑管均垂直于上总管。
[0026]如有需要配套以下部件使用:水泵、水槽、进风过滤网、风扇等。
[0027]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外层板和内层板的横向截面形状选自窄V型,弧形或半环形中的一种。
[0028]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靠近外层板圆弧折弯部位的凹点设有裂缝。
[0029]所述裂缝为冲切形成的半圆裂缝,水会从这些裂缝中溢出到外层板的外表面并在风的作用下散布在外层板的表面,这些裂缝有两个作用:第二腔体内的水为热水需要散热时,这些裂缝溢出的水会在外层板表面蒸发并带走热量;第二腔体内的水为冷水需要吸热时,这些裂缝溢出的乙二醇溶液会保证外层板表面不结霜。
[0030]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外层板上凹点的半圆裂缝间隔一个或几个凹点分布。
[0031]本技术的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中,外层板与进水管、支撑管的连接部位有挡水折边。挡水折边的作用是,将第一腔体的顶部溢出的水和半圆裂缝溢出的水汇集后,导流到内腔体水膜组件的底部后流入水槽,防止换热器的发生“飞水”问题;
[0032]匹配的换热系统制冷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水膜热交换器包括:上总管(2)、上总管端盖(3)、进水接头(1)、若干内腔体水膜组件、下连接管(6);所述上总管(2)与下连接管(6)平行,所述内腔体水膜组件连接在上总管(2)与下连接管(6)之间;所述上总管(2)的一端为进水接头(1),另一端为上总管端盖(3);所述下连接管(6)设有下连接管空心区(8);每一内腔体水膜组件均包括:外层板(13)内部套接有内层板(16),所述外层板(13)和内层板(16)在顶部呈圆弧嵌合连接;所述内腔体水膜组件中外层板(13)弯成一定形状,形成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与所述外层板圆弧折弯顶部相对的另一端外层板部位与支撑管(18)连接,所述支撑管(18)与所述形状内围的其余位置为内层板空心区(24);所述支撑管(18)内套接有进水管(11),所述进水管(11)内设有内堵塞体(9);所述外层板(13)下部有均匀分布的凹点(19);所述进水管(11)设于所述内层板(16)的上端的内侧,所述外层板的上端的内壁与所述进水管(1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4),所述进水管(11)正对外层板折弯圆弧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孔(12),所述进水孔(12)与所述第一腔体(14)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1)的上部与上总管固定连接并与上总管的水空间联通;所述支撑管(18)顶部通过内堵塞体与进水管(11)的下端连接,所述支撑管外圆与内层板(16)、外层板(1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华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明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