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87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下部的液态制冷剂接口与下外端盖连通,所述下外端盖上方设有下内端盖;中部的外筒体内的下部设有下内端盖,外筒体内的上部设有上内端盖,在所述上内端盖和下内端盖之间设有若干折流板;每一折流板上设有若干走水孔;所述外筒体内还设置有若干制冷剂微流道管,每一微流道管依次穿过上内端盖、若干折流板和所述下内端盖;外筒体外壁设有外筒体水接管安装孔;所述微流道管外壁设有凸起;上内端盖的上方设有上外端盖,上内端盖与上外端盖之间形成气态制冷剂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和维护保养方便,制冷剂在微流道管内的换热流程短,换热效果好,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体积很小,成本很低。成本很低。成本很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制冷或采暖的
,尤其涉及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中小型家用、商用空调系统室外机风冷冷凝器多数是铜管
‑‑‑
铝片胀管结合的管片式换热器,蒸发器采用管片式换热器、不锈钢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而大型中央空调一般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和室外冷却塔结合换热的方式。壳管式换热器中制冷剂与水热交换,水变成冷水或热水,送入室外冷却塔升温或降温至大气环境温度。绝大多数中小型家用、商用空调系统换热器采用风冷管片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制冷模式时在室外环境温度高于35℃时换热效果差,制冷效果差,制热模式时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15℃时严重结霜或结冰,已经不能换热。
[0003]对于R744二氧化碳制冷剂,系统压力都非常高,远大于现有换热器的爆破压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空调上使用的换热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针对现有的换热器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结构简单,制作和维护保养方便,相对于传统的空调系统换热器,制冷剂在微流道管内的换热流程短,换热效果好,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体积很小,成本很低。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包括:
[0007]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下部的液态制冷剂接口1与下外端盖2连通,所述下外端盖2上方设有下内端盖4,所述下内端盖4至液态制冷剂接口1的空间为下部液态制冷剂空间3;
>[0008]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中部的外筒体7内的下部设有下内端盖4,外筒体7内的上部设有上内端盖9,在所述上内端盖9和下内端盖4之间的外筒体7内,设有若干折流板6;所述折流板沿所述外筒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每一所述折流板上设有若干走水孔16;所述外筒体7内还设置有若干制冷剂微流道管8,每一所述微流道管8依次穿过所述上内端盖9、若干所述折流板和所述下内端盖4;
[0009]所述外筒体7外壁设有外筒体水接管安装孔14;所述微流道管8外壁设有凸起;
[0010]所述上内端盖9的上方设有上外端盖11,上内端盖9与上外端盖11之间形成气态制冷剂空间10。
[0011]折流板是平行于上内端盖,下内端盖设置。液态制冷剂空间3包括液态制冷剂接口1的部分。气态制冷剂空间10包括气态制冷剂接管13的部分。
[0012]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所述外筒体呈竖直设置。
[0013]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每一所述微流道管的内径均不大于1mm。增加
微流道管的壁厚,就可以增加耐压爆破压力。所述微流道管的内径均不大于1mm;增加微流道管的壁厚,就可以增加耐压爆破压力。微流道管的长度取决于气态、液态转换需要的换热行程,微流道管的数量不小于空调系统总换热量与单根微流道管换热量的比值。
[0014]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所述微流道管外壁的凸起为正弦波凸起。微流道管外壁的凸起可以增加微流道管与换热器内的水或乙二醇溶液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地,所述正弦波凸起为高度不大于0.2mm的正弦波凸起。
[0015]优选的是,所述微流道管所有零部件材质为相同材质,便于相互连接,所有部件都采用同一材质,优选为紫铜,也可以用铝合金、钢、不锈钢等导热性好的材料。
[0016]优选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钎焊,也可以是氩弧焊、冷焊、激光焊接等。
[0017]连接后要求通过酸洗除去换热器内外氧化皮;采用铝合金、钢等材质时,换热器内外还要做化学镀镍处理,防止腐蚀。
[0018]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所述外筒体上端部外径与所述上外端盖11的内径大小相适应,所述外筒体下端部外径与所述下外端盖2的内径大小相适应;外筒体上下端分别套接于所述上外端盖11和下外端盖2内。
[0019]外筒体下端部外圆与下外端盖内圆连接、外筒体下端部内圆与下内端盖外圆连接,连接后形成液态制冷剂空间;所述外筒体上端部外圆与上外端盖内圆连接、上内端盖外圆连接,连接后形成气态制冷剂空间。
[0020]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所述外筒体中段内,下内端盖4与上内端盖9之间的空隙形成制冷剂与水或乙二醇溶液的换热空间。
[0021]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上下外端盖的制冷剂接口安装孔拔孔后与制冷剂接口连接;
[0022]两个所述外筒体进出水管安装孔拔孔后与出水接管15和进水接管17分别连接。制冷剂接口,形成了制冷剂的进出通道。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外筒体下部为进水管,上部为出水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宝塔型接口连接胶管,也可以选着螺母加聚四氟垫片的方式连接硬管。
[0023]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所述上下内端盖、折流板上供所述微流道管穿过的微流道孔,呈正三角形等间距分布。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上、下内端盖上均设有若干按照正三角形等间距分布孔,用于穿微流道管;每一所述折流板上均设有若干按照正三角形等间距分布孔,用于穿微流道管。这些孔在穿入制冷剂微流道管前必须保证每一层板的每一孔都一一对正。
[0024]上述的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中,折流板的走水孔在圆周半区内正三角形等间距分布;在外筒体内有走水孔的半区相互错位安装。这样可以形成内部水流折流效果。
[0025]折流板的走水孔的直径取决于周边穿微流道管孔的空白区域大小,与周边微流道管孔形成正三角形分布。
[0026]折流板的走水孔的数量取决于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内截面积大小,一个折流板上所有走水孔的面积和应不小于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内截面积。
[0027]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28]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和维护保养方便,相对于传统的空调系统换热器,制冷剂在微流道管内的换热流程短,换热效果好,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体积很小,成本很低。应
用于空调系统中,能效是目前市面上空调能效的两倍以上。
[0029]更大的意义在于,加厚液态、气态制冷剂包围部件的壁厚,以及微流道管的壁厚,可以用于R744二氧化碳制冷剂的换热。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接水口为胶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接水口为螺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内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一种微流道管截面示意图;
[0035]图6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制冷剂接管示意图;
[0036]图7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宝塔型水接管示意图;
[0037]图8为本技术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的螺母水接管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下部的液态制冷剂接口(1)与下外端盖(2)连通,所述下外端盖(2)上方设有下内端盖(4),所述下内端盖(4)至液态制冷剂接口(1)的空间为下部液态制冷剂空间(3);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中部的外筒体(7)内的下部设有下内端盖(4),外筒体(7)内的上部设有上内端盖(9),在所述上内端盖(9)和下内端盖(4)之间的外筒体(7)内,设有若干折流板(6);所述折流板(6)沿所述外筒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每一所述折流板上设有若干走水孔(16);所述外筒体(7)内还设置有若干制冷剂微流道管(8),每一所述微流道管(8)依次穿过所述上内端盖(9)、若干所述折流板和所述下内端盖(4);所述外筒体(7)外壁设有外筒体水接管安装孔(14);所述微流道管(8)外壁设有凸起;所述上内端盖(9)的上方设有上外端盖(11),上内端盖(9)与上外端盖(11)之间形成气态制冷剂空间(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7)呈竖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冷剂微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微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华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明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