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644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冷中冷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芯体,中冷器芯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设在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若干层竖向的散热管,相邻的两层散热管之间设置有水侧散热带,水侧散热带为波纹状,水侧散热带的内凹部分与散热管之间形成若干个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朝向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的外侧安装有呈左右分布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盖板下方还设有导流板,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通过导流板与若干个水流通道连通,且通过导流板进行流量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使得水道的水流量与散热量匹配,散热效果更好,沸腾风险小。沸腾风险小。沸腾风险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冷中冷器
,具体涉及一种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中冷器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为此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
[0003]中冷器主要有水冷和风冷两种冷却方式,水冷中冷器的工作原理是高温的进气气体从进气口经风翅片换热之后从排气口排出,而达到气体降温的效果,冷却水水道与气道交叉,通过冷却水的流动带走气侧的热量,使得整个中冷器的气体温度下降到合适的范围。
[0004]现有的部分水冷中冷器壳体内水道中没有布置导流板,冷却液直接进入中冷器,所以每个水道的水流量都是随机且不均匀的,水道中的冷却液可能从进水管进入后直接从出水管流出。部分水冷中冷器壳体内水道中虽然布置了导流板,但是导流孔呈“半圆”且导流孔尺寸均一致,以上设计均不能很好地实现冷却液与气体之间的热传递,不仅大大降低了散热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局部换不足引起沸腾,从而引起中冷器过早地疲劳失效。
[0005]另外,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水冷中冷器而言,进气气体温度相对传统燃油车会高50℃,一般在200℃左右,因此,每个水道的水流量如何与对应散热管的散热需求量进行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使得水道的水流量与散热量匹配,散热效果更好,沸腾风险小。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芯体,所述中冷器芯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设在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若干层竖向的散热管,相邻的两层所述散热管之间设置有水侧散热带,所述水侧散热带为波纹状,所述水侧散热带的内凹部分与所述散热管之间形成若干个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的外侧安装有呈左右分布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上盖板下方还设有导流板,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通过所述导流板与若干个所述水流通道连通,且通过所述导流板进行流量调节。
[0008]优选地,所述上盖板的内侧边沿凸起形成内凹空间,所述上盖板的内侧设有将所述内凹空间分隔为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的隔条,所述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分别通过所述导流板与若干个所述水流通道连通,所述上盖板通过边沿的凸起扣合在所述导流板上,使得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上盖板的连接简单,便于操作执行。
[0009]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一条长边上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缺口,所述上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第二缺口,且所述第二缺口的边沿凸起与所述第一缺口扣合,作为防错装置,避免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混淆。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缺口在所述导流板长边上的位置为非居中,进一步防错。
[0011]优选地,所述上盖板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安装座,便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安装,且使得进水能全部流入至所述导流板上,并经所述导流板流入至每一个所述水流通道中,出水也是同理。
[0012]优选地,所述上盖板设有凸起形成水流容置空间,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水流容置空间的上方,增加了冷却液的流动区域,降低冷却液流动阻力,同时使得通过所述水流通道的流量更加可控,且该水流容置空间可以用于钎焊夹具的受力面,便于钎焊焊接。
[0013]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两侧各设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导流孔,两侧的所述导流孔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对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水流通道连通,可以使得冷却液可以流过所有水侧散热带。
[0014]优选地,所述导流孔的宽度由所述水侧散热带的高度决定,所述导流孔的长度由对应水流通道需要的水流量决定,且所述导流孔的边沿与所述导流板的边沿有至少2mm的距离,可以使得整个水冷中冷器换热效果达到最好且沸腾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0015]优选地,与所述进水管对应的所述导流孔的宽度大于与所述出水管对应的所述导流孔的宽度。
[0016]优选地,与所述进水管对应的所述导流孔中,位于中间的所述导流孔的宽度大于位于两边的所述导流孔的宽度,且从两边至中间宽度依次增加。
[0017]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安装座,然后进入所述水流容置空间,再经过所述导流板的导流孔流入所述水流通道内,经过热交换后地液体再依次经过所述导流板另一侧的导流孔、水流容置空间和安装座,从所述出水管排出。
[001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不增加额外的布置空间前提下,增加导流板,并设计导流孔的尺寸,使得冷却液进入到每一个水流通道的水流量匹配所需的水流量,使每一个水侧散热带的散热能力发挥到最大,从而提升散热量,减小由于冷却液流量分配不均匀引起的局部沸腾,提升产品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侧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的后视图;
[0021]图3为图1取下上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图3中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上盖板和导流板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沸腾形态图;
[0025]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沸腾形态图。
[0026]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
[0027]中冷器芯体1、上盖板2、下盖板3、散热管4、水侧散热带5、进水管6、出水管7、导流板8、第一缺口9、第二缺口10、安装座11、导流孔12、水流容置空间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9]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一种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芯体1,中冷器芯体1包括上盖板2、下盖板3和设在上盖板2与下盖板3之间的若干层竖向的散热管4,相邻的两层散热管4之间设置有水侧散热带5,水侧散热带5为波纹状,水侧散热带5的内凹部分与散热管4之间形成若干个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朝向上盖板2和下盖板3,上盖板2的外侧安装有呈左右分布的进水管6和出水管7,上盖板2下方还设有导流板8,进水管6和出水管7分别通过导流板8与若干个水流通道连通,且通过导流板8进行流量调节。
[0030]其中,结合图5所示,上盖板2的内侧边沿凸起形成内凹空间,上盖板2的内侧设有将内凹空间分隔为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的隔条,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分别通过导流板8与若干个水流通道连通,上盖板2通过边沿的凸起扣合在导流板8上。
[0031]另外,结合图4及图5所示,导流板8的一条长边上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缺口9,上盖板2上设有与第一缺口9对应的第二缺口10,且第二缺口10的边沿凸起与第一缺口9扣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9在导流板8长边上的位置为非居中。
[0032]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2设有用于安装进水管6和出水管7的安装座11,上盖板2设有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包括中冷器芯体(1),所述中冷器芯体(1)包括上盖板(2)、下盖板(3)和设在所述上盖板(2)与下盖板(3)之间的若干层竖向的散热管(4),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层所述散热管(4)之间设置有水侧散热带(5),所述水侧散热带(5)为波纹状,所述水侧散热带(5)的内凹部分与所述散热管(4)之间形成若干个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上盖板(2)和下盖板(3),所述上盖板(2)的外侧安装有呈左右分布的进水管(6)和出水管(7),所述上盖板(2)下方还设有导流板(8),所述进水管(6)和出水管(7)分别通过所述导流板(8)与若干个所述水流通道连通,且通过所述导流板(8)进行流量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2)的内侧边沿凸起形成内凹空间,所述上盖板(2)的内侧设有将所述内凹空间分隔为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的隔条,所述进水空间和出水空间分别通过所述导流板(8)与若干个所述水流通道连通,所述上盖板(2)通过边沿的凸起扣合在所述导流板(8)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8)的一条长边上设有一个半圆形的第一缺口(9),所述上盖板(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9)对应的第二缺口(10),且所述第二缺口(10)的边沿凸起与所述第一缺口(9)扣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间接中冷器的水道导流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亚奇张浩洪进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