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集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静电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89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通过在源区和漏区上的氧化层上淀积不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偏置电极,并施加一定的偏置电压,利用电极偏置原理,在源区和漏区感生大量电子或空穴,形成N型或P型掺杂,利用双栅结构控制器件沟道的开启和关断。开启状态时在器件源区和沟道区之间形成一个极窄的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电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电子学
,涉及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MOSFET的尺寸继续减小,能耗问题也成为了制约MOSFET尺寸缩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半导体物理知识,MOSFET的亚阈值斜率(Subthreshold Swing,SS)的最小值为60mV/dec。降低集成电路功耗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降低电源电压。然而亚阈值斜率有最小值决定了当电源电压下降时,开启电流与关断电流之差也要相应降低。当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时,电流值不宜过小,因此开启电流尽量不能降低,这也就意味着随着电源电压下降,器件的关断电流要相应升高,这会大大增加电路的静态功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u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TFET)被广泛应用。
[0003]TFET打破了传统MOSFET亚阈值斜率的约束,当电源电压降低时,关断电流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最重要的缺点便是由于载流子依靠隧穿效应在能带之间进行隧穿,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依次设置的P型重掺杂源区(7)、N型重掺杂pocket区(2)、P型轻掺杂沟道区(1)和N型重掺杂漏区(8);所述P型重掺杂源区(7)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顶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c)和底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d),所述顶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c)的上方为顶部第一极性栅电极(5a),所述底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d)的下方为底部第一极性栅电极(5b),P型重掺杂源区(7)的侧面设置源电极接触区(9a);所述P型轻掺杂沟道区(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顶部控制栅极氧化层(3a)和底部控制栅极氧化层(3b),所述顶部控制栅极氧化层(3a)的上方为顶部控制栅电极(4a),所述底部控制栅极氧化层(3b)的下方为底部控制栅电极(4b);所述N型重掺杂漏区(8)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顶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e)和底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f),所述顶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e)的上方为顶部第二极性栅电极(6a),所述底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f)的下方为底部第二极性栅电极(6b),N型重掺杂漏区(8)的侧面设置漏电极接触区(9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c)和底部第一极性栅极氧化层(3d)的厚度相同,并且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e)和底部第二极性栅极氧化层(3f)的厚度相同,并且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场掺杂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第一极性栅电极(5a)和底部第一极性栅电极(5b)具有相同的功函数,所述顶部第二极性栅电极(6a)和底部第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婵刘赢刘舒娴苏乐辉
申请(专利权)人:集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