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483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克服了短纤宽须条被牵伸后在包裹区前需要积聚的技术问题,在异形板上设有宽度大于等于短纤宽须条宽度的负压吸风口,同时确保芯丝与短纤宽须条/包丝的重合体的间距为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包芯纱一般以强力和弹力都较好的合成纤维长丝为芯丝,外包棉、毛、粘胶纤维等短纤维一起加捻而纺制成的纱,又称复合纱或包覆纱,是一种兼具长丝芯纱和外包短纤维优良性能的新型纱,备受人们喜爱。
[0003]目前,环锭纺是制备包芯纱的一种主流技术。环锭纺包芯纱是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增设了一个长丝喂入装置,使长丝从纤维须条的中间喂入,经气圈的回转加捻使短纤须条包缠在外围形成包芯纱。普通的环锭纺因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使包芯纱表面产生毛羽,同时容易露丝。为了消除毛羽,紧密纺纱技术采用集聚纤维须条进行捻合成纱;其核心是在前罗拉钳口输出的前方增设集聚装置,使短纤须条先经过集合后再输出加捻,增加边缘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从而降低纱线毛羽。但是,目前的环锭纺包芯纱仍然极易出现露丝现象,为保证包芯纱包覆效果、成纱品质,工厂通常采取提高外层包覆纤维占比的方式,导致纱体中芯丝占比普遍在15%以下。
[0004]为了克服露丝问题,申请号为CN202111337262.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包芯纺纱装置及宏量芯全裹覆的新结构包芯纺纱方法,该包芯纺纱装置在普通环锭细纱机的前罗拉钳口和导纱钩之间增设辅助包芯装置,辅助包芯装置包括用于传输外包材料的第一纱道、用于传输芯层材料的第二纱道和用于包缠汇合的包缠点。在纺纱过程中,短纤须条与长丝形成以长丝为伸直状态的“y”字形加捻结构,长丝在包缠点处保持伸直状态,短纤须条在包缠点处依靠长丝的捻回旋转以及自身的部分捻度包缠在长丝外层从而形成包覆效果良好的包芯纱,解决了环锭纺包芯纱的露丝问题。该装置存在严重不足:1)传输短纤须条的第一纱道容量有限,短纤须条在高速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将第一纱道堵塞,而造成纺纱断头;2)短纤须条经第一纱道时,常常与纱道侧壁触碰,无法充分舒展,导致包覆面积有限、包覆效果有限,芯丝占比遇到瓶颈,难以突破50%以上;3)其实质是芯丝自转缠绕短纤须条包缠的方式,成纱为平直芯丝为芯、螺旋包缠短纤须条为鞘,导致芯丝与外包覆纤维之间容易滑动和脱散,包覆层与芯丝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弱、牢度差。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克服了短纤须条被牵伸后在包裹区前需要积聚的技术偏见,通过在异形板上设有宽度大于等于喂入的短纤宽须条宽度的负压吸风口,在宽度和长度方向两股作用力的协同拉伸下,在网格圈上得到一定宽度、纤维高度平行且均匀分布的纤维层;同时确保芯丝
和短纤宽须条在前罗拉上的间距为2

5mm,使得经包裹区形成的包芯纱与输送至网格圈上的芯丝在一条直线上,并与输送至网格圈上的短纤宽须条构成“y”字形结构,使芯丝的自转带动而被均匀包缠在芯丝上,得到与传统环锭纺包芯纱不同的加捻结构。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环锭纺四罗拉异形板负压式包芯纺纱装置,包括喂入单元、辅助包芯单元和包芯纱卷绕单元;
[0008]所述喂入单元包括包/芯丝喂入单元、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以及位于所述辅助包芯单元输入端的前罗拉;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条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与靠近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重合,所述芯丝与靠近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在所述前罗拉上的间距为2

5mm;
[0009]所述辅助包芯单元包括负压吸附组件、传动齿轮和用于包缠汇合的包裹区;所述负压吸附组件包括异形板、传动罗拉以及包裹于所述异形板和所述传动罗拉外围表面的网格圈;所述异形板上设有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短纤宽须条宽度的负压吸风口,所述负压吸风口处设有负压吸风机构;所述前罗拉、传动齿轮和传动罗拉齿合连接;
[0010]所述短纤宽须条和所述包丝在所述包裹区处与所述芯丝交叉汇合,并包覆于所述芯丝上,形成包芯纱,接着所述包芯纱传输至所述包芯纱卷绕单元加捻卷绕。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喂入1条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设置于所述短纤宽须条靠近所述芯丝一侧的1/2宽度内;所述短纤宽须条、包丝以及芯丝汇合,形成以所述包丝与所述芯丝夹持靠近芯丝的部分短纤宽须条为芯、远离芯丝的部分短纤宽须条为鞘的包芯纱。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同时喂入依次远离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和第二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与所述短纤宽须条重合;所述短纤宽须条、第二短纤宽须条、包丝以及芯丝汇合,形成以所述包丝与所述芯丝夹持短纤宽须条为芯、第二短纤宽须条为鞘的包芯纱。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负压吸风口为上下等宽结构或上窄下宽结构中的一种,以使所述短纤宽须条以一定宽度、纤维平行度均匀平铺于所述网格圈上。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经所述包裹区形成的包芯纱与喂入所述网格圈上的所述芯丝在一条直线上,并与喂入所述网格圈上的短纤宽须条构成“y”字形结构;
[0015]所述包裹区前喂入的所述短纤宽须条在一条直线上。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环锭纺四罗拉异形板负压式包芯纺纱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负压吸附组件上方的辅助输送单元;所述辅助输送单元包括前皮辊、传动皮辊以及设置于所述前皮辊和所述传动皮辊之间的过桥部件;所述前皮辊的轴芯、所述过桥部件和所述传动皮辊的轴芯相连;所述前皮辊与所述前罗拉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传动皮辊与所述传动罗拉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传动皮辊与所述网格圈接触。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包裹区与所述前罗拉钳口的距离大于所述短纤宽须条的纤维长度。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包芯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包裹区和所述包
芯纱卷绕单元之间的导纱杆;所述导纱杆中部设有用于为所述包芯纱定位的第一凹槽。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包括用于喂入所述短纤宽须条的喇叭口、后罗拉和后皮辊、中罗拉和中皮辊;
[0020]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包括用于对所述芯丝和所述包丝起导向作用的导纱轮;
[0021]所述包芯纱卷绕单元包括导纱钩、钢丝圈、钢领和细纱管,所述包芯纱经所述导纱钩进入气圈加捻段,所述包芯纱外层的纤维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捻合抱紧,最后经过所述钢丝圈在所述钢领上的回转卷绕到所述细纱管上。
[0022]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环锭纺四罗拉异形板负压式包芯纺纱方法,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环锭纺四罗拉异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喂入单元、辅助包芯单元和包芯纱卷绕单元;所述喂入单元包括包/芯丝喂入单元、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以及位于所述辅助包芯单元输入端的前罗拉;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条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与靠近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重合,所述芯丝与靠近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在所述前罗拉上的间距为2

5mm;所述辅助包芯单元包括负压吸附组件、传动齿轮和用于包缠汇合的包裹区;所述负压吸附组件包括异形板、传动罗拉以及套装在所述异形板和所述传动罗拉外围表面的网格圈;所述异形板上设有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短纤宽须条宽度的负压吸风口,所述负压吸风口处设有负压吸风机构;所述前罗拉、传动齿轮和传动罗拉齿合连接;所述短纤宽须条和所述包丝在所述包裹区处与所述芯丝交叉汇合,并包覆于所述芯丝上,形成包芯纱,接着所述包芯纱传输至所述包芯纱卷绕单元加捻卷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喂入1条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设置于所述短纤宽须条靠近所述芯丝一侧的1/2宽度内;所述短纤宽须条、包丝以及芯丝汇合,形成以所述包丝与所述芯丝夹持靠近芯丝的部分短纤宽须条为芯、远离芯丝的部分短纤宽须条为鞘的包芯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芯丝喂入单元同时喂入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1根芯丝和至少1根包丝;所述短纤宽须条喂入单元同时喂入依次远离所述芯丝的短纤宽须条和第二短纤宽须条;所述包丝与所述短纤宽须条重合;所述短纤宽须条、第二短纤宽须条、包丝以及芯丝汇合,形成以所述包丝与所述芯丝夹持短纤宽须条为芯、第二短纤宽须条为鞘的包芯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风口为上下等宽结构或上窄下宽结构中的一种,以使所述短纤宽须条以一定宽度、纤维平行度均匀平铺于所述网格圈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罗拉异形板负压握持展纤式夹心包缠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经所述包裹区形成的包芯纱与喂入所述网格圈上的所述芯丝在一条直线上,并与喂入所述网格圈上的短纤宽须条和包丝汇合呈“y”形;所述包裹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治刚徐傲吴敏勇郑敏博唐建东苗馨匀杨天佩周咏友徐卫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