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固化物、间隔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480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0
提供加热处理后不易产生电极的表面粗糙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a)着色剂、(b)碱溶性树脂、(c)光聚合引发剂、(d)烯属不饱和化合物、(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及(f)分散剂,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式(1)或式(2)所示的化合物。族化合物包含式(1)或式(2)所示的化合物。族化合物包含式(1)或式(2)所示的化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固化物、间隔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图像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固化物、间隔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图像显示装置。
[0002]本申请基于2021年2月1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1

02448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技术介绍

[0003]液晶显示器(LCD)利用了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会根据对液晶接通电压/切断电压而进行切换的性质。而构成LCD的盒的各构件大多利用以光刻法为代表的、利用感光性组合物的方法来形成。该感光性组合物容易形成精细结构,针对大画面用途基板的处理也容易进行,由于这些理由,其应用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
[0004]包含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也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的图像显示装置由于对比度和视场角等视觉辨识性和响应性优异、低耗电、薄型轻质和显示器主体能够挠性化,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FPD)备受瞩目。
[0005]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如下结构:在至少一个电极具有透光性的一对电极间,夹持有包含发光层或各种功能层的有机层。图像显示装置是通过驱动在每个像素处都配置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面板来进行图像显示的。
[0006]一直以来,这样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通过在基板上形成间隔壁(Bank,堤)后在被间隔壁包围的区域内层叠发光层或各种功能层而制造。
[0007]在被间隔壁包围的区域内成膜出发光层等时,主要应用下述蒸镀法:使材料在真空状态下升华并附着到基板上,从而进行成膜。
[0008]近年来利用流延法、旋涂法、喷墨印刷法之类的湿式工艺进行成膜的方法受到瞩目。特别是喷墨印刷法,能够降低制成大面积时的膜厚不均,并且在涂布时能够通过分开涂布而实现显示器的高精细化、材料用量的削减、成品率的提高,因此适合作为大型面板中的有机层的成膜方法。
[0009]作为容易地形成间隔壁的方法,已知使用感光性组合物通过光刻法来形成的方法。另外,作为对间隔壁赋予遮光性、抑制像素间的漏光的方法,已知使感光性组合物中含有着色剂的方法。
[0010]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着色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通过使用特定的有机黑色颜料和碱溶性树脂来抑制逸出气体的产生。
[0011]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保护膜形成用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苯并三唑、其衍生物作为防锈剂。
[0012]现有技术文献
[0013]专利文献
[0014]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01314号
[001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

727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7]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存在顶发射型和底发射型的面板形态。顶发射的情况下,使用银等反射电极作为电极并且在其上制作间隔壁等固化物,在加热处理时,感光性组合物中的成分进行作用,有时会引起金属电极的腐蚀或迁移等。电极表面产生了凹凸(下文也记作表面粗糙。)时,无法在该部分均匀地形成发光层,制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时,有可能引起由短路等导致的显示不良。
[0018]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专利文献1记载的着色感光性树脂组合物会产生电极的表面粗糙,实用上存在问题。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不包含着色剂、分散剂,因此,不会产生表面粗糙的问题。
[001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加热处理后电极不易产生表面粗糙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提供无显示不良的、可靠性高的有机发光元件、图像显示装置。
[002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1]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的含氮芳香族化合物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22]即,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如以下所述。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
[0024][1]一种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着色剂、(b)碱溶性树脂、(c)光聚合引发剂、(d)烯属不饱和化合物、(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及(f)分散剂,
[0025]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下述通式(1)和/或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
[0026][0027](式(1)中,X表示

CH=或

N=,R1表示烷基、羧基或硝基,R2表示羟基或氢原子,l表示0~4的整数。)
[0028][0029](式(2)中,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m、n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0030][2]根据[1]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上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
[0031][3]根据[2]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苯并三唑。
[0032][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的含有比例相对于感光性着色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质量为0.0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
[003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
[0034][5]一种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着色剂、(b)碱溶性树脂、(c)光聚合引发剂、(d)烯属不饱和化合物、(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及(f)分散剂,
[0035]使上述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膜厚2.0μm的涂膜通过加热产气分析法检测出的上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成分的甲苯换算量为0.01~0.50μg/cm2。
[0036][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a)着色剂包含选自由红色颜料及橙色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和选自由蓝色颜料及紫色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0037][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a)着色剂包含有机黑色颜料。
[0038][8]根据[7]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上述有机黑色颜料包含选自由下述通式(a1)所示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其盐、及其几何异构体的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0039][0040](式(a1)中,R
11
及R
16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CH3、CF3、氟原子或氯原子;
[0041]R
12
、R
13
、R
14
、R
15
、R
17
、R
18
、R
19
及R
20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R
21
、COOH、COOR
21
、COO

、CONH2、CONHR
21
、CONR
21
R
22
、CN、OH、OR
21
、COCR
21
、OOCNH2、OO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着色剂、(b)碱溶性树脂、(c)光聚合引发剂、(d)烯属不饱和化合物、(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及(f)分散剂,所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下述通式(1)和/或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式(1)中,X表示

CH=或

N=,R1表示烷基、羧基或硝基,R2表示羟基或氢原子,l表示0~4的整数,式(2)中,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m、n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所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包含苯并三唑。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的含有比例相对于感光性着色组合物的总固体成分质量为0.01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5.一种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着色剂、(b)碱溶性树脂、(c)光聚合引发剂、(d)烯属不饱和化合物、(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及(f)分散剂,使所述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膜厚2.0μm的涂膜通过加热产气分析法检测出的所述(e)含氮芳香族化合物成分的甲苯换算量为0.01~0.50μg/cm2。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a)着色剂包含选自由红色颜料及橙色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和选自由蓝色颜料及紫色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a)着色剂包含有机黑色颜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其中,所述有机黑色颜料包含选自由下述通式(a1)所示的化合物、其几何异构体、其盐、及其几何异构体的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式(a1)中,R
11
及R
16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CH3、CF3、氟原子或氯原子;R
12
、R
13
、R
14
、R
15
、R
17
、R
18
、R
19
及R
20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R
21
、COOH、COOR
21
、COO

、CONH2、CONHR
21
、CONR
21
R
22
、CN、OH、O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井良尚三岛康太郎宫下贺子山川朋子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