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271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包括:气化装置,所述气化装置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有六氟化硫进气口,所述气化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氮气输入口,所述气化装置与第一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到第一手动减压阀,所述气化装置与第二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到第二手动减压阀;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一手动减压阀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到流量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流量控制器将比例合适的两种预先加热后的气体充入缓冲罐内,便于在气体充补气时对比例进行控制。相较传统的分压充气方法,配气准确度高,操作过程精简,充气比例偏差小,不会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受到影响。化受到影响。化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混合气体
,具体涉及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六氟化硫气体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惰性气体,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六氟化硫气体还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以及优异的灭弧性能,如耐电强度为同一压力下氮气的2.5倍;击穿电压是空气的2.5倍;灭弧能力是空气的100倍,因而六氟化硫是一种介于空气和油之间的高压绝缘介质材料。由于六氟化硫气体所具有的良好电气绝缘性能以及优异的灭弧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高压电力设备中。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氮气六氟化硫混合气体是个很好的混合气体。氮气六氟化硫混合气体的击穿强度与氮中六氟化硫的浓度及压力有关。从技术上讲,氮的组分至40%,电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差。即使80%氮气20%六氟化硫的混合气体也还有纯氮气或空气二倍以上的电强度。而且氮气六氟化硫混合气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即使在六氟化硫含量低的情况下。用六氟化硫气体含量10%~20%,就可以达到适当的绝缘性能,而10%~20%六氟化硫气体含量从技术、生态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用于GIL都是合适的。为了达到纯六氟化硫气体的绝缘强度,只需适当提高压力约45%~70%,而且六氟化硫的用量及其漏气率将减少约70%~85%。分压充气方法是在气体绝缘设备中先冲入一定分压的一种气体,再充入一定分压的另一种气体,采用分压控制两种气体充气量和混气比,静等两种气体在设备中混合,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不能保证两种气体混合均匀。
[0003]现有的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技术通常采用分压充气方法,分压充气方法是在气体绝缘设备中先冲入一定分压的一种气体,再充入一定分压的另一种气体,静等两种气体在设备中混合,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不能保证两种气体混合均匀。操作过程复杂,常常会造成充气比例偏差和气体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0005]现有的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技术,通过两种气体按照充气量和混气比充入设备,静等两种气体在设备中混合,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不能保证两种气体混合均匀。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包括:
[0008]气化装置,所述气化装置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有六氟化硫进气口,所述气化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氮气输入口,所述气化装置与第一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到第一手动减压阀,
[0009]所述气化装置与第二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到第二手动减压阀;
[0010]流量控制器,所述第一手动减压阀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到流量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手动减压阀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到流量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流量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到三通管道的两端,所述三通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至一号罐;
[0011]缓冲罐,缓冲罐包括:一号罐、二号罐和三号罐;
[0012]所述一号罐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一号罐的顶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罐上电磁阀,所述一号罐的底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罐下电磁阀,所述一号罐上电磁阀和一号罐下电磁阀均通过管道连接到二号罐,所述二号罐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三通阀第一端,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输入端;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通过管道连接至输出选择开关的第一端,所述输出选择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压力表三通阀的第一端,所述压力表三通阀的第二端通过阀门连接至三号罐的输入端,所述压力表三通阀的第三端连接到缓冲罐压力表,所述三号罐的输出端通过阀门连接至四通阀的第一端,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连接到缓冲罐输出口。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通过取样调节阀连接到取样口,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到泄压阀。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出选择开关的第三端连接至直接输出口。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至集成管路的第三端,所述集成管路的第六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
[001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通过第二压力开关连接到第二压力变送器。
[001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成管路的第一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至第一压力开关,所述集成管路的第二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至六氟化硫进气口,所述集成管路的第四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至真空泵,所述集成管路的第五端通过电磁阀V连接至氮气输入口。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通过设置气化装置,气化装置采用自动控温加热,优化了操作流程,不需在充气前进行人工加热,提高了安全系数。
[0020](2)本技术通过流量控制器和气化装置的设置,流量控制器将比例合适的两种预先加热后的气体充入缓冲罐内,便于在气体充补气时对比例进行控制。相较传统的分压充气方法,配气准确度高,操作过程精简,充气比例偏差小,不会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受到影响。
[0021](3)本技术通过在质量流量控制器和增压部件之间增设缓冲罐,避免控制器后置压力过高影响配气结果。进一步消除了动态配气法的外界影响因素,优化了配气效果。保证了缓冲罐处于合理工作压力范围,减少了压缩机持续工作时间,降本增效,既保证了安全操作环境,又提升了装置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六氟化硫进气口;2、氮气输入口;3、气化装置;4、流量控制器;5、真空泵;6、第二压力变送器;7、第一压力变送器;8、一号罐;9、直接输出口;10、集成管路;11、压缩机;12、二号罐;13、三号罐;14、缓冲罐输出口;15、取样口;16、取样调节阀;17、缓冲罐压力表;18、四通阀;19、压力表三通阀;20、第二三通阀;21、第三三通阀;22、输出选择开关;23、第一手动减压阀;24、第一电磁阀;25、第二手动减压阀;26、第二电磁阀;27、第一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为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包括:
[0027]气化装置3,气化装置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有六氟化硫进气口1,气化装置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氮气输入口2,气化装置3与第一输入端相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装置(3),所述气化装置(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有六氟化硫进气口(1),所述气化装置(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氮气输入口(2),所述气化装置(3)与第一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到第一手动减压阀(23),所述气化装置(3)与第二输入端相对应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到第二手动减压阀(25);流量控制器(4),所述第一手动减压阀(23)通过第一电磁阀(24)连接到流量控制器(4)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手动减压阀(25)通过第二电磁阀(26)连接到流量控制器(4)的第二输入端,所述流量控制器(4)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到三通管道的两端,所述三通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至一号罐(8);缓冲罐,缓冲罐包括:一号罐(8)、二号罐(12)和三号罐(13);所述一号罐(8)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压力变送器(7),所述一号罐(8)的顶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罐上电磁阀(28),所述一号罐(8)的底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罐下电磁阀(29),所述一号罐上电磁阀(28)和一号罐下电磁阀(29)均通过管道连接到二号罐(12),所述二号罐(12)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三通阀(27)第一端,所述第一三通阀(27)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11)的输入端;所述压缩机(11)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三三通阀(2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通阀(21)的第二端通过管道连接至输出选择开关(22)的第一端,所述输出选择开关(22)的第二端连接至压力表三通阀(19)的第一端,所述压力表三通阀(19)的第二端通过阀门连接至三号罐(13)的输入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郭强杜文岗王爱业许笑汪豪黄旭东储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源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