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241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包括:集水坑,集水坑设置在地下室的底部;反滤坑,反滤坑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集水坑之间的地下室下方;反滤组件,反滤组件设置在反滤坑中;主排水管,主排水管设置在地下室的底部,主排水管的一部分连通反滤组件;以及连通在主排水管上的第一排水组件、第二排水组件、第三排水组件。有益效果是:设置的反滤组件能够收集地下水并将地下水排放到集水坑中,达到地下室抗浮泄压的目的;设置抗浮安全水位,设置透明的第一排水管、第三排水管能够人工观测实时水位变化;在水位超过抗浮安全水位时本装置能自动排水泄压,同时报警装置报警以便于人工干预快速排水泄压的流程操作。报警以便于人工干预快速排水泄压的流程操作。报警以便于人工干预快速排水泄压的流程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资源与环境
,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工程设计中,地下室的抗浮设计是结构工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抗浮不满足工程要求造成的失稳事故时有发生。传统的抗浮措施通常有两种:分别是配重法和设置抗浮桩,配重法是增加覆土重量或混凝土底板的厚度来抵消水浮力,由于覆土和底板厚度需要占用一定空间,因此需要增加地下室的层高和埋深,但是埋深的增加又增大了水浮力,因此该方法效率较低且不经济;设置抗浮桩是目前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抗浮措施,但该方法施工周期长、造价高、钻孔灌注桩的泥浆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大。还有些地区抗浮水位不高,采用建筑物基本可满足抗浮需求,但如果超过预期水位或事故水位也会使得建筑物失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装置,该装置在地下室底板处设置一套集水系统,该系统具有收集汇聚底板下地下水功能,地下底板以上设置报警系统,报警装置连接集水系统,排放装置使得地下水超过安全水位线时自动进行排放,地下水的水位还能够被工作人员目测到,排放的地下水进入集水坑,同时通过水龙头排放口处设置的感应装置报警,警示物业管理人员打开常闭阀门和排泥阀,迅速降低地下水位,该装置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包括:
[0005]集水坑,集水坑设置在地下室的底部;
[0006]反滤坑,反滤坑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集水坑之间的地下室下方;
[0007]反滤组件,反滤组件设置在反滤坑中;
[0008]主排水管,主排水管设置在地下室的底部,主排水管的一部分连通反滤组件;以及
[0009]连通在主排水管上的第一排水组件、第二排水组件、第三排水组件;
[0010]地下水能够渗入反滤组件过滤,过滤后的地下水能够经过排水管,过滤后的地下水能够再经过第一排水组件和/或第二排水组件和/或第三排水组件后,被排放到集水坑中;
[0011]第一排水组件、第三排水组件内分别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排水管、第三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第三排水管内的水位能够被观测到;
[0012]第三排水组件的下端设置有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能够在接触到水流时进行报警。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地下室的底板下地基内设计成凹陷部,反滤坑设置在凹陷部的泥土中。其有益效果是:一方面能够在凹陷部中设置反滤坑,另一方面凹陷部相当于抬升了地下室底板的高度,因此在凹陷部的侧边能够形成集水坑。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滤组件包括:
[0015]反滤包,反滤包设置在反滤坑内;
[0016]滤水管,滤水管设置在反滤包中,滤水管能够被反滤包浸没;
[0017]连通管,连通管设置在滤水管和主排水管之间,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滤水管,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主排水管。其有益效果是:土壤中的地下水会在经过反滤包的过滤后被通入滤水管中,再经过连通管排入到主排水管内,由此来排出地下室下方的地下水,从而达到地下室抗浮泄压的效果。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位于凹陷部一侧的底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垫层,主排水管的一部分能够穿过第一垫层。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垫层来达到找平并增加第一垫层上的结构耐久性的作用。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水组件设置在地下室底部的一侧,第一排水组件包括:
[0020]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设置为倒U形,其一端连接在主排水管上;
[0021]第一水龙头,第一水龙头连接在第一排水管的另一端;以及
[0022]第一阀门,第一阀门连接在第一排水管一端的底部。其有益效果是:被排入主排水管中的地下水会被排入第一排水管,当第一排水管内的液面高度超过第一排水管U形结构的顶部时,地下水会在后续地下水的压力下通过第一排水管、第一水龙头后被排入集水坑中,第一水龙头保持常开状态,为了防止主排水管、第一排水管内少量的泥浆和其他杂质的淤积,会定期打开第一阀门进行排淤操作,排出的淤积物会被排出到集水坑中,同时第一阀门也可作为紧急阀门,尤其是雨季时,在观测到第一排水管内水位上升情况时,可将第一阀门也打开进行快速排水操作来进行泄压。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水组件设置在地下室底端的中部,第二排水组件包括:
[0024]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连接在主排水管上;
[0025]第二水龙头,第二水龙头连接在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以及
[0026]第二阀门,第二阀门连接在第二水龙头的另一端。其有益效果是:第二水龙头在一般情况下处于常闭状态,但特别是在雨季时,若观测到第一排水管内的水位上升情况,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来打开第二水龙头、第二阀门来辅助排水。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水组件设置在地下室底部的另一侧,第三排水组件包括:
[0028]第三排水管,第三排水管设置为倒U形,其一端连接在主排水管上;
[0029]第三水龙头,第三水龙头连接在第三排水管的另一端;以及
[0030]第三阀门,第三阀门连接在第三排水管一端的底部。其有益效果是:被排入主排水管中的地下水会被排入第三排水管,当第三排水管内的液面高度超过第三排水管U形结构的顶部时,地下水通过第三排水管、第三水龙头后被排入集水坑中,第三水龙头保持常开状态,为了防止主排水管、第三排水管内少量的泥浆和其他杂质的淤积,会定期打开第三阀门进行排淤操作,排出的淤积物会被排出到集水坑中,同时第三阀门也可作为紧急阀门,尤其是雨季时,在观测到第三排水管内水位上升情况时,可将第三阀门也打开进行快速排水操作来进行泄压。
[00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集水坑下端的底板外侧设置有第二垫层。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二垫层来达到找平并增加第二垫层上的结构耐久性的作用。
[00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报警装置设置在第三水龙头的下方。其有益效果是:报警装置能够在接触到第三水龙头流出的地下水后能够进行报警。
[0033]另外,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为本技术地下室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图1中设置在集水坑中的反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图1中第一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图1中第二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图1中第三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8)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坑(1),所述集水坑(1)设置在地下室(8)的底部;反滤坑(2),所述反滤坑(2)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水坑(1)之间的所述地下室(8)下方;反滤组件(3),所述反滤组件(3)设置在所述反滤坑(2)中;主排水管(4),所述主排水管(4)设置在所述地下室(8)的底部,所述主排水管(4)的一部分连通所述反滤组件(3);以及连通在所述主排水管(4)上的第一排水组件(5)、第二排水组件(6)、第三排水组件(7);地下水能够渗入所述反滤组件(3)过滤,过滤后的地下水能够经过所述排水管,过滤后的地下水能够再经过所述第一排水组件(5)和/或第二排水组件(6)和/或第三排水组件(7)后,被排放到所述集水坑(1)中;所述第一排水组件(5)、第三排水组件(7)内分别设置有透明的第一排水管(51)、第三排水管(71),所述第一排水管(51)、第三排水管(71)内的水位能够被观测到;所述第三排水组件(7)的下端设置有报警装置(11),所述报警装置(11)能够在接触到水流时进行报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8)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8)的底板(81)下地基内设计成凹陷部(811),所述反滤坑(2)设置在所述凹陷部(811)的泥土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8)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组件(3)包括:反滤包(31),所述反滤包(31)设置在所述反滤坑(2)内;滤水管(32),所述滤水管(32)设置在所述反滤包(31)中,所述滤水管(32)能够被所述反滤包(31)浸没;连通管(33),所述连通管(33)设置在所述滤水管(32)和所述主排水管(4)之间,所述连通管(33)的一端连通所述滤水管(32),所述连通管(3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主排水管(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室(8)抗浮水位泄压监测报警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胜汪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