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230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接合在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纵梁的下部的固定构件、及接合在所述固定构件的下部的牵引钩,在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纵梁上的在车长方向上离开所述固定构件的接合部位规定间隔的部位之间,架设有板状的加强构件。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既能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有足够的负载吸收能力、又能在承受牵引负载时抑制固定构件变形。载时抑制固定构件变形。载时抑制固定构件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在车身的下部设置有牵引钩。该牵引钩用于在车辆无法行驶时钩挂牵引该车辆的绳索。牵引钩一般设置在车身前部的下部或车身后部的下部。
[0003]图4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前部的下部结构的图,示出牵引钩a及其周边的结构。图4中,箭头FR表示车身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如图4所示,牵引钩a通过固定构件b被固定连接在纵梁c上。具体而言,纵梁c是在车宽方向的两侧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车身骨架构件。图4仅示出车宽方向右侧的纵梁c。该纵梁c具有矩形闭合截面。
[0004]固定构件b是通过将前部构件d和后部构件e接合为一体而构成的。前部构件d和后部构件e分别由截面为
“コ”
字形的构件构成。通过将前部构件d和后部构件e各自的敞开侧的端缘彼此接合,而构成了具有矩形闭合截面的固定构件b。因而,固定构件b为筒状构件。固定构件b的上部接合在纵梁c的下部。
[0005]牵引钩a具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一对接合部f(图4中仅示出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接合部f)、及与各接合部f相连地向车长方向前侧延伸且俯视为“U”字形的钩部g。
[0006]各接合部f分别与固定构件b的一个侧面(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的面、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接合。由此,能够将牵引用的绳索挂在钩部g上。对车辆进行牵引时,图4中的箭头Ft所示的牵引负载会作用在牵引钩a上。
[0007]然而,在纵梁c的下方配置有多个构件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这些构件的配置空间,需要将牵引钩a配置在较低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固定构件b的高度尺寸会变长。这样,因牵引负载Ft而作用在固定构件b上的力矩会增大。因此,在牵引负载Ft较大的情况下,如图4中的两点划线所示那样,固定构件b会发生变形。
[0008]为了防止这样的变形发生,可以考虑使固定构件b大型化。但是,使固定构件b大型化的情况下,固定构件b的刚性会增大,从而纵梁c上的接合有固定构件b的部分的刚性也会增大。通常,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需要纵梁c在车长方向上产生压缩变形来吸收正面碰撞负载,而在固定构件b大型化的情况下,纵梁c上的接合有固定构件b的部分难以获得足够的压缩变形量,从而会导致负载吸收能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有足够的负载吸收能力、又能在承受牵引负载时抑制固定构件变形的车身下部结构。
[0010]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接合在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纵梁的下部的固定构件、及接合在所述固定构件的下部的牵引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纵梁上的在车长方向上离开所述固定构件的接合部位规定间隔的部位之间,架设有板状的加强构件。
[0011]本技术的上述车身下部结构的优点在于:既能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具有足够的负载吸收能力,又能在承受牵引负载时抑制固定构件的变形。具体而言,由于在固定构件与纵梁上的在车长方向上离开固定构件的接合部位规定间隔的部位之间架设有板状的加强构件,所以在对车辆进行牵引时即便固定构件所承受的牵引负载较大,也能通过加强构件来防止固定构件倾倒(向牵引负载的作用方向倾倒),从而能够抑制固定构件的变形。因此,不需要为抑制固定构件变形而使固定构件大型化。其结果,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纵梁上的与固定构件接合的部分能够获得足够的压缩变形量,从而能够确保负载吸收能力;同时,在承受较大的牵引负载时,能够抑制固定构件的变形。
[0012]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身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加强构件上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开口。
[0013]基于该结构,能够使加强构件轻量化,从而,设置了加强构件之后车辆的重量也不会显著增加。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牵引钩及其周边结构的侧视图。
[0015]图2是表示上述牵引钩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0016]图3是表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上述牵引钩及其周边结构的变形状况的侧视图。
[0017]图4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牵引钩及其周边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技术应用于车身前部的下部结构的情形进行说明。
[0019]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钩1及其周边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牵引钩1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1及图2中,箭头FR表示车身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另外,图2中的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的左侧,箭头RH表示车宽方向的右侧。
[0020]如图1及图2所示,牵引钩1通过固定构件2被固定连接在纵梁3上。具体而言,纵梁3是在车宽方向的两侧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车身骨架构件。图1及图2仅示出车宽方向右侧的纵梁3。该纵梁3具有矩形闭合截面。
[0021]固定构件2是通过将前部构件21和后部构件22接合成一体而构成的。前部构件21和后部构件22分别由截面为
“コ”
字状的构件构成。通过将前部构件21和后部构件22各自的敞开侧的端缘彼此接合,而构成具有矩形闭合截面的固定构件2。因而,固定构件2为筒状的构件。固定构件2的上部接合在纵梁3的下部。
[0022]具体而言,在前部构件21和后部构件22各自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接合板部(21a、22a),这些接合板部(21a、22a)叠合并接合在纵梁3的侧面。另外,在前部构件21及后部构件22的下端部,接合有基底构件23。该基底构件23由俯视为四边形的构件构成。另外,在基底构件23的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及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分别形成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沟槽23a(参照图2)。该沟槽23a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
[0023]牵引钩1具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一对接合部(11、11)(图1中仅示出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接合部11)、及与各接合部11相连地向车身前方延伸且俯视为“U”字形的钩部12。各
接合部11分别接合在固定构件2的一个侧面(面朝车宽方向内侧的面或面朝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具体而言,各接合部11分别以嵌入于在基底构件23的侧面形成的沟槽23a内的状态与沟槽23a的内表面接合。由此,便能将牵引用的绳索挂在钩部12。对车辆进行牵引时,图1中的箭头Ft所示的牵引负载施加在牵引钩1上。
[0024]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纵梁3的下方配置有多个构件(省略图示)。因此,为了确保这些构件的配置空间,牵引钩1被设置在较低的位置。这样,固定构件2的车高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变长。其结果,因牵引负载Ft而作用于固定构件2的力矩增大(与固定构件的长度尺寸较短的结构相比,力矩增大)。
[0025]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在该固定构件2的车高方向的中间区域与纵梁3上的在车长方向上离开固定构件2的接合位置规定间隔的部位(在此是比固定构件2的接合位置更靠车长方向后侧的部位)之间,架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接合在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纵梁的下部的固定构件、及接合在所述固定构件的下部的牵引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纵梁上的在车长方向上离开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得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