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舷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2167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舷防撞结构,旨在可以防止拖缆被压到轮胎背面,提高拖缆作业时的安全性,其技术方案:一种船舷防撞结构,包括沿船舷的上沿依次布置的多个轮胎,所述轮胎上沿其周向布置有三个环形绑带,所述环形绑带连接轮胎与船艏,所述环形绑带穿过轮胎的轮毂位;所述轮胎上的三个环形绑带分为左绑带、右绑带和下绑带,所述左绑带和右绑带位于轮胎的上部,所述下绑带位于轮胎的下部;一个所述轮胎其相邻的两个轮胎分为左侧轮胎和右侧轮胎,所述轮胎的左绑带与左侧轮胎的右绑带交叉,所述轮胎的右绑带与右侧轮胎的左绑带交叉;相邻两个所述轮胎之间通过连接绑带连接,所述连接绑带在轮胎的正面跨过两个轮胎的间隙,属于船舶防撞技术领域。舶防撞技术领域。舶防撞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舷防撞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防撞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舷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船舶在停靠时难免会有碰撞,所以在船舷处会悬挂轮胎,轮胎可以缓冲碰撞时受到的冲击,从而防止船舶受损。
[0003]但是拖船在使用时,经常要用到拖缆,拖缆在经过船艏时,由于轮胎会上下左右滑动,拖缆经常会被压到轮胎背面,导致拖缆卡死;如果拖缆机拖力不足,无法拉动被压拖缆,这时就需要水手前去撬开轮胎,解放拖缆,由于拖缆受到的拉力较大,在解放的一瞬间容易绷开弹到水手,非常危险;如果拖缆机拖力足够,在轮胎挤压的情况,拖缆容易绷断,绷断的拖缆也容易弹到水手;所以,现有的船舷防撞结构容易压住拖缆,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舷防撞结构,旨在可以防止拖缆被压到轮胎背面,提高拖缆作业时的安全性。
[000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船舷防撞结构,包括沿船舷的上沿依次布置的多个轮胎,所述轮胎上沿其周向布置有三个环形绑带,所述环形绑带连接轮胎与船艏,所述环形绑带穿过轮胎的轮毂位;
[0006]所述轮胎上的三个环形绑带分为左绑带、右绑带和下绑带,所述左绑带和右绑带位于轮胎的上部,所述下绑带位于轮胎的下部;
[0007]一个所述轮胎其相邻的两个轮胎分为左侧轮胎和右侧轮胎,所述轮胎的左绑带与左侧轮胎的右绑带交叉,所述轮胎的右绑带与右侧轮胎的左绑带交叉;
[0008]相邻两个所述轮胎之间通过连接绑带连接,所述连接绑带在轮胎的正面跨过两个轮胎的间隙。
[0009]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所述连接绑带为环形,所述连接绑带穿过两个轮胎的轮毂位箍在两个轮胎上。
[0010]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所述连接绑带位于所述轮胎的水平径线上。
[0011]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所述轮胎的下绑带位于第一径线上,所述轮胎的第一径线与水平径线的夹角为90
°

[0012]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所述轮胎的左绑带位于第二径线上,所述轮胎的右绑带位于第三径线上,所述轮胎的第二径线和第三径线沿第一径线对称布置;
[0013]所述轮胎的第二径线与水平径线的夹角为25

40
°
[0014]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所述环形绑带和连接绑带的材质为化学纤维。
[0015]在上述的船舷防撞结构中,相邻两个所述轮胎的间距为200

400mm。
[0016]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0017]本技术中,依旧是采用轮胎来构成防撞结构,但是采用了绑带来连接轮胎与
船艏,每个轮胎上设置了三个环形绑带,让轮胎可以悬挂在船艏位置的船舷上,且是环形绑带,让轮胎可以轻微晃动,在碰撞时可以挤压偏移来缓冲受到的冲击;相邻两个轮胎的左绑带与右绑带交叉,形成第一道阻拦索,相邻两个轮胎之间的连接绑带形成第二道阻拦索,可以有效防止拖缆掉落到两个轮胎之间的缝隙中,从而避免拖缆被压至轮胎背面。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方案。
[0022]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船舷防撞结构,包括沿船舷的上沿依次布置的多个轮胎1,轮胎1上沿其周向布置有三个环形绑带,环形绑带连接轮胎1与船艏,让轮胎1可以悬挂在船艏位置的船舷上;且是环形绑带,船艏上设有用于固定环形绑带的固定结构,环形绑带依次绕过轮胎1的轮毂位以及固定结构形成环状,便可挂着轮胎1,让轮胎1可以轻微晃动,在碰撞时可以挤压偏移来缓冲受到的冲击;
[0023]轮胎1上的三个环形绑带分为左绑带2、右绑带3和下绑带4,左绑带2和右绑带3位于轮胎1的上部,船艏上设有地铃,地铃便是固定结构,左绑带2和右绑带3上都设有卸扣锁,卸扣锁与地铃连接,从而固定左绑带2和右绑带2,进而悬挂轮胎1;下绑带4位于轮胎1的下部,船艏的船舷上也设有地铃,下绑带4上也设有卸扣锁,卸扣锁与地铃连接,固定下绑带4,从而制衡轮胎1,避免轮胎1翘起;
[0024]一个轮胎1其相邻的两个轮胎1分为左侧轮胎和右侧轮胎,轮胎1的左绑带2与左侧轮胎的右绑带3交叉,轮胎1的右绑带3与右侧轮胎的左绑带2交叉;
[0025]相邻两个轮胎1之间通过连接绑带5连接,连接绑带5在轮胎1的正面跨过两个轮胎1的间隙;
[0026]相邻两个轮胎1的左绑带2与右绑带3交叉,形成第一道阻拦索,相邻两个轮胎1之间的连接绑带5形成第二道阻拦索,可以有效防止拖缆掉落到两个轮胎1之间的缝隙中,从而避免拖缆被压至轮胎1背面。
[002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绑带5为环形,连接绑带5穿过两个轮胎1的轮毂位箍在两个轮胎1上;在固定时,连接绑带5是依次绕过两个轮胎1的轮毂位再打结形成环形;通过连接绑带5,让各个轮胎1串联起来互相牵制,绑带有一定的弹性让轮胎1偏移,但是不会让拖缆陷入到两个轮胎1的缝隙中;
[0028]一般来说,轮胎1是竖放,连接绑带5位于轮胎1的水平径线上,这种情况下,连接绑带5的长度最小,基于轮胎1的环形结构,连接绑带5不能够上下滑动,确保连接绑带5处于合适的位置上。
[0029]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绑带5可以是由上至下间隔布置的多条。
[0030]在本实施例中,轮胎1的下绑带4位于第一径线上,轮胎1的第一径线与水平径线的夹角为90
°
;所以,下绑带4会拉住轮胎1的下端,防止轮胎1翘起。
[0031]轮胎1的左绑带2位于第二径线上,轮胎1的右绑带3位于第三径线上,轮胎1的第二径线和第三径线沿第一径线对称布置;
[0032]轮胎1的第二径线与水平径线的夹角为25

40
°
,所以,轮胎1的左绑带2和右绑带3之间的夹角比较大,从而防止轮胎1乱晃;且,相邻两个轮胎1的左绑带2与右绑带3的交叉点靠下,让左绑带2与右绑带3尽可能地覆盖在两个轮胎1的缝隙,阻止拖缆陷入。
[0033]在本实施例中,环形绑带和连接绑带5的材质为化学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可以很好地适应轮胎1的偏移以及变形;
[0034]具体来说,该化学纤维包括95%的丙纶长丝和5%的涤纶。
[0035]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轮胎1的间距为200

400mm,这种间距下,连接绑带5可以保持较好的张力,防止拖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舷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船舷的上沿依次布置的多个轮胎,所述轮胎上沿其周向布置有三个环形绑带,所述环形绑带连接轮胎与船艏,所述环形绑带穿过轮胎的轮毂位;所述轮胎上的三个环形绑带分为左绑带、右绑带和下绑带,所述左绑带和右绑带位于轮胎的上部,所述下绑带位于轮胎的下部;一个所述轮胎其相邻的两个轮胎分为左侧轮胎和右侧轮胎,所述轮胎的左绑带与左侧轮胎的右绑带交叉,所述轮胎的右绑带与右侧轮胎的左绑带交叉;相邻两个所述轮胎之间通过连接绑带连接,所述连接绑带在轮胎的正面跨过两个轮胎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舷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绑带为环形,所述连接绑带穿过两个轮胎的轮毂位箍在两个轮胎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舷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伟贤闫帅郑鹏飞陈雄林树丰张文荣胡命武梁荣全闫伟杰岑子荣詹晓晨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拖轮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