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型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9197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震型电容器,包括外壳、内壳、缓冲组件以及抑振滑套;所述抑振滑套为环形结构,所述内壳穿过抑振滑套,并与所述抑振滑套滑动配合,所述抑振滑套外壁与对应的外壳内壁固定,以将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空间均分,所述缓冲组件关于抑振滑套对称分布在外壳和内壳之间,用于抑制所述内壳震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内壳的震动不能完全被缓冲组件抑制时,内壳的震动会相对抑振滑套发生相对移动,即内壳在抑振滑套的两侧反复移动,当内壳向抑振滑套的一侧移动时,会挤压该空间内的空气或冷媒,从而使压力增大,对内壳的移动提供阻力;而另一侧空间由于内壳移动导致空间增大产生负压,对内壳的移动提供一个拉力,从而抑制驻波现象。从而抑制驻波现象。从而抑制驻波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震型电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
,尤其涉及抗震型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容器是容纳电荷的器件,通常通过端子装配在电路板上。使用时,电容器受到设备的影响,如震动或声波。这些机械震动传递到电容器中将引起其中的介质或极板震动,而反复反射的震动会产生驻波现象,从而导致震动持续存在,并可能扰乱周围的电路信号。
[0003]为避免电容器的震动问题,通常采用对芯子的振动抑制,如公开号为CN113470972B的专利技术专利,通过弹簧的弯曲扭动抑制芯子的震动,而卡环随芯子的晃动而晃动,相当于增加了晃动的芯子的自重,即增加了晃动产生的动能,导致弹簧的抑振效果并不理想,并不能快速有效抑制震动反复反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抗震型电容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抗震型电容器,包括:
[0006]外壳;
[0007]内壳;
[0008]缓冲组件;以及
[0009]抑振滑套;
[0010]其中,所述抑振滑套为环形结构,所述内壳穿过抑振滑套,并与所述抑振滑套滑动配合,所述抑振滑套外壁与对应的外壳内壁固定,以将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空间均分,所述缓冲组件关于抑振滑套对称分布在外壳和内壳之间,用于抑制所述内壳震动。
[0011]为解决震动的反复反射问题,故将所述内壳设置在外壳内,当震动传递到电容器上时,所述外壳随设备震动,导致所述内壳也随之震动。此时,所述缓冲组件通过机械结构对内壳的震动进行抑制,避免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发生相对震动形成驻波现象。
[0012]此外,所述抑振滑套将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空间均分,当所述内壳的震动不能完全被所述缓冲组件抑制时,所述内壳的震动会相对抑振滑套发生相对移动,即所述内壳在抑振滑套的两侧反复移动,当所述内壳向抑振滑套的一侧移动时,会挤压该空间内的空气或冷媒,从而使压力增大,对所述内壳的移动提供阻力;而另一侧空间由于内壳移动导致空间增大产生负压,对所述内壳的移动提供一个拉力。如此配合缓冲组件对内壳与外壳的相对震动进行快速抑制,并且能抑制驻波现象。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0014]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为波浪形,两端伸入所述外壳内壁上的卡槽内;
[0015]所述弹性片上至少有两个弧形凸起位于内壳外壁上的限位凹槽内。
[0016]所述弹性片分布布置在内壳的两侧,关于所述抑振滑套设置。当所述内壳震动时,由于所述抑振滑套的限制,所述内壳的晃动会作用在两侧的弹性片上,所述弹性片则施加
作用力维持内壳与外壳相对位置固定。
[0017]所述弹性片设置成波浪形结构,使得所述弹性片的变形能力相对单一的弧形或拱形结构更好,而至少有两个弧形凸起作用在所述内壳外壁上的限位凹槽内,则使得所述弹性片作用在内壳上力均衡且稳定,所述限位凹槽还能限制弹性片的侧向位移,使的所述弹性片的作用在内壳上的区域相对恒定。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
[0019]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
[0020]其中,所述第一永磁体对称分布,并嵌设在所述内壳底面,所述第二永磁体嵌设在外壳的内底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一一对应;
[0021]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相互排斥。
[0022]通过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相互排斥,抑制所述内壳体的震动,而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的位置对应,可以保证两者的斥力作用的合力方向与所述内壳的长度方向一致,实现更好的抑振效果。
[00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
[0024]封装端子,所述封装端子对称分布,所述封装端子位于外壳和内壳之间的部分为螺旋状;
[0025]所述封装端子底端与固定在内壳中的极板电连接,顶端伸出所述外壳。
[0026]通过将所述封装端子位于外壳和内壳之间的部分为螺旋状,由于螺旋结构本身的受力特性,使得所述封装端子也能起到弹簧减震缓冲的作用,配合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的相互排斥作用,以及所述抑振滑套对内壳的滑动限位作用,实现高度方向的缓冲抑振。
[0027]所述封装端子一端与固定的极板电连接,实现电荷存储功能,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壳用于与对应的电路连接,实现对应的电路功能。
[00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壳内壁上开设有间隔分布的多个用于放置极板的安装槽,所述极板顶底端均与内壳内顶壁和内底壁之间间隙配合,构成介质流动的流通通道。
[0029]通过将所述极板的两端卡在对应的安装槽,实现对极板的位置固定,当震动发生时,所述极板不能相对内壳发生位移或震动,只能随所述内壳同步震动或移动,因此简化了所述极板和内部介质的震动复杂性。
[0030]流通通道的构成使得介质在所述内壳内部能够循环流动,实现介质的均匀分布,而不至于被所述极板分隔在独立的腔体内造成介质不均。
[003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所述抑振滑套内壁面上具有环形槽口,所述环形槽口的开口被内壳外表面封堵,构成一个缓冲腔。
[0032]当所述内壳相对抑振滑套移动,对一侧区域造成挤压时,该区域内的空气或冷媒受压回向另一侧的负压区域转移,转移时空气进入环形槽口内形成扰流,相对的增大了内壳移动的阻力,配合负压区域的作用在所述内壳上的拉力,高压区域作用在所述内壳上的推力,所述内壳相对抑振滑套的移动会极快的被抑制,从而趋于相对禁止。
[003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壳顶部分布有多个用于固定外壳的连接件。
[0034]所述连接件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外壳与设备固定,不至于完全由所述封装端子与
电路的连接位置受力,从而避免出现断路的风险,确保电路在设备震动状态下的工作稳定。
[003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壳内壁和内壳外壁均涂布有磁屏蔽层。
[0036]磁屏蔽层的设置是避免漏电以及出现磁场干扰的问题,减小或杜绝所述外壳和内壳的震动与整个电路磁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8]1、当震动传递到电容器上时,外壳随设备震动,导致内壳也随之震动。此时,缓冲组件通过机械结构对内壳的震动进行抑制,避免内壳与外壳之间发生相对震动形成驻波现象。
[0039]2、当内壳的震动不能完全被缓冲组件抑制时,内壳的震动会相对抑振滑套发生相对移动,即内壳在抑振滑套的两侧反复移动,当内壳向抑振滑套的一侧移动时,会挤压该空间内的空气或冷媒,从而使压力增大,对内壳的移动提供阻力;而另一侧空间由于内壳移动导致空间增大产生负压,对内壳的移动提供一个拉力。如此配合缓冲组件对内壳与外壳的相对震动进行快速抑制,并且能抑制驻波现象。
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0041]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42]图3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抗震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0);内壳(200);缓冲组件(300);以及抑振滑套(400);其中,所述抑振滑套(400)为环形结构,所述内壳(200)穿过抑振滑套(400),并与所述抑振滑套(400)滑动配合,所述抑振滑套(400)外壁与对应的外壳(100)内壁固定,以将所述外壳(100)和内壳(200)之间的空间均分,所述缓冲组件(300)关于抑振滑套(400)对称分布在外壳(100)和内壳(200)之间,用于抑制所述内壳(200)震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00)包括:弹性片(310),所述弹性片(310)为波浪形,两端伸入所述外壳(100)内壁上的卡槽(110)内;所述弹性片(310)上至少有两个弧形凸起位于内壳(200)外壁上的限位凹槽(210)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00)还包括:第一永磁体(320)和第二永磁体(330);其中,所述第一永磁体(320)对称分布,并嵌设在所述内壳(200)底面,所述第二永磁体(330)嵌设在外壳(100)的内底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0)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永磁体(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俊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申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