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550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固化剂生产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转轴、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内侧且位于转轴上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呈U型状且抵靠于反应釜侧壁与底部的第一搅拌叶、用于将第一搅拌叶设置于转轴上的连接座、设置于转轴底部且位于第一搅拌叶内侧的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二搅拌叶位于连接座下方;所述连接座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第一轴套、设置于第一轴套两侧且与第一搅拌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搅拌叶包括设置于转轴底部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下方设置用于第一搅拌叶嵌入的凹槽;反应釜通过设置呈U型状的第一搅拌叶靠近反应釜本体的内侧与底部,配合位于内部的第二搅拌叶,使得搅拌效率大大提升。升。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固化剂生产的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化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众所周知,反应釜品种繁多,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农药、科研等行业,是用来完成聚合、缩合、硫化、烃化、氢化等化学工艺过程的反应设备。但是由于反应釜搅拌不均匀,会直接影响产物的质量。
[0003]然而现有的反应釜的搅拌叶为了克服搅拌过程中的阻力,大多结构简单且长度较短,且采用板状结构,因此在搅拌过程中无法做到快速搅拌,大大降低了搅拌的效率;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号:CN107376809A,公开了一种高效率反应釜,说明书以及附图提到了叶片,该叶片直接设置于搅拌轴上,而且并未提到其他结构,因此整体上结构简单,而且釜体底部为弧形状,叶片无法尽可能贴近于底部,长度较短,采用此结构,搅拌效率较低;再比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号CN107812505A中提到的搅拌桨、中国技术专利公告号:CN204911480U中的螺旋桨叶。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反应釜,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克服现有的缺陷;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转轴、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内侧且位于转轴上的搅拌组件;
[0007]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呈U型状且抵靠于反应釜侧壁与底部的第一搅拌叶、用于将第一搅拌叶设置于转轴上的连接座、设置于转轴底部且位于第一搅拌叶内侧的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二搅拌叶位于连接座下方;
[0008]所述连接座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第一轴套、设置于第一轴套两侧且与第一搅拌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搅拌叶包括设置于转轴底部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下方设置用于第一搅拌叶嵌入的凹槽。
[0009]进一步的,该反应釜还包括上盖、驱动装置以及加热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上盖以及反应釜本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转轴上且位于反应釜本体内侧,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外侧壁。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叶的下方形状与反应釜本体内侧底部一致。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叶通过两第一叶片形成U型状。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靠近反应釜本体侧壁的竖直部设置锥形台阶。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叶还包括两设置于第二轴套两侧且呈V型状的第二叶片。
[0014]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外侧的壳体,所述壳体与反应釜本体之间设置用于容纳液体的型腔。
[0015]进一步的,所述型腔内设置呈螺旋状的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型腔内形成螺旋状通道。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上方设置若干进料口,所述反应釜底部设置出料口,所述壳体外侧壁还设置与内部连通的进液口与出液口。
[0017]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组件还包括第三搅拌叶,所述第三搅拌叶包括设置于转轴上且位于连接座上方的第三轴套、两设置于第三轴套两侧且呈V型状的第三叶片,两第三叶片形成的V型状开口朝下。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叶片与第三叶片上均设置锥形台阶,以降低在搅拌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可适当的提高搅拌转速,提高搅拌效率。
[0019]本技术的反应釜通过设置呈U型状的第一搅拌叶,同时第一搅拌叶靠近反应釜本体的内侧与底部,配合位于内部的第二搅拌叶,使得搅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第二搅拌叶的转轴底部设置用于第一搅拌叶嵌入的凹槽,配合连接座结构,使得第一搅拌叶的强度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00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1]其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反应釜的主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反应釜的内部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搅拌组件的主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7为本技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标号说明:
[0030]10、反应釜本体;20、上盖;21、进料口;30、驱动装置;40、转轴;50、搅拌组件;51、第一搅拌叶;511、第一叶片;512、锥形台阶;52、连接座;521、第一轴套;522、第一连接板;523、加强板;53、第二搅拌叶;531、第二轴套;5311、凹槽;532、第二叶片;54、第三搅拌叶;541、第三轴套;542、第三叶片;60、加热组件;61、壳体;62、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至7,是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0、转轴40、设置于反应釜本体10内侧且位于转轴40上的搅拌组件50;该反应釜还包括上盖20、驱
动装置30以及加热组件60,所述驱动装置30、上盖20以及反应釜本体10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转轴40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30的输出端,所述搅拌组件50设置于转轴40上且位于反应釜本体10内侧,所述加热组件60设置于反应釜本体10外侧壁。
[0033]所述搅拌组件50包括呈U型状且抵靠于反应釜侧壁与底部的第一搅拌叶51、用于将第一搅拌叶51设置于转轴40上的连接座52、设置于转轴40底部且位于第一搅拌叶51内侧的第二搅拌叶53,所述第二搅拌叶53位于连接座52下方;所述第一搅拌叶51的下方形状与反应釜本体10内侧底部一致,且靠近内侧壁与底部设置,便于对远离转轴40的物料进行搅拌,提高搅拌效率。
[0034]所述连接座52包括套设于转轴40上的第一轴套521、设置于第一轴套521两侧且与第一搅拌叶5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522、设置于第一连接板522上的加强板523,所述第二搅拌叶53包括设置于转轴40底部的第二轴套531,所述第二轴套531下方设置用于第一搅拌叶51嵌入的凹槽5311,并通过一螺栓将第一搅拌叶51片锁紧于凹内,同时加强板523设置于朝向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以便提高连接座52的强度。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叶51通过两第一叶片511形成U型状,所述第一叶片511靠近反应釜本体10侧壁的竖直部设置锥形台阶512,具体的锥形台阶512的尖部朝向搅拌方向,以便减小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本体、转轴、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内侧且位于转轴上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呈U型状且抵靠于反应釜侧壁与底部的第一搅拌叶、用于将第一搅拌叶设置于转轴上的连接座、设置于转轴底部且位于第一搅拌叶内侧的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二搅拌叶位于连接座下方;所述连接座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第一轴套、设置于第一轴套两侧且与第一搅拌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搅拌叶包括设置于转轴底部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下方设置用于第一搅拌叶嵌入的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该反应釜还包括上盖、驱动装置以及加热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上盖以及反应釜本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转轴上且位于反应釜本体内侧,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反应釜本体外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的下方形状与反应釜本体内侧底部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叶通过两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雄林睿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艾普施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