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冷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24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的冷气装置,具备排热侧风扇(18)、排泄水箱(19)、和雾化装置(20)。排热侧风扇(18)把由冷凝器(13)加热了的空气从排热侧排气口(11c)排出。排泄水箱(19)配置在排热侧风扇(18)与冷凝器(13)之间的下方,积存在蒸发器(12)中产生的冷凝水,并且从开口部将雾化了的冷凝水排放出。雾化装置(20)使排泄水箱(19)内的冷凝水雾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电梯轿箱上的冷气装置,具体地说,涉及冷凝水的处理4几构。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舒适性,近年的电梯轿箱上设置了冷气装置。可以预见,会由于冷气装置的工作,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产生了冷凝水。在设置于在升降路内部升降的轿箱的冷气装置中,为了避免对电梯的各设备产生不良影响,必须要对上述冷凝水进行适当的处理。作为冷凝水的处理方式,已知这样的方式不像软管式、电磁阀式那样地在升降路、建筑物上附设设备,而是把冷凝水的处理装置设置在轿箱的冷气装置上。具体地说,公知的冷凝水处理方式有在冷气装置设置蒸发装置、雾化装置,进行蒸发的机构(见日本特开平10-176841号公报);使冷凝水滴到空调装置的冷凝器上,使其蒸发,借助风扇的工作,与排气一起排放到升降路的机构(见日本特开平08-268671号公报);将冷凝水吹喷到空调装置的冷凝器上,使其蒸发,借助风扇的工作,与排气一起排放到升降路的机构(见日本特开2003-48677号公报)等。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已往的冷气装置中,积存在排泄水箱内的冷凝水,由于雾化装置的工作,会飞溅到冷气装置内部的设备上。为了避免对内部设备的不良影响,必须要在雾化装置周围设置使飞溅的冷凝水返回到排泄水箱的壁、遮檐那样的复杂构造。另外,在冷气装置内部使冷凝水蒸散时,若蒸散的冷凝水的排出路径不恰当,则雾化装置的蒸散效率恶化。例如,散发的冷凝水会再次在冷气装置内部的壁、遮檐结露,该水返回到排泄水箱。因此,蒸散效率恶化,雾化装置必须有强力的蒸散能力。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已往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恰当地处理产生的冷凝水由此提高蒸散效率,提高轿箱内舒适性的电梯的冷气装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电梯的冷气装置,具备壳体、制冷剂循环部、冷风侧风扇、排热侧风扇、排泄水箱、和雾化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将内部划分为冷风侧通道和排热侧通道的分隔板。上述制冷剂循环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冷风侧通道内的蒸发器,配置在上迷排热侧通道内的冷凝器,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将制冷剂的压力、温度降低以使得能够由上述蒸发器吸收周围的热的减压装置,和将上述蒸发器、上述压缩机、上述冷凝器、上述减压装置、上述蒸发器依次连接、供制冷剂流过的配管。上述冷风侧风扇,把由上述蒸发器冷却了的空气从冷风侧排气口送出。上述排热侧风扇,把由上述冷凝器加热了的空气从排热侧排气口送出。上述排泄水箱,配置在上述排热侧风扇与上述冷凝器之间的下方,积存在上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并且,在上部设有开口部,从上述开口部将雾化了的冷凝水排出。上述雾化装置,使上述排泄水箱内的冷凝水雾化。上述冷风侧通道,包含冷风侧吸气口和冷风侧排气口。上述排热侧通道,包含排热侧吸气口和排热侧排气口。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高电梯冷气装置中产生的冷凝水的蒸散效率,提高轿箱内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概略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壳体正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笫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壳体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图。5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背面侧局部剖切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侧面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正面侧要部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中采用的排泄水箱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排泄水箱的变形例1的剖面图。图IO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剖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中采用的排泄水箱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排泄水箱的变形例2的剖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剖面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电梯的冷气装置。(第1实施形态)参照图1~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电梯的冷气装置。图1是表示冷气装置安装在电梯轿箱上的状态的要部剖面图。图2是冷气装置的正面侧立体图。图3是冷气装置的背面侧立体图。图4是表示冷气装置内部概略构造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冷气装置的正面侧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从冷气装置侧面看的内部配置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冷气装置的背面侧的说明图。图8是内置于冷气装置的排泄水箱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1,通过安装支架4设置在轿箱3的外侧上面,该轿箱3在升降路2内升降。在轿箱3的上壁部31,形成了冷风吹出口31a。冷风从冷气装置l的冷风供给口 (图未示)通过通道4从冷风吹出口 31a供给到轿箱3内。如图1所示,冷气装置1具备收纳其主要部的壳体11。如图2所示,在该壳体ll的正面,形成了冷风侧的吸气口 lla和排气口 llb。如图3所示,在壳体ll的背面,形成了排热侧的吸气口 lld和排气口 llc。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将冷风侧和排热侧分隔的分隔板lle。借助该分隔板lle,6在壳体ll内,构成了使冷气侧的吸气口 lla与排气口 llb连通的冷风侧通道llf、和使排热侧的吸气口 lld与壳体ll连通的排热侧通道llg。如图4所示,冷气装置1作为其主要部具有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部)。该制冷循环具有蒸发器12、冷凝器13、压缩机14、减压装置15、和配管16,配管16将蒸发器12、压缩机14、冷凝器13、减压装置15连接、并供制冷剂流过。蒸发器12设置在冷风侧通道llf,吸收周围的热。冷凝器13设置在排热侧通道llg,把借助蒸发器12被制冷剂吸收的热排出。压缩机14使制冷剂循环。减压装置15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温度,以使蒸发器12能吸收周围的热。在冷风侧的排气口 llb,设置了冷风侧风扇17。冷风侧风扇17,把从冷风侧的吸气口 11a吸引、被蒸发器12冷却了的空气,从排气口 llb排出。在排热侧的排气口 llc,设置了排热侧风扇18。排热侧风扇18,把从排热侧的吸气口 lld吸引、被冷凝器13加热了的空气,从排气口 llc排出。在排热侧通道llg内的排热側风扇18与冷凝器13之间,设置了排泄水箱19。排泄水箱19积存在蒸发器12产生的冷凝水。如图6所示,排泄水箱l9具备使冷凝水雾化并散发到排热侧通道llg内的雾化装置20、和形成有开口的盖21。另外,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雾化装置20采用超声波振子。如图8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冷气装置l中内置的排泄水箱19的盖21上,形成了开口 21b和开口 21a。开口 21b是将冷凝水导入排泄水箱19内用的开口。开口 21a是用于通过雾化装置20将排泄水箱19内的冷凝水雾化散发、排放到排热侧通道llg内的开口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中,是把冷气装置1通过安装支架4安装在轿箱3之上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安装在轿箱3的下侧,只要能将冷风导入轿箱3内即可。另外,关于通道llf、壳体ll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构造,只要能将冷风导入轿箱3内部即可。例如,轿箱3的冷风吹出口 31a和冷气装置l侧,也可以不通过通道4地连接。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盖21,而是在排泄水箱19上形成冷凝水导入用开口,只要能将冷凝水导入排泄水箱19内即可。同样地,也可以不使用盖21,而是在排泄水箱19上具有开口,只要能将雾化M的冷凝水排放到排热侧通道llg内即可。另外,也可以将排泄水箱19配置在排热侧通道llg以外的部位,只要能将雾化散发的冷凝水引导到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冷气装置,具备壳体、制冷剂循环部、冷风侧风扇、排热侧风扇、排泄水箱、和雾化装置; 上述壳体,具有将内部划分为冷风侧通道和排热侧通道的分隔板; 上述制冷剂循环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冷风侧通道内的蒸发器,配置在上述排热侧通道内 的冷凝器,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将制冷剂的压力、温度降低以使得能够由上述蒸发器吸收周围的热的减压装置,和将上述蒸发器、上述压缩机、上述冷凝器、上述减压装置、上述蒸发器依次连接、供制冷剂流过的配管; 上述冷风侧风扇,把由上述蒸发器冷却了 的空气从冷风侧排气口送出; 上述排热侧风扇,把由上述冷凝器加热了的空气从排热侧排气口送出; 上述排泄水箱,配置在上述排热侧风扇与上述冷凝器之间的下方,积存在上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并且,在上部设有开口部,从上述开口部将雾化了的冷 凝水排出; 上述雾化装置,使上述排泄水箱内的冷凝水雾化; 上述冷风侧通道,包含冷风侧吸气口和冷风侧排气口; 上述排热侧通道,包含排热侧吸气口和排热侧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塙直人池田恭一井出宏树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