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77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包括:主体;转轴,所述转轴竖直地设置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所述主体的顶部后,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内部;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的顶部;若干搅拌杆,若干所述搅拌杆沿水平方向呈“十”字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壁;固体进料口,所述固体进料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壁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反应釜,通过设置有驱动轮、从动轮、输料轴以及螺旋叶片,可以便捷的将固体物料运输至反应釜的内部,安全性高,且提高了输料效率;还设置有交错设置的搅拌杆,可以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提高反应效率,同时设置有加热管,可以对装置进行均匀加热。置进行均匀加热。置进行均匀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行业中,反应釜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反应釜是用于化学反应的容器,其材质一般为不锈钢、碳钢、搪瓷等。在反应釜内,各化学反应物混合并被搅拌反应,反应后的产物从出料口排出。
[0003]现有的反应釜的加料口一般设置于反应釜的顶部,部分反应釜的高度较高,在加入液体物料时可以通过管道运输,但在加入固体物料时,难以由低到高进行输料,通常需要人工进行运输,效率不高,且安全性低,工作人员存在跌落的风险,且加热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可以便捷地对固体物料由低到高进行上料,提高上料效率,且安全性高,加热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包括:
[0008]主体;
[0009]转轴,所述转轴竖直地设置于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所述主体的顶部后,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内部;
[0010]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的顶部;
[0011]若干搅拌杆,若干所述搅拌杆沿水平方向呈“十”字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壁;
[0012]固体进料口,所述固体进料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壁顶部;
[0013]液体进料口,所述液体进料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顶部;
[0014]以及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的外侧;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固体进料口,所述固体进料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壁顶部;
[0015]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的外部,所述连接管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0016]输料筒,所述输料筒竖直且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输料筒的连接处导通;
[0017]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输料筒的侧壁顶部;
[0018]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架的第二侧端部;
[0019]输料轴,所述输料轴设置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输料轴的底端贯穿所述输料筒延伸至所述输料筒的底部;
[0020]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输料轴的上部外侧;
[0021]连接带,所述连接带呈椭圆环状设置,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从动轮的外部,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驱动轮的外部;
[0022]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螺旋上升式环绕且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输料轴的外壁;
[0023]以及料车,所述料车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输料筒的底部。
[002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夹角的角度为30
°‑
60
°

[0025]进一步地,所述输料筒包括:
[0026]底孔,所述底孔开设于所述输料筒的底部。
[0027]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包括:
[0028]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底部;
[0029]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螺旋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壁内部,所述加热管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管路连接有液泵;
[0030]以及伸缩底座,所述伸缩底座固定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底部外侧。
[0031]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的底部设置有阀门。
[0032]进一步地,所述伸缩底座为液压升降台。
[0033]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搅拌杆交错地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壁。
[0034]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反应釜,通过设置有驱动轮、从动轮、输料轴以及螺旋叶片,可以便捷的将固体物料运输至反应釜的内部,安全性高,且提高了输料效率;还设置有交错设置的搅拌杆,可以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提高反应效率;同时设置有加热管,可以对装置进行均匀加热。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技术的反应釜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的输料轴与螺旋叶片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带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9]其中,附图标记包括:
[0040]主体1;伸缩底座2;固定架3;电机4;从动轮5;转轴6;搅拌杆7;固体进料口8;连接管9;输料筒10;连接带11;驱动轮12;出料口13;输料轴14;螺旋叶片15;底孔16;液体进料口17;料车18;加热管19。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44]实施例
[0045]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反应釜,包括:
[0046]主体1,请参阅图2

3,所述主体1包括:
[0047]出料口13,所述出料口13开设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所述出料口13的底部设置有阀门;
[0048]加热管19,所述加热管19呈螺旋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侧壁内部,所述加热管19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管路连接有液泵;
[0049]以及伸缩底座2,所述伸缩底座2固定地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外侧,所述伸缩底座2为液压升降台;
[0050]转轴6,所述转轴6竖直地设置于电机4的输出端,所述转轴6的底端贯穿所述主体1的顶部后,延伸至所述主体1的内部;
[0051]从动轮5,所述从动轮5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6的顶部;
[0052]若干搅拌杆7,若干所述搅拌杆7沿水平方向呈“十”字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6的外壁,若干所述搅拌杆7交错地设置于所述转轴6的外壁;
[0053]固体进料口8,所述固体进料口8开设于所述主体1的第二侧壁顶部;
[0054]液体进料口17,所述液体进料口17开设于所述主体1的顶部;
[0055]以及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8的外侧;所述上料机构包括:
[0056]连接管9,所述连接管9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8的外部,所述连接管9与水平方向呈30
°‑
60
°
的夹角;
[0057]输料筒10,所述输料筒10竖直且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连接管9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管9与所述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上料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转轴(6),所述转轴(6)竖直地设置于电机(4)的输出端,所述转轴(6)的底端贯穿所述主体(1)的顶部后,延伸至所述主体(1)的内部;从动轮(5),所述从动轮(5)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6)的顶部;若干搅拌杆(7),若干所述搅拌杆(7)沿水平方向呈“十”字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转轴(6)的外壁;固体进料口(8),所述固体进料口(8)开设于所述主体(1)的第二侧壁顶部;液体进料口(17),所述液体进料口(17)开设于所述主体(1)的顶部;以及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8)的外侧;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连接管(9),所述连接管(9)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体进料口(8)的外部,所述连接管(9)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输料筒(10),所述输料筒(10)竖直且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连接管(9)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管(9)与所述输料筒(10)的连接处导通;固定架(3),所述固定架(3)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输料筒(10)的侧壁顶部;所述电机(4),所述电机(4)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架(3)的第二侧端部;输料轴(14),所述输料轴(14)设置于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所述输料轴(14)的底端贯穿所述输料筒(10)延伸至所述输料筒(10)的底部;驱动轮(12),所述驱动轮(12)固定地设置于所述输料轴(14)的上部外侧;连接带(11),所述连接带(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成朱宁
申请(专利权)人:龙曦宁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