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内装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690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用内装部件。该汽车用内装部件具有设在车辆侧面板室内侧的冲击吸收体,通过改进侧面冲撞时可根据弯曲变形而吸收冲击载荷的冲击吸收体的形状、结构来提高冲击吸收性能。设置于汽车用内装部件(10:车门内饰板)的冲击区域(IA)背面的冲击吸收体(30)为一侧设有开口(31)、另一侧设有底面壁(32)的中空箱体,并且通过在底面壁(32)的四个角落设置切角部(34)、在侧壁(33)的拐角部进行倒角加工形成倒角部(333)、形成咬合用槽部(334)或三角肋(36)或内侧肋(321)等改进来调整侧面冲撞时的反作用力,并据此提高冲击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门内饰板、后侧内饰板等安装于车辆侧面板的室内侧一面的一种汽 车用内装部件,尤其涉及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可提高能量吸收性能和减轻施加到乘员身 上的负荷的汽车用内装部件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车辆室内安装有各种汽车用内装部件,作为代表性的汽车用内装部件, 可以例举安装于车辆的侧面板上的汽车用车门内饰板。参照图51及图52的车门内饰板的正视图及所述汽车用车门内饰板的剖面图来对 所述汽车用车门内饰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所示,汽车用车门内饰板1朝室内侧突起,并 且为了使乘员放上胳膊肘而休息,扶手la也朝室内侧突出形成,并且扶手la下方形成有用 于收容备用品的车门兜lb,另外在其前方设有与车门内饰板1 一体形成或分体形成的扬声 器格栅lc。如图52所示,所述汽车用车门内饰板1 一般由形成为所期望的形状并具有形状稳 定性及相对车门面板2的安装刚性的树脂芯材3和层压于树脂芯材3的表面且具有良好的 表面感觉和手感的表皮4的层压体构成。进而,在车辆从侧方受到冲击时容易接触乘员的腰部和肩部等部位的所谓冲击区 域设有冲击吸收体5,所述冲击吸收体5固着在车门内饰板1的树脂芯材3内侧。所述冲击吸收体5呈朝向车门面板2在一侧设有开口 5a的中空箱体结构,且一般 采用将橡胶系成分加入到聚丙烯(PP)树脂的具有高冲击吸收性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对 于树脂芯材3而言,通常利用热熔性粘结剂等粘结剂粘结固定冲击吸收体5的底面壁5b。 并且,当侧面冲撞时冲击方向如图53箭头所示向开口 5a侧施加。在此,符号5c表示侧壁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专利文献1为日本特开平9-142252号公报(第4页、第5页、图7至图9)。如上所述,现有的车门内饰板1,在容易接触到乘员的腰部或肩部等部位的冲击区 域设有位于树脂芯材3内侧的呈中空箱体状的冲击吸收体5。但是现有的冲击吸收体5的 冲击吸收性能如图54示出的曲线图所示,冲击吸收体5的侧壁5c所挠曲变形的变形行程 (stroke)量与反作用力几乎成比例线性增大,尤其,由于发生冲击载荷时后半阶段的反作 用力变大,因此当务之急是降低发生冲击载荷时的后半阶段的反作用力。如上所述,发生冲击载荷时后半阶段的反作用力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冲击吸收体 5的侧壁5c在挠曲变形时,底面壁5b的四个角落具有高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在车辆侧面板的 汽车用内装部件,尤其提供一种通过降低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后半阶段的反作用力来提高 能量吸收性能的汽车用内装部件。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发生冲击载荷时后半阶段的反作用力 的同时,在发生冲击载荷时的前半阶段也可以控制为适当的反作用力值,而且在发生冲击 载荷的前半阶段及后半阶段都可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的汽车用内装部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安装于车辆侧面板的室内侧的汽车用内装部 件,由作为基座的内饰板主体和针对侧面冲撞时易使乘员的腰部或肩部等部位接触的冲击 区域而设置于内饰板主体背面的冲击吸收体组成,并且,所述冲击吸收体由树脂制成的一 侧设有开口、另一侧设有底面壁的中空箱体组成,并使所述开口或底面壁中的任意一侧朝 向侧面板而设于内饰板主体的同时,设有对冲击吸收体自身进行切割处理、追加形成加强 肋或者侧壁与内饰板主体之间追加支撑结构方等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在此,作为安装 于车辆侧面板的室内侧的汽车用内装部件,可以例举车门内饰板、后侧内饰板等。而内装部 件包括形成为所期望的曲面状的车门内饰板主体、后侧内饰板主体等内饰板主体和设在 内饰板主体背面的冲击吸收体。所述冲击吸收体针对易使乘员的腰部或肩部等部位接触的 冲击区域而设在内饰板主体背面。所述内饰板主体可使用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使用聚乙烯 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 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缩醛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离聚物系树脂、丙烯腈_ 丁 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系树脂等,优选为,在所述热塑性树脂中适当混合填充剂,例如 玻璃纤维、碳素纤维等无机纤维或滑石、粘土、硅石、碳酸钙等无机粒子等填充剂。并且,根 据压模成形或注塑成形等方法将所述热塑性树脂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树脂芯材,并且优选 地可以在树脂芯材的表面贴附织布、非织造布、合成树脂板等表皮。另外,对于冲击吸收体而言,采用一侧设有开口且另一侧设有底面壁的中空箱体, 当发生侧面冲撞时可以通过中空箱体弯曲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所述冲击吸收体的优选材 料为具有高冲击吸收性能的树脂材料,例如用聚丙烯(PP)树脂中按适当比例混合橡胶成 分(例如乙丙橡胶(EPR))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将所述树脂材料形成为一侧开口的中空箱体。此时,开口朝侧面板,底面壁 利用热熔性粘结剂等粘结剂固着在内饰板主体背面上,或者也可以将底面壁朝侧面板设 置。并且,追加设置对冲击吸收体实施切割处理、追加形成加强肋或者在冲击吸收体的侧壁 与内饰板主体之间追加新的支撑结构等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并且,除了粘结固定的方 法之外,还可以利用超音波焊接固定、热焊接固定等方法来进行固定。进而,根据本专利技术,设置于内饰板主体背面的冲击吸收体构成为一侧设有开口、另 一侧设有底面壁的中空箱体。尤其,冲击吸收体追加设有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从而可以 有效地吸收侧面冲撞时的冲击载荷,且可降低乘员所承受的负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为设在冲击吸收体底面壁 角落的切角部。进而,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冲击吸收体底面壁的角落被切割处理出切角部,因此发 生侧面冲撞而受到冲击时,应力不会集中于一点,而是分散到切角部的三个点,尤其可以降 低受冲击载荷时后半阶段的反作用力。并且,随着冲击吸收体的侧壁发生挠曲变形,不会发 生侧壁难以弯曲(撑住)的现象,尤其能够有效降低在受到冲击载荷时的后半阶段的反作 用力。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为在冲击吸收体侧壁的拐角部形成的倒角部,以用于根据所述倒角部增大侧面冲撞时初期的反作用力。在此,将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冲击吸收体设置到内饰板主体背面的方法优选为将对 置设在侧壁的边缘部的凸缘通过热熔性粘结剂粘结固定或利用超音波焊接固定、热焊接固 定等方法设置到内饰板主体背面。并且,中空箱体的侧壁之间的拐角部设有倒角部(倒角 加工部)。进而,根据本实施例,发生侧面冲撞时,呈中空箱体状的冲击吸收体通过弯曲变形 来有效地吸收冲击。尤其,在侧壁拐角部通过倒角加工而形成倒角部,从而当发生侧面冲撞 时,相比底面壁侧,中空箱体侧壁的开口侧朝外侧扩张而变形,因此可提高初期反作用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体的侧壁形成咬合用槽部,另外所述内饰板 主体的背面形成具有倾斜部的引导肋,所述引导肋收容于所述咬合用槽部内,从而构成所 述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以用于当发生侧面冲撞而对冲击吸收体施加冲击载荷时,通过 咬合用槽部沿着引导肋的倾斜部滑动接触来控制弯曲方向的同时,促使冲击吸收体发生弯 曲变形。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可以控制侧面冲撞时冲击吸收体的弯曲方向。为此,具有倾 斜部的引导肋设在内饰板主体背面,且咬合用槽部为了与所述引导肋一起完成咬合作用而 设在中空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内装部件,系安装于车辆侧面板(40)室内侧的汽车用内装部件,由作为基座的内饰板主体(20)和针对侧面冲撞时易使乘员的腰部或肩部等部位接触的冲击区域(ⅠA)而设置于内饰板主体(20)背面的冲击吸收体(30)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体(30)由树脂制成的一侧设有开口(31)、另一侧设有底面壁(32)的中空箱体组成,并使所述开口(31)或底面壁(32)中的任意一侧朝向侧面板(40)而设于内饰板主体(20)的同时,设有对冲击吸收体(30)自身进行切割处理或者追加形成加强肋或者侧壁(33)与内饰板主体(20)之间追加支撑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冲击吸收性能强化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丰和原正彦小岛弘幸田中纯秋桥本慎也小池德之
申请(专利权)人: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